2012年3月20日,賴某入職深圳市富某文具裝訂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某公司)。同月22日,賴某在操作造粒機時,直接用手投料導致右手嚴重絞傷,右手掌神經血管開放性損傷,右拇食中環小指毀損傷。之后,經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該起事故屬工傷,并經深圳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評定為五級傷殘。在按照工傷保險理賠完畢后,賴某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富某公司支付精神撫慰金6萬元。
富某公司認為,賴某的受傷屬于工傷,受工傷保險條例調整,而工傷保險條例中沒有規定精神撫慰金,其訴訟請求沒有法律依據。
法院認為,沒有證據證實富某公司對賴某進行了安全生產的培訓指導,也沒有證據證實公司向賴某提供了相應的勞動防護用品等,故公司在導致賴某受傷的過程中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相應過錯責任。賴某未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直接用手投料,具有一定過錯,應自行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法院酌情認定雙方在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分擔上,各承擔50%責任。據此,法院判決:富某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3日內向賴某支付精神撫慰金3萬元。
點評
張婷(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
根據侵權責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后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因此,在普通侵權案件中,受害人向侵權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沒有疑問。
問題在于,工傷案件一般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而該條例中并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對此,在受害人認定為工傷且獲得工傷賠償后,是否還可以根據侵權法的規定要求賠償精神撫慰金,就成了一個司法難題。
從法理分析,工傷保險責任和侵權責任存在競合,受害人只能選擇一種救濟方式。但是,由于工傷保險條例并未涉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因此,兩者競合的范圍實際上只限于物質損害賠償部分,對于未發生競合的精神損害賠償部分,當事人仍然可以依據侵權責任來進行救濟,這并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且,侵權責任法頒布的時間比工傷保險條例晚,法律位階更高,不能無故限制受害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這一做法也有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符合法律保護弱勢群體、維護實質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實踐中,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和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于2012年下發《關于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明確“勞動者因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工傷或被診斷患有職業病,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已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又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用人單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應予支持。”這一規定有利于在生產安全事故領域內加大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既符合法治精神,也契合實踐需求,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司法突破和創新。
本案中,賴某因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工傷,法院認為,“賴某雖然已得到相應的工傷待遇,但并不影響其依據工傷相關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規定而獲賠精神損害撫慰金”,并據此依照有關法律規定作出判決,是合適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