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


人類如果不建立一種智慧的生活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變心態,也不可能改變生態環境的。佛教所說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簡化生活,進而達到簡化內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負面情緒就是其中的垃圾。我們的生活越復雜,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帶來的污染就越大。
調心之道,離不了心學
目前,整個社會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心態失衡,并且到了危機四伏的地步。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各類惡性事件,正是向我們敲響的一次又一次警鐘。所以,對各種心理問題的疏導、調節和改善,不再局限于部分人群,而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作為以自利利他為使命的佛弟子,我們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我們的努力不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很多人對佛教充滿誤解與隔閡,甚至完全排斥。鑒于這樣的現實,有必要和心理學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攜手合作,共同探討,以期找到最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治標和固本相結合的改良方式。
我們目前所接觸的心理學,主要是西方心理學,至今不過百余年歷史。而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佛教,自古也有心學之稱,因為它所關注的正是人類心靈。在佛典中,有大量關于心的教言,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凈則國土凈”等。僅《大正藏》中,提及“心”之一字的即有四十多萬處。可見,佛教正是以心作為認識世界和修行解脫的立足點。
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他所成就的并不是外在的什么,不是羽化成仙,亦非長生不老,而是對心性的透徹認識,對迷惑、煩惱的徹底解除。用佛教的話來說,是證悟了心的本質——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人類最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發展科技所改造的只是外部環境,而認識心性才是完善自身的惟一途徑。如果自身問題重重,即使有再豐富的物質條件,還是無法獲得我們所希求的幸福安樂。因為能夠感受幸福的不是其他,正是我們的心。
佛陀成道后,一生致力于傳播真理,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言教,后結集為經律論三藏,流傳至今。所有這些經典及經典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教導我們如何開啟生命內在的智慧,解除無始以來的迷惑煩惱。
換言之,就是啟動心的正向能力,以此對治負面情緒。事實上,這種負面情緒正顯現出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影響和破壞力。近年來迅速蔓延的一些網絡用語,如郁悶、崩潰、糾結等,無不是負面情緒恣意生長、不斷侵占心靈空間的表現。若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失控的局面。
對個人來說,心是幸福安樂的根本;對社會來說,心又是和諧安定的所系。所以,調心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的需要。
誰動了我的這潭水
今天這個世界,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物質條件日益改善,自殺率卻居高不下;娛樂方式應有盡有,抑郁癥卻不斷增多。而從環境來說,看看這些年頻頻發生的各種災難,就知道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經惡化多么嚴重的程度。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源于人的心理問題,源于人類的生活方式。
因為我們的內心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觀念;因為我們的觀念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方式。現在有個流行詞叫做“某某控”,而這個“某某”,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衣食,可以是工作。更具控制力的,則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以及伴隨這些產品而來的種種功能,或者說,是種種誘惑。面對這些無所不在的誘惑,我們是無力自主的,只能被它們牽引著,不斷追隨一代又一代的新品。我們只知道新一點,更新一點;潮一點,更潮一點。卻不曾看到,這種追逐使我們的心變得多么混沌,多么盲目。
人類如果不建立一種智慧的生活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變心態,也不可能改變生態環境的。佛教所說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簡化生活,進而達到簡化內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負面情緒就是其中的垃圾。我們的生活越復雜,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帶來的污染就越大。
平常的人,心總是在東攀緣,西攀緣,片刻不得停息。這就會使內心的垃圾不斷攪動起來,翻滾起來。通過專注一個所緣,其他念頭就不再有機會活動。當心漸漸平息,我們會發現,原來每個人內心都有認識自己的功能,都有覺知心念活動的功能。
所以在禪修過程中,需要有止有觀。這個止,就是使心持續地安住在一個對象上,以此培養心的專注力和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修觀。就像一潭水,當雜質沉淀下來,它就恢復了原有的清澈,恢復了原有的照物功能。這時再往里邊扔一根草,扔一塊石頭,就會看得清清楚楚,但又不會去追逐這根草,追逐這塊石頭。
當內在的觀照力產生,我們才有能力看清內心的一切活動,在念頭生起的每個當下都清清楚楚。因為清楚,就不會盲從,不會隨轉。當我們對念頭和情緒保持距離,就有能力照破它,化解它。
事實上,這種力量是我們內心本來具備的。所以,佛教提倡“自依止”,也就是依靠自己。在修行路上,每一步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走,每一個障礙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跨越,沒有誰可以代替,沒有誰可以包辦。但僅僅靠自己還不夠,因為心靈世界錯綜復雜,有暗礁,有歧路,有陷阱,有幻象,沒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隨時都可能迷失方向,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在自身努力的同時,還需要方法,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引,也就是“法依止”。
幸福,誰知個中味
我們常常將幸福建立在一個未知數上,建立在我們不曾實現的人生目標上。
幸福在哪里?我們盲目地追逐著。當我們沒有成家的時候,會覺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礎;當我們沒有孩子的時候,又會覺得孩子是幸福的源泉;當我們沒有地位的時候,會將顯赫的社會地位當作幸福的保障;當我們工作繁忙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能夠閑一點會很幸福;可有的人過得太清閑了,看到別人生活得很有目標,又會覺得忙忙碌碌才過得充實。
我們所理解的這些幸福,只是相對自身現有的生活狀態而言,同樣不具有幸福的本質。所以,當它們真正實現的時候,能給我們帶來的,也僅僅是由于暫時滿足而產生的相似的幸福感。endprint
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的滿足是很短暫的,新的欲望很快會產生。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享受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只有失去之后才會認識到它們的價值。
假如有一天什么都有了,好像人生也因此失去了奮斗的目標。現在的人,物質條件遠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優越,一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可能已經超過了古代的帝王,但很多人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并沒有因此而產生幸福的感覺。
相反地,因為心靈空虛而去尋找刺激,因為生活無聊而去吸毒,因為對人生的厭倦而去酗酒鬧事,并由此造成了諸多社會問題。當我們了解到這些之后,便會發現,所謂的人生幸福,并不僅僅是外在的東西,更不僅僅是改善物質條件就能抵達的。
一個活躍的傀儡
心靈世界中,最為活躍、突出的是意識。佛法認為,意識層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認識能力上,前五識為現量(直覺),其所緣對象必須是現在而非過去、未來,必須是現前而非別處,同時,不帶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別。一旦和過去、未來的境界發生聯系,或對認識對象作出判斷、介入語言概念,便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范疇了。
意識的能量極大,人生一切行為皆由其成辦,這也是人所以為萬物之靈的關鍵。因為意識具有分別、推理、判斷的能力,可以使人通過理性思維來決定善、惡行為。同時,還能使人獲得有別于動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證得真理。
在心理活動中,意識雖為主體,卻未必能保有權威作用。無始以來,我們為無明所惑,使貪嗔煩惱大行其道,占據心靈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就像充當傀儡的君王,對煩惱唯命是從。于是乎,明知所做是錯事,仍控制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錯。何其可憐,何其可悲。
惟一的出路,就是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樹立正見,奪回失去的主權,使心真正發揮正面作用。如此,才能將人生導向光明。
一念之差,轉身即是
頓教的修行是從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在迷惑系統之外,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成就什么,而是直接體認這個覺悟本體。
這一見地為我們修行提供了極大的信心。我們都知道,學佛是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呢?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這個目標遙遠得仿佛是個神話,又渺茫得讓人失去信心。但禪宗卻告訴我們,這個目標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做的,不是踏破鐵鞋,而是回到當下,反觀自照。
同時,這一見地也縮短了凡圣的距離。否則,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愚下凡夫,業障深重。在這種罪惡感中,成佛簡直是無法想象的。
此外,想到三大阿僧祇劫的遙遙無期,也會讓人失去修行動力。而《壇經》告訴我們:“前念迷即是眾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何其痛快!佛和眾生之間,并不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差別只是在迷悟之間,在明與無明之間。
所謂迷,就是迷失覺悟本體。如果不能體認覺性,就是眾生。而在體認的當下,從某種程度上說,就與佛無二無別了。
為什么著境?因為我們處在無明、迷惑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有粘性的,必然會對境界產生粘著。因為粘著,就會彼此糾纏,彼此阻礙,煩惱由此而生。而覺悟本體具有無住的功能,由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就是菩提。
所以,禪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在覺悟本體之上。比如禪宗所說的三寶,我們有覺悟本體,具備覺的特點,這就是佛;具備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能力,就是法;具備清凈的特點就是僧。所以佛法僧就是覺正凈,是離不開覺悟本體的。
而禪宗所說的戒定慧,也有別于教下的持戒、修定、發慧,所謂“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當心安住于覺悟本體,便不會胡作非為,當下具足戒;也不會隨境而轉,當下具足定;更不被無明所覆,當下具足慧。
今天的這個舞臺和主角
我覺得,今天這個社會就是一個貪嗔癡的舞臺。我們平時講到“貪、嗔、癡”三個字的時候,可能不會有多少感覺。因為它的意思很平實,很容易理解,于是我們往往只是把它當做佛典中常常出現的一個概念。說的人就那么一說,聽的人也就那么一聽。
但對生命進行深入思考之后,你會發現,貪嗔癡是絕對不容輕視的。事實上,它們牢牢掌控著生命的主權。發號施令的,是貪嗔癡;興風作浪的,是貪嗔癡;制造痛苦的,還是貪嗔癡。
佛陀真是有大智慧,僅用三個字,就對凡夫的生命狀態作了精辟歸納。
其中,癡是代表無明。因為無明,使得我們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因為看不清,就會產生很多錯誤的想法和設定,由此帶來貪愛、執著和占有,以及與此相反的嗔恨、厭惡和排斥。
這些情緒似乎是對立的,毫不相干的,其實卻是一體的兩面。因為有貪愛,就會有嗔恨;因為有占有,就會有排斥。進而引發焦慮、糾結、恐懼、不安、孤獨等負面情緒。可以說,所有這些都是源于一念貪心。
因為有貪,就會有得不到的焦慮,有患得患失的糾結,有害怕失去的恐懼,有無法常保的不安,有終究只是一場空的孤獨。其根源,又在于癡,在于無明。如果不消除貪嗔癡,生命就不得安寧,世界就不得安寧。
更可怕的是,這個苦日子是沒有盡頭的。即使再聰明,再有能力,只要沒有認清貪嗔癡的真相,都是活在它們的掌控中。區別只是在于,它們變現的花樣更多,程度更甚。因為能力可以使貪和嗔得到滋養,讓人貪得更心安理得,嗔得更無所顧忌。
我們只有看到世界存在的過患,看到生命存在的過患,才能真切認識到,佛陀為我們指引的覺醒之道是多么可貴。又因為認識到這種覺醒之道的可貴,我們才希望有更多的人由此獲益,有更多的人走上這條道路。
其實,覺醒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就像生病不能替代,治療不能替代一樣。要走向覺醒,走向解脫,也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但不能替代,不代表什么也做不了。正相反,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那就是為人們創造走向覺醒的因緣。
世界越喧囂,人心越動蕩,就越需要佛法的清涼。所以我們要大力傳播佛法智慧,讓人們看到,世間還有這樣一條覺醒之道,一條通往解脫而不是輪回的道路。
出了那一家,別再入了這一家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數人對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時,往往落入外在結果,只在乎寺院蓋得多么壯觀、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說法場面多么隆重,等等。事實上,這種追求和世人追求錢賺了多少、事業發展得多大相差無幾。當然,兩者成就的福德相距懸殊,因為前者所行事業能利益大眾。但我們要知道,兩種追求在用心上并無本質區別,這和達摩祖師當年講的“沒有功德”是同樣道理。若以著相的、有所得的心行善,所做無非培植福德而已。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會有兩種結果。在成就客觀結果的同時,也在成長某種心行。以什么心做事,最終就會成就什么。以貪心去做,最后成就的是貪心;以我執去做,最后成就的是我執。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人做了幾十年,最后只增長了一大堆我執、我慢及對事業的貪著,并且陶醉其中。表面看來做了很多佛教事業,內在成就的心行,卻與佛法了不相干。
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出離心為基礎。時時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否則,極易落入凡夫心中,使生命毫無意義地空過。出家,本身是對世俗生活的出離,但真正要出離的,則是我們的凡夫心。每一種心,都有對應的環境,也就是唯識所說的見分、相分。正因為環境會引發相應的心理活動,故修行需在特定環境進行,減少它的活動機會。但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擺脫凡夫心,這才是修行的實質內容。遺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往往是“出一家,入一家”,由放棄世間貪著,轉而進入佛門的貪著。所以說,唯有強烈并正確的出離意愿,才有可能擺脫凡夫心干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