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發改委:全力建設省聯審平臺
夜已經很深了,省發改委7樓省聯審平臺工作專班辦公室仍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們正在為湖北省投資項目省級網上聯合審批平臺在9月底聯網運行做最后的沖刺。
原來企業申報項目得一家一家單位地跑,一個章一個章地蓋。說起跑項目的難處,省發改委主任李樂成頗有感觸:“我來自于地市州,深知基層跑項目、批項目的不易,一個項目要跑近30個部門,蓋90多個章,至少用時200多天,甚至有的長達3年多……”
2013年8月,省發改委組織開展了“我為基層跑項目”體驗活動。挑選70多名青年干部分赴省內各市州縣,換角色參與跑項目,體驗跑項目的種種苦與累。隨后,深化審批改革、優化服務環境在省發改委上下形成共識。
今年2月,發改委黨組決定把省聯審平臺建設作為推進全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3月22日,省發改委主動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加快建設湖北省投資項目省級網上聯合審批平臺的建議及工作方案,著力打造高效、便捷聯審平臺。全省投資項目從提出申請到開工建設全過程涉及的省直部門、事項和環節全部納入聯審平臺,統一規范和公開各部門審批事項、設定依據、審批權限、流程、辦理時限、申請材料清單、中介服務管理等,實行“同步受理、同步辦理、限時辦結、互抄互告、信息公開”的運行模式。實現所有審批事項“一網告知、一網受理、一網辦完、一網公示、一網監管”。
5月25日,松滋肥業的劉廠長到省發改委“跑審批”只用了14天時間,比預期的3個月時間大大縮減。像劉廠長這樣的“幸運事兒”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4月底,省發改委按照聯審平臺標準實現了對外服務和內部辦公“一網式運行”,所有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全部網上受理辦理,在全省103個縣(市、區)設立121個“省發改委網上辦事大廳基層服務崗”,為企業提供服務,實現了企業“不上門、不跑路”也能辦成事。截至7月底,網上申報項目1451件,網上申報率達85.5%。
省交通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為人民服務,天天正能量”;“貨寬路險天氣寒路難行,風清氣正服務好暖心間”……
在省交通廳政務服務大廳,一面錦旗就是一個動人的小故事。
所有故事的緣起,是省交通廳正在掀起的一場深刻自我革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省客集團運輸經營部楊鐵強最先感受到這一強烈的變化。5月15日,他的手機收到短信:“請來領取漢口火車站至鄂州的客運班線經營許可證。”幾天前,他通過省交通廳網上審批平臺提出申請、遞交材料。一沒找關系,二沒送紅包,甚至都沒跟工作人員見面,許可證順利通過。
過去,像楊鐵強這樣辦一個線路許可證,要在省市交通部門間來來回回跑幾趟不說,再加上公示、審核的時間,一個證至少要三五個月才能拿到手。
如何從根本上破除辦證難、辦證慢?
省交通廳將原來分布在1廳5局8個辦事部門的省級行政審批,集中到省廳一個窗口辦理,將原來的17項省級行政審批精簡到11項,并建立網上審批平臺。“行政審批改革已進入深水期、攻堅期,改革就要改徹底。曬流程,就要曬個清楚明白,曬個干凈硬朗。要簡政放權,杜絕權力尋租的機會與土壤,杜絕明減暗不減、明放暗不放。”省交通廳廳長尤習貴說。
為限定辦結時間,該廳動了真格。
以涉路施工活動許可為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在正式受理后20個工作日內完成,需要申請材料補正、專家評審等特別程序的,時間不計算在20個工作日內。但法律對于特別程序的時限并無限定。現在,平臺設定“特別程序”總時限不得超過60個工作日。承諾件由法定的20個工作日,壓縮為14個工作日,并建立“審辦分離”等監督約束機制。
廣州廣重物流有限公司共有40臺6軸半掛車,承運港珠澳大橋的鋼構件。其鋼構件裝車后,均超長超寬。根據法律法規,每臺車上路前都須辦理普通公路通行證和高速公路通行證兩個證,每張證有效期5天。“往返湖北和廣東一次需要4天,這相當于,40臺車每往返一趟,就要辦80張證。”公司員工胡彥青苦不堪言,只能天天出現在省交通廳,循環辦理通行證。
最終,省交通廳特事特辦,將證件有效期延長至3個月,二證合一。“現在每3個月才用來一次,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胡彥青一身輕松。
省工商系統:深入市場一線貼心為民
8月4日,武昌居民李四蘭來到黃鸝路生鮮市場,買了六兩肉、三斤魚。她拎著魚肉走到市場門口,往復秤臺一放,“沒問題,斤兩足!”
去年底,荊門市工商局發現城區7個大型農貿市場都存在復秤臺缺失或者虛設現象。群眾利益無小事,荊門市工商局隨即開展了兩次農貿市場計量衡器集中突查行動,收繳數十桿“黑心秤”,其中有一桿每500克短秤達50克。3月1日,荊門城區26家大型農貿市場全部恢復了復秤臺。
復秤臺缺失現象,是否在全省也普遍存在呢?4月中下旬,省工商局展開農貿市場復秤臺專題調研,發現在全省有部分農貿市場確實存在復秤臺缺失、形同虛設現象,導致不法商販短斤少兩損害消費者利益。
5月23日,省工商局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工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督導農貿市場開辦者落實“復秤臺”制度,設立“復秤臺”、放置“公平秤”,并明確要求“復秤臺”要設置在市場內醒目、合理、平穩、方便使用的位置,在經營水產品等投訴較多的區域必須設有“復秤臺”;“復秤臺”要有設置牢固、字跡清晰的管理標牌,標注管理人員姓名和電話、12315服務站或轄區工商所投訴電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8日,全省共有1231個農副產品市場建立了1238個復秤臺,處理消費者投訴121起,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6932元。
恢復“復稱臺”,這只是工商系統轉變作風的縮影。“深入一線抓監管,服務群眾心貼心”正成為工商系統干部們的自覺行動。
6月30日,利川市潔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有限公司負責人譚建紅專程到利川市工商局建南工商所致謝。原來,譚建紅與建南鎮政府達成意向性協議,由他對建南鎮已硬化的132.8公里村級公路進行日常養護。6月26日,他注冊成立利川市潔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有限公司,因忙于籌備簽約事宜,特意委托建南工商所所長彭穎代領其營業執照。6月30早上7點,彭穎趕到利川拿到營業執照,冒雨駕車返回建南鎮,歷時3個多小時,終于趕在11時25分將營業執照送到譚建紅手里,讓等候多時的他們在10分鐘內就簽約成功。
省環保廳:首家實行網上行政審批
“沒有想到環保申報這么方便快捷啊!”武漢奧克化學公司的劉總欣喜地說,“以前申報審批,至少得10至12天,現在最多6個工作日就能完成了。”
作為省政府確定的清理規范省級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的示范單位之一,省環保廳將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建設作為推進環保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環保部門職能的重要手段,在2012年7月26日率先在省直部門開通省本級網上行政審批系統之后,并于2013年7月31日又在全省環保系統實現聯網運行。截至7月底,省環保廳累計審批接件2805件,辦結2214件;全省環保系統審批接件8218件,辦結6240件。
據介紹,省環保廳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共分項目環評和驗收、輻射安全許可、排污費減免、固體廢棄物跨省轉移許可、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核發等5大類25個子項,該系統用現代科技推動環保審批職能從實體政務大廳向虛擬政務大廳轉變,實現環保行政審批的便捷化、規范化、高效化,實現了快捷審批、廉潔審批、便民審批、陽光審批。
該系統在減少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加強審批監督、推進審批公開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嚴格清理審批事項,將環保行政審批事項精簡至6項,我省成為全國環保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全面下放審批權限,探索實現了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著力提高審批速度,環評報告書、報告表、登記表審批時限均較國家規定時限縮短一半以上。同時,行政審批工作實現了辦理規定、辦理程序、辦理期限、辦理結果、工作制度、辦公地點和時間、訴求方式“八公開”。
人福藥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環保網上行政審批大大方便了我們企業,以前申報最少要跑3次。現在我們不用出門,直接上網就可以完成審批,并且可以隨時查詢申報進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久拖不辦還要找人托關系催辦的煩惱,感覺申報工作一下子輕松了很多。”
省地稅局:在改革中提效率
日前,湖北赤東建筑集團辦稅人員到蘄春縣地稅局辦理《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不到5分鐘,相關事項辦妥。“辦理這些業務,以前分別要找管理科、業務科室和分管領導簽字,前后要跑一天以上,現在直接在辦稅窗口辦理,非常方便。”該公司辦稅人員高興地說。
省地稅局政策法規處處長朱國鑫介紹,按“能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盡量取消,能下放的盡量下放”的原則,納稅申報類、稅收減免類等6大類涉稅事項全部前置到窗口受理,行政審批的時限縮短了近一半。同時,該局明確要求對已明確取消審批的事項,堅決貫徹執行,不得變相審批。以減免稅審批為例,除4項法律法規規定實行報批方式管理的以外,其他減免稅審批事項一律實行備案方式管理。
“能夠在辦稅服務廳辦理的,當場辦結;過去需要限時辦結的,現在可以先行辦理,后臺審核時發現不實情況再糾錯。”省地稅局征管處副處長周紅兵介紹,在推行“一站式”辦稅的基礎上,他們將審批權限前置到辦稅服務廳。
在辦理時限方面,該局對依納稅人申請的涉稅審批事項,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和能在網上受理的事項以外,統一由辦稅服務廳受理,按規定的程序辦結后通知納稅人。對依納稅人申請的涉稅審批事項,除發票依法審批、延期繳納稅款審批和報批方式管理的減免稅審批事項以外,其他事項均要求實行當場辦結。
為了構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長效機制,該局組織編制全新的《湖北地稅系統涉稅費事項工作規程》及《業務需求》,并于2014年7月3日印發全系統執行,涉及征管類、稅政類、法規類、社保類、票證核算類5個大類、375個涉稅事項、192項業務需求。同時,完成與工作規程、業務需求相匹配的稅收征管崗責體系修訂工作,涉及26個崗位和1146個角色;修訂、新增表證單書100余份,表證單書總數為405份。
省供銷社:服務送到家門口
“以前交個電費,要跑到十幾里外的鎮上才行,如今家門口就可以輕松搞定。真是太方便了!”在村級綜合服務社,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三組村民龍楚元1分鐘就完成過去需要半天時間才辦得了的事兒。
從過去的賣日用百貨到現今的代收電費,折射的是供銷社不斷深化改革、服務群眾的新變化。
不僅是代收電費、電話費,開辟圖書專賣也是供銷社便民利民的又一創舉。據了解,得益于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與省供銷社2013年5月開始的合作。新華書店和農家書屋搬進村級綜合服務社,合作約定,雙方互借優勢,共同推進圖書下鄉等惠民工程。
如今,在湖北的廣大農村,由供銷社傾力打造的村級綜合服務社,正成為農民朋友購物休閑的好去處。
據了解,全省依托村級組織的平臺優勢,整合各類涉農惠農資源,承接更多下鄉進村的公共服務,著力打造村級服務綜合體,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類便利服務。
恩施州將村級綜合服務社與“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結合起來同步推進,在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信息化便民綜合服務平臺150個,提供農民養老保險金代發,小額現金存取、轉賬、匯款、貸款,水電、通訊費代收和理財、網上購物等服務。
著眼于“一網多用、雙向流通”,一方面農資商品直接配送到田間地頭,一方面幫助農民打通農副產品“進城市、進超市”的綠色通道。保康縣歇馬鎮49個村級綜合服務社與當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合作,網羅菇農2300戶,供應大量的菇種、肥料、農膜、機械設備等,支持當地年發展袋裝香菇800萬袋。英山縣黃沙河村綜合服務社與安徽、四川等地10多個藥業廠家建立業務聯系,每年統一收購并包銷茯苓、厚樸、柴胡等大宗藥材200多噸,幫助全村藥農增收100多萬元。
在“四化同步”發展的新形勢下,省供銷社瞄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潛力,在全省范圍內實施“通村商務信息化”工程,對村級綜合服務社進行信息化改造,配備電腦、POS機、打印機等設備,逐步開通“便民業務代辦、網上商品訂購、農副產品交易、涉農信息發布”等多項網上便民服務功能,補齊農村信息化發展短板。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買得稱心,用得放心,過得舒心!”這正是全省村級綜合服務社孜孜以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