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濤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這一論斷既表明了為什么要建設市場體系,又指明了建設什么樣的市場體系,這對我們如何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
著眼于一體化,建設統一的市場體系。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市場之所以能集合在一起,并通過有機聯系形成全國一盤棋,就在于其一體化。這種市場的一體化,表現為市場規則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國民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會被割裂,商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會被阻礙,競爭關系會被扭曲。因此,建設統一的國內市場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目標和首要前提。同時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也是針對我國條塊分割造成的市場碎片化而言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些地方從局部利益出發,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妨礙了商品、要素的自由流通,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市場分割與市場一體化是根本對立的,必須徹底根治。建設統一的市場體系,要鏟除滋生各類市場封鎖的土壤,形成一體化的貿易體制;營造全國統一的商品和要素流通以及財政、稅收、用地、工商、物價等各方面無差異的政策環境;推行全國統一的、合理的技術標準、檢驗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形成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同時加強媒體和公眾監督,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監督環境。這樣才能促進全國形成商品和要素市場相互依存、優勢互補、整體協調、通達順暢的市場體系,商品和要素資源才能按照統一市場規則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
著眼于全球化,建設開放的市場體系。當今世界最顯著的特征是全球化、國際化。主要表現在生產的國際化、市場的國際化、資本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信息傳播的國際化、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等等。因此,開放是必然的選擇。建立開放的市場,不僅要拆除國內地區之間的藩籬,而且要打開國門,與國際市場接軌。從歷史經驗看,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后。從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看,開放的市場,使各國市場不再彼此封閉,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構成國際大市場的整體。因此,我國同其他國家互通有無,調劑余缺、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來發展自己,顯得尤為必要。實踐證明,市場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在全球廣泛流動,有利于科技和信息在全球彼此共享,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的形勢下,我們要想更多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就必須加快建立開放的市場體系,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適應市場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進我國現代市場體系健康發育、穩步發展。
著眼于公平化,建設競爭的市場體系。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公平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市場經濟不僅要有競爭性,更要有公平性。沒有競爭,市場就沒有活力。沒有公平,市場就沒有秩序。反壟斷的目標是實現公平競爭,公平競爭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壟斷不可避免地產生。壟斷行為窒息市場競爭,導致市場機制失靈,可以說壟斷行為是市場經濟的大敵。壟斷的最大危害是排斥競爭。它不僅阻礙市場發育,降低經濟效率,也容易滋生腐敗,產生經濟社會的諸多矛盾。為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反壟斷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廢止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的各種分割市場的規定,打破行政性壟斷、行業壟斷、經濟壟斷和地區封鎖,增強市場的統一性。要進行政策調整和法律完善,從以所有制為依據制定政策轉向以產業發展需要為依據制定政策;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取消歧視性、限制性政策;逐步取消對某些企業在特定時期采取的種種特殊優惠政策,消除政策性壟斷,保證公平競爭;形成公平競爭的法律體系,用法律法規和必要的制度安排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著眼于法制化,建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其利益是多元的,資源也是不斷流動的。因此,市場經濟要求實行自由的交易和公平的競爭,這些必須要靠法律來維持正常的秩序。“有序”就是交易活動應在規則即法治基礎上展開。當前,市場秩序的某些亂象如假冒偽劣、偷逃騙稅、逃匯騙匯、商業欺詐、欺行霸市等等時有發生,成為公害。其特征是不講信譽,不守規則,無視法紀;其危害是擾亂正常市場秩序,損害企業和消費者利益,敗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象。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在于法律。通過法律手段來規范市場,建立市場法治秩序,就必須加快立法的步伐,這是實現“有序”市場體系的根本途徑。規范市場主體的法律。必須用法律來保障和明確市場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保它們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公平競爭的法律。市場交換關系,必須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這就需要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法律。我們國家處在機制轉換的過程中,既需要解放思想,放手培育市場,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也絲毫不能忽視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對市場競爭造成的破產、失業等,需要有相應的社會救濟,減少社會震動。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