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舉
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新時期做好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習貫徹新《條例》,必須明確新修訂的《條例》與修訂前的《條例》區別。新《條例》之所以新,主要體現在“五個一”:
強化了一個原則。修訂后的《條例》,最為重要的就是重申和強調了黨管干部原則,把“黨管干部原則、強化黨組織把關作用”貫穿于選拔任用工作的始終。在原則的地位上,繼續將堅持黨管干部原則放在第一位,旗幟鮮明地把“黨管干部”這個首要原則進一步凸顯出來,保證了黨組織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和主體作用。在原則的貫徹上,強調黨組織從干部選拔任用的啟動環節開始,在整個干部選拔任用程序中,都應當發揮領導和把關作用。同時,突出對考察對象人選的把關,規定考察對象由黨組織集體研究確定,加強了黨組織對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交流任用、破格提拔等特殊情形選拔任用人選的審批把關,防止簡單以票、以分取人。在違責的追究上,強化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實行有職就有權,有權必有責,失責要追責。
增加了一個環節。修訂后的《條例》,增設了“動議”一章,并將其放在干部選拔任用流程的第一個環節。干部選任的流程更加完備。“動議”這一過程在過去存在,但卻沒有進入干部工作程序,此次修訂將“動議”明確為干部選拔任用的第一環節,突出了其重要性,并與民主推薦、考察、討論決定和任職一起構成了整個選拔任用流程。干部選任的程序更加科學。組織(人事)部門綜合有關方面建議和平時了解掌握的情況,對領導班子進行分析研判,就選拔任用的職位、條件、范圍、方式、程序等提出初步建議,為黨組織加強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領導和把關提供依據。干部選任的過程更加透明。增加“動議”一章后,準確界定了啟動干部選拔任用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諸如暗箱操作、人情因素、臨時動議、突擊提拔等不規范現象的發生。
拆分了一個環節。修訂后的《條例》,拆分了“醞釀”一章,醞釀不再是選拔任用的一個獨立環節。在動議中,由組織(人事)部門提出初步建議后,即在一定范圍內醞釀;在民主推薦中,會議推薦和個別談話推薦對象是醞釀的結果;在考察中,必須根據民主推薦、平時考核、年度考核、一貫表現和人崗相適等情況綜合考慮,再充分醞釀,才確定考察對象;在討論決定中,黨政領導職務擬任人選,應當分別在黨委(黨組)、人大常委會、政府、政協等有關領導成員中進行醞釀。可以說,雖然拆分了“醞釀”一章,但此項要求卻貫穿了從動議到任職的各個環節。
規范了一項措施。新《條例》對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有了更加嚴格的規范和新的要求。一方面,強調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肯定了其在拓寬選人視野,打破論資排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繼續將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明確為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強調合理確定選拔的職位、數量和范圍,加強組織把關,突出崗位特點和實績競爭,改進能力和素質測試測評,著力提高競爭性選拔科學化水平,防止簡單以考試分數取人,針對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進行規范。
重修了一項條款。在“紀律和監督”一章,新《條例》對原“十不準”全部作了修改,更為具體、操作性更強。指向更具體。例如,不準在干部考察中隱瞞或者歪曲事實真相,針對的是組工干部;不準采取不正當手段為本人或者他人謀取職位,針對的是被選拔人;不準利用職務便利私自干預下級或者原任職地區、單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針對的是利益相關人。聚焦更準確。對現階段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買官賣官、跑官要官、拉票賄選、違規提拔、三齡兩歷造假等問題明令禁止,并作出詳細的規定,為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找準了切入點。規定更嚴格。《條例》明確指出,對違反相關事項的,要對黨委(黨組)主要領導和有關領導成員、組織(人事)部門有關領導成員作出組織處理或者紀律處分,對于此類行為查處不力的,還要追究紀檢監察機關的責任。
(作者系荊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