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人的一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懷揣這樣的志向,荊門市東寶區回歸創業青年龔光明把“成就一番事業,帶富一方鄉親”作為自己的夙愿與理想,不到10年時間完成跳躍人生,實現了一個80后的人生價值。
在風雨中磨礪人生
今年34歲的龔光明,出生在荊門市東寶區仙居鄉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由于家境困難,高中畢業的他隨本村的幾個年輕人到廣州的服裝廠做了一名學徒工。從1998年來廣州之后的6年里,龔光明相繼在5個服裝企業從事過機修和管理等多個工種,期間還為一家縫紉機廠做過銷售代理。
為了盡快掌握電動縫紉機的診斷和修理技術,龔光明通過設備管理員借來一臺報廢的舊機器,利用下班休息時間仔細琢磨,反復拆裝。工友們勸他:“反正給別人打工,用不著這么用功,有工資發就行了?!彼皇歉吨恍?,工友們哪里知道龔光明日后想當老板的真實志向呢?
堅持和刻苦,使龔光明成為了一名技術能手。2005年,他到越秀區麗星服飾公司做了一名中層管理者。一年后,積累了一定管理經驗的龔光明決定只身一人另謀出路。
艱辛創業苦苦探索
龔光明是一個有心人。在廣州打工的幾年里,他邊工作,邊考察市場,就想早點開一家服裝廠。2006年5月,龔光明到天河區物色了一處閑置的廠房,著手自己創業。
廠子成立之初,廠房破舊,雜草叢生,手頭資金短缺,銀行又沒有貸款指標,連購設備的資金都還差一大截,周轉資金就更不用說了,龔光明徹夜難眠。為了籌齊資金,他找親戚、朋友、同學甚至女朋友借,湊齊了20萬元,聽朋友說有一家服裝廠有一批舊縫紉機器處理,他連夜去找老板租了過來,連部分原材料也是賒回來的。經過2個月的緊張籌備,“陽光制衣廠”終于開張了。
由于市場竟爭激烈,流動資金不足,加上第一次單槍匹馬當老板,更讓他頭疼的是這批舊機器效率太低,130多名工人卻出不了多少產品。第一年,廠子處于虧損狀態。雖然舊機器讓龔光明蒙受了損失,但是并沒有動搖他創業的決心。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又籌資10萬元購買了新設備。
2007年,他擠出時間到廣東外貿金融管理學院自費進修3個月。他還買回大量服裝專業書籍,白天與工人一道上班,夜晚堅持自學,挑燈夜戰,逐一消化,長期保持。漸漸地,生產中的問題能較好解決了,棘手難題可以順利排除了。2008年,龔光明又報名參加了企業管理大專函授學習,白天在車間,晚上在燈下,經過兩年半的系統學習,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更使他受益匪淺,成為服裝加工行業的管理能人。
不斷地求知進取和經驗總結,2008年,龔光明的服裝廠銷售收入達到400萬元,實現利稅50多萬元,他收獲到了創業之路上的第一縷陽光。
在發展中情傾家鄉
2010年,小有成就的龔光明轉讓了在廣州的服裝廠,開始兌現“致富一方鄉親”的諾言。龔光明的妻子是沙洋縣李市鎮人,這個鎮離沙洋城區不遠,勞動力富裕,加上妻子的不少人脈關系都在這里,他決定把回鄉創業的第一站放在李市鎮。
初回家鄉創業,落實廠址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好在當地黨委、政府全力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強,廠址很快就有了眉目,不到一個月,各項手續辦完,企業順利投產。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工人增加到600余人,其中當地工人占到70%。年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實現利稅400多萬元。
2013年上半年,龔光明著手創辦家鄉的第二個服裝企業——荊門市杰達服裝廠,落戶子陵鋪鎮美滿村,當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多萬元,利稅100余萬元。為了更好地回報社會,公司積極吸收接納農村困難婦女和下崗女工再就業,在解決了她們當前生活困難的同時,經過培訓使她們掌握了一技之長。對那些有創業意識、有創業能力的員工重點培訓,支持他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帶動了更多的農村婦女和下崗女工走向新的就業崗位。
近幾年來,龔光明的企業先后接納下崗女工和農村困難婦女900多人,其中有110多人經過培訓后自已創業,先后辦起服裝裁剪或服裝加工、營銷店、批發點,累計輻射帶動了3700余人上崗就業。
如今,杰達服裝廠已在東寶工業園征地150多畝,擬投資5000萬元創辦規模更大更現代化的服裝加工企業。龔光明計劃,將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家鄉企業的壯大上,帶領更多家鄉的父老鄉親奔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