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富
“三鹿毒奶粉”事件已過去6年。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從無期徒刑減刑至17年3個月。當年被免職的3名石家莊市領導,已悉數復出。在備受關注的輿論風暴中被免職,隨后悄然起復,“三鹿奶粉”事件并非孤案。
客觀而言,一個官員受處分,如果承擔的是領導責任而不是直接責任,其自身經過一定時間的反思,組織上經過一定程序的考察,符合規定的再予以起用,合情合理。關鍵在于,很多問責官員的復出之路不透明,讓公眾頗有微詞。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明確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年限———受到調離崗位處理的,一年內不得提拔;引咎辭職和受到責令辭職、免職處理的,一年內不得重新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的領導職務,兩年內不得提拔;受到降職處理的,兩年內不得提拔;同時受到紀律處分的,按照影響期長的規定執行。
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要“時間關”一過,官員復出也就水到渠成。官員復出,過的不應是“時間關”,而應是“民意關”。但事實上,為數不少的官員復出時連“時間關”都沒過,更別提什么“民意關”了。
出現這種結果,主要原因是問責只在體制內進行。比如很多問責都是由監察部門出面,而監察系統就是行政體制內的。問責主體主要是政府,等于是“自己人”處理“自己人”,問責缺乏力度乃自然而然。人大代表中很多代表是體制外的,根據法律規定,人大應該是重要的問責主體,但在目前的公共事件中,很少看到人大代表出來問責。從法律上講,人民群眾可以監督政府,對政府有控告、揭發的權利,當然也可以是問責主體,但是這種權利只存在于紙面,理想照進現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