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直

俗話說,有啥別有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病,而且為了治病還要花掉不少錢。因此,如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就成為百姓最直接最關切的一個重大問題。
近年來,我省衛生系統按照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以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導向,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大力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城鄉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全民醫保體系更加健全
遼寧是最早試點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省份,多年來從城鎮職工到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不斷健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達到4327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2014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政府補助標準比上年又提高40元,達到320元。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0%以上和75%左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待遇基本一致。特別是通過實施城鄉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制度,給眾多百姓帶來了福音。
我省從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啟動了農村居民大病保險,具體辦法是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每人不低于15元的大病保險資金,并實行市級統籌。參保農民經新農合補償后,個人自付超過1萬元的部分,還可享受大病保險報銷50%的政策,且不設封頂線。農村居民大病保險現已覆蓋所有縣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覆蓋,累計補償患者4.7萬人次,保險補償支出2.05億元,每人次平均獲得補償4355元。同時,通過實行新農合經辦機構與保險部門合署辦公、保險公司與定點醫療機構聯網,簡化了報銷手續和審批流程,實現了新農合與大病保險“一站式”同步即時結算。我省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也于2014年1月全面實施,保險費用不向個人收取,全部由醫保統籌基金支付,報銷比例提高至60%至70%,且取消了最高支付限額。目前,各市已全部出臺符合自身實際的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實施方案,參保人數達717.7萬人,籌集大病保險基金1.36億元。
為了方便城鄉居民轉診異地就醫,我省自2009年起啟動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平臺建設,于2011年投入運行。全省13個市醫保經辦機構和21家大型綜合醫院,完成了與省級平臺對接,共有8600人次異地轉診轉院費用實現平臺結算,費用總額2.1億元,初步實現了異地轉診轉院就醫即時結算。新農合已有28個統籌縣區實現了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出院即時結算,占統籌縣區總數的31%。隨著省衛生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硬件建設工作的全部完成,今年年底100%的市將與省級平臺對接,50%以上統籌縣區與市級新農合平臺對接,逐步擴大覆蓋面,進一步實現便民惠民。
探索分級診療模式取得成效
我省的醫療資源總量相對充足,每千人口床位數和執業醫師數均位于全國前列,但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們經常看到,有的醫院總是門庭若市,人滿為患;有的醫院卻是門庭冷落,患者屈指可數。全省三甲醫院就診人次每年都遞增10%,床位使用率為101%至104%之間,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人次每年僅增長4%。由于優質醫療資源過于集中,基層衛生服務水平不高,本應由基層醫療機構承擔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由大醫院承接,嚴重影響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效率發揮,也增加了患者的費用負擔。為了破解這些難題,我省衛生系統探索建立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的就醫新模式。
一是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積極探索緊密型醫聯體模式,充分發揮一批核心醫院的示范作用和管理、技術、人才優勢,組建醫院集團,加強上下聯動,最大限度提高幫扶效能,迅速提升了基層醫院水平。基層醫院通過認真分析外轉病人的結構,有針對性地提高當地外轉病人較多的科室醫療水平,留住了一些患者。省衛生主管部門在醫療服務綜合評價中,重點考核大型公立醫院履行社會責任、幫扶基層方面的工作成效,并向社會公布排行榜,起到了引領醫院發展的作用。為了促進衛生人力資源和高層次人才向基層合理流動,對職稱晉升評審辦法進行了改革,實行分類晉升、傾斜基層、注重實踐、體現公平等措施,特別是全面落實城市大醫院醫務人員晉升高級職稱前到基層服務半年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流動。
二是通過醫保政策引導患者合理就醫。新農合制度實施以來,籌資標準逐年提升,基金規模迅速擴大,但每年超過1/4的患者選擇外轉就醫,40%的新農合資金用于外轉患者補償報銷,導致新農合資金利用效率不高。為此,我省進一步完善新農合制度設計,建立就醫合理流向機制,實行了分級分段按比例報銷政策,越到基層醫院就診報銷比例越高,從而引導患者自主調整就醫行為。目前,全省鄉鎮衛生院就診報銷比例確定為80%左右,縣級醫院為65%左右,市級醫院為55%左右,省級醫院為45%左右。農民根據自身病情輕重情況合理選擇醫療機構,既降低了醫療費用,又提高了報銷水平,促進了農民就診首先選擇在基層,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解決,疑難重癥到大醫院解決。去年,我省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人次達到0.9億,占總診療人次的51%。
三是打造群眾信任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近些年來,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了投入,改善了條件,增添了設備,但是基層衛生人員水平不高、能力不足問題仍然存在。為此,我省堅持每年招錄1500名農村基層衛生人員接受免費學歷教育,現已為農村基層培養了萬余名本、專科學歷畢業生。為了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全面實施一般診療費政策,明確了村衛生室基本公共衛生職能。與此同時,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探索開展“5 + 3”模式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推行全科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系。建立科主任導師制、骨干醫師培訓制,深化對口支援縣醫院人才幫扶各項措施,大型三甲醫院已與44所縣中心醫院和32所縣中醫院形成了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的幫扶協作機制。實施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工程,每年培訓近10萬人次,明確了強化基層、打造高峰、優化結構、全面發展的人才戰略。通過建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院和城市大醫院之間分工協作機制,形成了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普及應用新型居民健康卡
為了進一步提高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水平,我省不斷強化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完善衛生信息標準體系,規劃建設了三大數據庫,開發了遠程醫療、婦幼機構、干部保健等30余個應用系統,開展了全省統一網上預約掛號系統,促進了醫療健康數據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探索實行了以新型居民健康卡逐步代替門診就診卡功能,實現了居民健康卡在醫療行業范圍內通用。在發卡模式方面,實現醫療機構自助發卡、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批量發卡和金融機構發卡三種模式。自從2013年開始啟動新型居民健康卡建設項目,現已與五大銀行簽訂框架協議,在22家三甲醫院實現自助發卡功能,累計發卡80多萬張。通過加載金融功能和新農合功能,基本實現了新農合異地實時結算,推動了全省預約診療平臺的建立。新型健康卡的普及和應用,對于方便群眾就醫和有效控制新農合資金風險的優勢十分明顯。我省由政府推動、社會聯動、群眾互動的新型居民健康卡發放和應用模式,初步實現了全省就診“一卡通”,經驗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