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變革中的“體系創新”
當下正在經歷的媒體變革是由核心的傳播技術突破帶來的整體性、系統性變革,而不只是某個環節、某個部分的變化。無論是新興視聽網站還是傳統媒體開辦網絡電視臺,要想在未來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探索“體系創新”的發展路徑。體系創新是指包括核心技術設備、傳播方式、媒體形態、組織體系、運營管理方式、人才結構等各個要素的全面性創新,形成一個全新體系。任何一次媒體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會帶來這種變革。比如廣播產生后,音頻采編播技術使傳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傳播速度快捷高效,傳播范圍更廣更遠,收音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媒體終端。與此相適應,對采編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職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媒體組織結構、運營管理方式也表現出不同于紙媒的新特點。這就是一種新“體系”的誕生。以網絡視聽為代表的新一輪媒體變革的根本動力,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視頻傳輸網絡化和終端智能化、便攜化。這些變化要求媒體組織架構、運營管理方式、盈利模式、人力資源結構等進行一系列創新,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傳播體系和媒體業態。傳統媒體則要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在遵循自身傳播規律的基礎上,重新尋找定位,實現某種程度的體系革新。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新體系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既要有所繼承,又要尊重這種獨立性,實現體系之間從整合到融合。(據袁正領于《人民日報》2014/08/21)
用互聯網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
互聯網強調“用戶中心”,傳播的基礎是用戶。媒體發展要贏得未來,必須強化用戶意識,把占有用戶、發展用戶、集聚用戶作為重要抓手,貫穿于媒體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要創新產品,搭建更符合現代信息傳播的新平臺,開發更適應受眾信息消費需求的新產品。要創新投融資機制,目光不僅盯著體制內的錢,更要開門辦事業,靠新的機制,用新的資金,引進新的基因,催生化學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打開新局面,闖出新天地。對媒體來說,內容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一定意義上講,融合發展就是為了使報道內容適應和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方式,更好地加以生產和傳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內容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同時,現代傳播的發展大勢也提醒我們,必須轉變“內容為王”的發展路徑,高度重視技術的引領和驅動作用,盡快補上技術這個“短板”。融合發展,根本目的是借助新技術、新載體、新手段,創新新聞生產和信息傳播方式,讓傳統主流媒體成為擁有廣泛受眾和強大社會動員能力的新興主流媒體。融合發展不是不假思索地跟風發展新媒體,而是有針對性地提高傳統主流媒體的傳播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將傳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拓展到新興媒體。(據楊振武于《中國報業》2014年第8期)
落實我國媒體融合的三記重拳
首先,建立適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需要的傳媒行業(包括監管)新標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體可以從內容、技術、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用戶等方面分別著手落實,鼓勵跨界(過去是限制)、跨地域發展的探索和嘗試。借助媒介融合的契機,搭建全新的行業標準,做到一碗水端平,是讓傳統媒體繼續發揮優勢,不被邊緣化的迫切需要。其次,規范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進程中的價值尺度,便于市場化工作的開展。所謂價值尺度即媒體的市場定價體系。目前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的市場價值體系是割裂的,以報刊、廣電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和網絡新興媒體之間缺少可以快速互轉、認同的價值衡量辦法。在全媒體時代,只有建立統一的市場化的考量標準,打通基礎價值層,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媒體的融合。否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融合進程中,無法實現心貼心,無法實現血脈相連,無法實現真正的“連體”。第三,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媒體融合政策的落地、推進和監測工作。隨著改革的深入,可以嘗試出臺讓市場進一步釋放潛能的政策、條例。從市場的角度貫徹和落實媒體融合工作,讓市場主體(企業)參與進來,不但可以減少政府的行政資源,還可以通過市場行為,促進傳媒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據杜澤壯于《人民網·傳媒頻道》2014/08/22)
克服傳媒履行社會責任中的不良因素
一、明確規定不得從事的一切有礙履行傳媒社會責任的行為規范。制定傳媒和新聞從業者不準操作的事情、不許違悖的行為、不能建立的關系、不該收納的物品等規定,也就是制定出我們常說的“負面問題清單”。二、平衡政府、傳媒和公眾的利益關系及處理好三者之間的沖突,把履行傳媒社會責任落到實處。三、清晰區分和實行傳媒機構和新聞從業者在履行社會責任中的責任分擔。在新聞信息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中,傳媒機構和新聞從業者應對各自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明確的劃分,而且這種分擔應由業內認同、經法律認可,出現虛假報道或者報道中出現某些不真實的成分,傳媒機構和當事記者承擔的責任是不同的。四、在提高全民對于履行傳媒社會責任重要性必要性認識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靠和有效便捷的方法,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和監督傳媒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問題和不足。五、加強對傳媒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監管和行政調控,明確評判標準,強化獎懲力度。我國實行的是黨管媒體的制度,政府對于傳媒履行社會責任提出很高的要求,實行嚴格的管理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合理和合法的。(據童 兵于《新聞與寫作》2014年第8期)
中國電影產業持續增長但須警惕過度消費觀眾熱情
中國電影家協會日前發布《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稱,2013年中國電影產業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喜劇、愛情、動作電影類型片受到市場和觀眾的青睞。但是,在產業快速增長的同時,需警惕部分高票房電影的過度消費觀眾熱情現象。報告分析指出,2013年高票房國產電影大多緊密結合時事熱點,爭議越大越能成就高票房,此類電影已呈現出過度消費現象。報告主編劉浩東認為,這種過度消費終究會使其成為電影市場典型的快消品和易耗品。這種盲目消費短期利益、消耗觀眾熱情的情況,病毒式營銷造成的畸形觀影心態,不利于電影市場的長期良性發展。(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國內首家文化融資租賃公司成立
日前,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文資辦”)在京發起成立國內首家文化融資租賃公司,針對文化產業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著眼于盤活首都豐富的文化資源,撬動金融資本為文化企業融資。據了解,公司可為文化企業提供總額達112億元的融資服務。文化融資租賃公司由北京市文資辦聯合中國恒天集團、聯合出版集團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首期注冊資本11.2億元。目前公司已針對廣播影視、動漫、游戲、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告等文化細分行業迅速建立起18種融資租賃經營模式,在全國率先開展文化無形資產融資租賃業務。(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時政類新聞發布須有相應資質
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并自發布之日起實施。這一規定被很多網民稱為“微信十條”。《規定》一經發布,在即時通信工具服務商、媒體公眾號發布者、自媒體內容生產者,以及廣大用戶中間引起強烈關注。《規定》要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后注冊賬號。《規定》還明確要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取得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資質。即時通信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可以發布或轉載時政類新聞的公眾賬號加注標識。(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大連試播全國首個4K超高清頻道
全國首個4K超高清頻道8月11日在大連開始試播。相應的機頂盒上市后,擁有4K電視的用戶就可以用該機頂盒收看到超高清頻道的節目。4K超高清電視分辨率高達3840×2160像素,擁有的像素點是目前高清電視的4倍,具有影院級的視覺效果。大連天途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超高清、超寬帶的有線電視網,開始試播超高清頻道,成為國內第一家基于有線網采用廣播方式播出超高清頻道的運營商。該頻道能夠覆蓋大連市內的210多萬有線電視用戶。(消息來源:新華網)
中移動將成立新媒體公司
中國移動已決定將旗下五大內容基地整合,成立一家新媒體公司。在參加上半年業務發布會時,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曾表示,將把五大內容基地進行公司化改造,讓其按照市場化規律運作,并可能引入混合經濟所有制,即引入民營資本。而實際的舉措則已經在進行當中。據了解,為加速推進新媒體領域音樂、閱讀、游戲、動漫、視頻等五個內容型業務基地的公司化改革,中國移動決定在集團公司層面成立新媒體公司,籌備組已經正式成立運轉,負責新媒體公司的籌備工作。電信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移動的業務基地,對于促進新業務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如果真的能夠整合這些業務基地,并且引入民營資本,進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相信會對中國移動在互聯網方面的轉型帶來正面的效應。(消息來源: 《京華時報》)
優酷土豆集團成立電影公司
優酷土豆集團8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電影公司,定名為合一影業。業內觀點認為,電影是網絡視頻最高端的產品,此舉將進一步強化優酷土豆集團多屏文化娛樂生態系統。合一影業CEO朱輝龍表示,合一影業是原生于互聯網的電影公司,將依托大數據和O+O(線上線下融合)這兩大特色,創建與電影產業的開放合作平臺,助推大制片和大營銷的精準化,平衡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關系。此外,將搭建IP孵化、新影人和粉絲三大平臺,實現從內容創作、人才培養到粉絲經濟的全面覆蓋。(消息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