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平
“合作學習”是近些年來課堂教學中非常熟悉的詞,“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課堂小組討論并不等同于合作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存在任務布置含混不清、合作學習游離于課堂教學目標之外等問題。如何讓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真正發揮其“以點帶面”“以幫促學”的教學價值,進而成為高效英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廣大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合作學習中任務布置低效現象的原因分析
[現象1]合作學習等同于小組討論。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在接受教師下達的任務后,即開始了熱烈的討論。但由于小組內部沒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導致了一些同學對任務大包大攬,而另一些同學則作壁上觀,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原因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未深入人心。“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合作學習是一種課堂教學策略,它是指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礎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由教師組織、帶領學生,圍繞小組或團隊的共同目標與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現象2]學生對任務的參與度不高。據筆者觀察,在合作學習的任務布置后,有些同學開始交頭接耳,有些同學敷衍了事,有些同學即使積極參與了,任務的完成質量卻不高。結果導致一堂課內的合作學習不僅空間上施展不開,時間上也往往不夠用。
[原因分析]一是教師布置合作學習的任務不明確,合作學習中的任務應該滿足以下條件:(1)任務主要關注意義;(2)任務要存在信息差;(3)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語言資源來完成任務;(4)任務有明確的結果。二是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得到體現,教師布置的任務要基于學生的自身經驗和認知水平,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三是學生合作能力與合作技巧的缺乏。
二、提高合作學習中任務布置效率的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學任務都適用于合作學習,考量的重要依據是:教學任務或教學內容中是否涉及互動、互助、協同、整合、求新、判斷、評判和表現等因素。筆者針對以上現象及其成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有關合作學習的任務布置策略。
1.立足“基”——挖掘學生原有經驗
在傳統的復習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往往是題海戰術居多。而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復習有明確的話題,且是基于學生自身的經驗來設計問題,讓他們真正想說、有話說,在寓學于樂中,復習的目的自然也水到渠成。
[案例1]
在針對“比較級”這一知識點的復習中,筆者選取了bigger,taller,stronger,longer,heavier五個單詞,它們包含了比較級中較為典型的三種構詞方式:末尾直接加er,雙寫末尾字母加er,去y變為i加er。筆者設計了兩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合作學習階段,筆者布置的任務是:根據以下句子描述,小組討論并交流答案。句子內容如下:
(1) Say some animals smaller than you!
(2) Say some subjects easier than math!
(3) Say some food healthier than burger!
(4) Find some students stronger than teacher!
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面對面地進行語言互動。各小組集體匯報所得答案,每人每次只說一個答案,不能重復別人已經說過的內容。例如經過討論后,某小組對問題(2)的討論結果是:I think English is easier than math. /I think science is easier than math.學生在表述的過程中復習了比較級的用法。
在第二次合作學習過程中,筆者引入了學生比較熟悉的卡通人物:三個和尚。三個和尚體型各具特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具體參照物。筆者設計的合作學習任務如下:
(1)小和尚和胖和尚要去玩秋千,但是秋千有重量要求:重量小于50kg的人才能玩,他們倆誰能玩秋千呢?Who can play with the swing? Why?
(2)胖和尚和高和尚一起去踢足球,他們倆誰能當守門員呢?Who can be the goal keeper? Why?
(3)高和尚和小和尚站在椰子樹下想喝椰子汁,誰能把椰子摘下來呢?Who can pick up the coconuts? Why?
最后由學生中相對高、矮、胖的三人合作組成一組表演場景。在解決問題中,所有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高、體重等特征加入到場景表演中,靈活運用比較級表達,親身體驗比較級的運用,感受將知識與實際結合所帶來的樂趣。
2. 歸于“整”——強調學生原有認知水平
在對某一主題信息進行分享時,主題或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了保證學生語言輸出的質量,教師可以在活動前提供一定的語言支持。第一次使用該結構時,需要給出規范并作示范,通過合作學習落實個體責任,讓每個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案例2]
在教學有關天氣主題的內容時,筆者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是:讓學生討論通過什么途徑知道天氣情況,然后談論教師設置的問題,最后進行匯報。
(1) Find a way to know the weather.
學生討論通過何種途徑知道天氣情況,有的說通過handphone,有的說通過newspaper,有的說通過computer等等,通過交流拓寬了學生的信息量。
(2)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每組學生以一個城市的天氣情況進行交流。組內學生可以交流所選取城市的氣候、溫度,是否喜歡那兒的天氣情況等。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Whats the temperature there?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there?
Why/Why not?
(3) Share with your partner.
充分交流后,各個小組以本組選取的城市天氣情況進行匯報。
In…,its… The high/low temperature is … I like/dont like… I can…
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應成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在這個合作學習的任務中,教師通過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整合信息,既培養了學生對某個主題進行交流的交際能力,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3.追求“差”——突出學生個體差異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將故事與教學相結合,往往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故事教學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學習單詞、短語、句子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的思考,實現詞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圍繞故事寫、故事圍繞興趣選。若是在學習過程中設計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創編短小的故事,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3]
筆者讓學生根據選出的字母造單詞,再根據單詞造句子,最后將句子編成一個小故事:This is a great game to play with your friends, with everyone taking a turn.
(1)Put your hand in the bag and pick a letter.
(2)When you pull the letter out of the bag, say three words with this letter.
(3)Then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se three words.
e.g.letter h
You say: he, hen, hat
You make a sentence: He gave the hen a hat.
(4)People in your group stay together and make a short story with all the given sentences.
合作學習強調個體之間的信息差和個體思維的差異性,以字母→單詞→句子→故事為模式的故事創編,有效地體現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之間緊密合作的關系,并且給英語學習增添了無窮樂趣。
4.“做”中學——開展英語綜合交際活動
合作學習之所以比競爭學習和單獨學習更為復雜多樣,是因為它要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要完成交往任務。現代交際觀認為,英語語言的學習是以交際為目的的。在同伴交際交往過程中,平等且民主地用英語表達、討論、決策,不僅體現了良好的英語素養,更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做中學”的理念。
[案例4]
例如,學校要建立一個“小小動物園”,筆者向學生展示已經設計好的“小小動物園”的示意圖。學生從市動物園里挑選一部分動物,全班學生分組一起為學校的“小小動物園”挑選動物。
(1)教師給每組學生發一套動物圖片,上面是可供挑選的動物,給每組學生發一張表格。
(2)學生在小組協商的基礎上,把挑選的動物貼在表格上端的幾個方格里,并在方格下面的句子中挑選出為什么選擇這些動物的原因。用like等動詞的陳述句表示喜愛或不喜愛:I like the cat. I dont like the snake. 用疑問句征求意見:Do you like the snake? Can we choose the elephant?
(3)在討論過程中,各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報告本組所選的動物以及挑選這些動物的理由。用形容詞來描述動物的特征:Its lovely. Its dangerous. 用動詞和情態動詞來表示能力:It runs fast. It can fly. It can sing. 報告人用下列句型進行表達:We choose the…because its…若報告人有困難,其他成員可給予幫助。
(4)各小組代表到教室前展示完成的任務并做口頭報告:挑選了哪些動物以及為什么挑選這些動物。教師將報告結果記錄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匯總。
(5)教師與學生一起評價各組報告結果,挑出選擇頻率最高的五種動物。讓學生代表把選擇的動物圖片貼在“小小動物園”設計圖上。
(6)學生口頭描述“小小動物園”,教師評價描述情況。
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習得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掌握合作學習所需要的社會性技能,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且及時反饋和討論學生的學習行為。
5.提升“度”——拓展課外合作學習
如何讓合作學習的思維模式真正貫穿到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中去,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應體現出合作性與創意性,這是非常必要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各方面能力的優勢互補,以及綜合能力的有效整合,讓小組合作任務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完善。
[案例5]
在教學Signs we follow(生活中的標識)這一話題時,要求學生能在語境中理解公共場所的標識名稱,如telephone,toilet,restaurant,exit,entrance等,并能在正確運用的過程中體會這些標識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在布置有關家庭作業時,教師可設計課后合作學習的任務:
(1)Read the passage on the sheet and try to repeat next class.
(2)Write: Find signs we follow in groups (places signs meanings reasons)
教師讓學生找找其他常見標識。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成員記錄是在什么地方見到這些標識的,有的成員描述標識的意義是什么,有的成員思考標示這些標識的理由又是什么。如此一來學生就能較完整地描述公共場所的不同標識,體會只有人人遵守規則,遵守社會公德,生活才會更美好,社會才能更和諧。
創意性的作業布置要求學生主動去發揮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創造出與眾不同、耳目一新的好點子、好思路。學生得到實踐與創新的同時,也讓教師布置作業的創意性呼之欲出。
三、結語
合作學習因其具有促進學生健全發展等眾多優點,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在任務布置時,選擇任務和布置任務的方式都要讓每個學生能平等地參與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這樣既提高了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又發揮了群體的能動因素,強化了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形成一個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正如合作學習專家約翰遜所指出的:在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智慧,并不是一件易事,但確實是值得去做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天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楠)
(2)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每組學生以一個城市的天氣情況進行交流。組內學生可以交流所選取城市的氣候、溫度,是否喜歡那兒的天氣情況等。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Whats the temperature there?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there?
Why/Why not?
(3) Share with your partner.
充分交流后,各個小組以本組選取的城市天氣情況進行匯報。
In…,its… The high/low temperature is … I like/dont like… I can…
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應成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在這個合作學習的任務中,教師通過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整合信息,既培養了學生對某個主題進行交流的交際能力,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3.追求“差”——突出學生個體差異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將故事與教學相結合,往往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故事教學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學習單詞、短語、句子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的思考,實現詞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圍繞故事寫、故事圍繞興趣選。若是在學習過程中設計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創編短小的故事,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3]
筆者讓學生根據選出的字母造單詞,再根據單詞造句子,最后將句子編成一個小故事:This is a great game to play with your friends, with everyone taking a turn.
(1)Put your hand in the bag and pick a letter.
(2)When you pull the letter out of the bag, say three words with this letter.
(3)Then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se three words.
e.g.letter h
You say: he, hen, hat
You make a sentence: He gave the hen a hat.
(4)People in your group stay together and make a short story with all the given sentences.
合作學習強調個體之間的信息差和個體思維的差異性,以字母→單詞→句子→故事為模式的故事創編,有效地體現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之間緊密合作的關系,并且給英語學習增添了無窮樂趣。
4.“做”中學——開展英語綜合交際活動
合作學習之所以比競爭學習和單獨學習更為復雜多樣,是因為它要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要完成交往任務。現代交際觀認為,英語語言的學習是以交際為目的的。在同伴交際交往過程中,平等且民主地用英語表達、討論、決策,不僅體現了良好的英語素養,更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做中學”的理念。
[案例4]
例如,學校要建立一個“小小動物園”,筆者向學生展示已經設計好的“小小動物園”的示意圖。學生從市動物園里挑選一部分動物,全班學生分組一起為學校的“小小動物園”挑選動物。
(1)教師給每組學生發一套動物圖片,上面是可供挑選的動物,給每組學生發一張表格。
(2)學生在小組協商的基礎上,把挑選的動物貼在表格上端的幾個方格里,并在方格下面的句子中挑選出為什么選擇這些動物的原因。用like等動詞的陳述句表示喜愛或不喜愛:I like the cat. I dont like the snake. 用疑問句征求意見:Do you like the snake? Can we choose the elephant?
(3)在討論過程中,各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報告本組所選的動物以及挑選這些動物的理由。用形容詞來描述動物的特征:Its lovely. Its dangerous. 用動詞和情態動詞來表示能力:It runs fast. It can fly. It can sing. 報告人用下列句型進行表達:We choose the…because its…若報告人有困難,其他成員可給予幫助。
(4)各小組代表到教室前展示完成的任務并做口頭報告:挑選了哪些動物以及為什么挑選這些動物。教師將報告結果記錄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匯總。
(5)教師與學生一起評價各組報告結果,挑出選擇頻率最高的五種動物。讓學生代表把選擇的動物圖片貼在“小小動物園”設計圖上。
(6)學生口頭描述“小小動物園”,教師評價描述情況。
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習得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掌握合作學習所需要的社會性技能,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且及時反饋和討論學生的學習行為。
5.提升“度”——拓展課外合作學習
如何讓合作學習的思維模式真正貫穿到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中去,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應體現出合作性與創意性,這是非常必要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各方面能力的優勢互補,以及綜合能力的有效整合,讓小組合作任務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完善。
[案例5]
在教學Signs we follow(生活中的標識)這一話題時,要求學生能在語境中理解公共場所的標識名稱,如telephone,toilet,restaurant,exit,entrance等,并能在正確運用的過程中體會這些標識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在布置有關家庭作業時,教師可設計課后合作學習的任務:
(1)Read the passage on the sheet and try to repeat next class.
(2)Write: Find signs we follow in groups (places signs meanings reasons)
教師讓學生找找其他常見標識。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成員記錄是在什么地方見到這些標識的,有的成員描述標識的意義是什么,有的成員思考標示這些標識的理由又是什么。如此一來學生就能較完整地描述公共場所的不同標識,體會只有人人遵守規則,遵守社會公德,生活才會更美好,社會才能更和諧。
創意性的作業布置要求學生主動去發揮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創造出與眾不同、耳目一新的好點子、好思路。學生得到實踐與創新的同時,也讓教師布置作業的創意性呼之欲出。
三、結語
合作學習因其具有促進學生健全發展等眾多優點,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在任務布置時,選擇任務和布置任務的方式都要讓每個學生能平等地參與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這樣既提高了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又發揮了群體的能動因素,強化了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形成一個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正如合作學習專家約翰遜所指出的:在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智慧,并不是一件易事,但確實是值得去做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天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楠)
(2)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每組學生以一個城市的天氣情況進行交流。組內學生可以交流所選取城市的氣候、溫度,是否喜歡那兒的天氣情況等。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Whats the temperature there?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there?
Why/Why not?
(3) Share with your partner.
充分交流后,各個小組以本組選取的城市天氣情況進行匯報。
In…,its… The high/low temperature is … I like/dont like… I can…
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應成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在這個合作學習的任務中,教師通過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整合信息,既培養了學生對某個主題進行交流的交際能力,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3.追求“差”——突出學生個體差異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將故事與教學相結合,往往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故事教學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學習單詞、短語、句子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的思考,實現詞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圍繞故事寫、故事圍繞興趣選。若是在學習過程中設計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創編短小的故事,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3]
筆者讓學生根據選出的字母造單詞,再根據單詞造句子,最后將句子編成一個小故事:This is a great game to play with your friends, with everyone taking a turn.
(1)Put your hand in the bag and pick a letter.
(2)When you pull the letter out of the bag, say three words with this letter.
(3)Then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se three words.
e.g.letter h
You say: he, hen, hat
You make a sentence: He gave the hen a hat.
(4)People in your group stay together and make a short story with all the given sentences.
合作學習強調個體之間的信息差和個體思維的差異性,以字母→單詞→句子→故事為模式的故事創編,有效地體現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之間緊密合作的關系,并且給英語學習增添了無窮樂趣。
4.“做”中學——開展英語綜合交際活動
合作學習之所以比競爭學習和單獨學習更為復雜多樣,是因為它要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要完成交往任務。現代交際觀認為,英語語言的學習是以交際為目的的。在同伴交際交往過程中,平等且民主地用英語表達、討論、決策,不僅體現了良好的英語素養,更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做中學”的理念。
[案例4]
例如,學校要建立一個“小小動物園”,筆者向學生展示已經設計好的“小小動物園”的示意圖。學生從市動物園里挑選一部分動物,全班學生分組一起為學校的“小小動物園”挑選動物。
(1)教師給每組學生發一套動物圖片,上面是可供挑選的動物,給每組學生發一張表格。
(2)學生在小組協商的基礎上,把挑選的動物貼在表格上端的幾個方格里,并在方格下面的句子中挑選出為什么選擇這些動物的原因。用like等動詞的陳述句表示喜愛或不喜愛:I like the cat. I dont like the snake. 用疑問句征求意見:Do you like the snake? Can we choose the elephant?
(3)在討論過程中,各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報告本組所選的動物以及挑選這些動物的理由。用形容詞來描述動物的特征:Its lovely. Its dangerous. 用動詞和情態動詞來表示能力:It runs fast. It can fly. It can sing. 報告人用下列句型進行表達:We choose the…because its…若報告人有困難,其他成員可給予幫助。
(4)各小組代表到教室前展示完成的任務并做口頭報告:挑選了哪些動物以及為什么挑選這些動物。教師將報告結果記錄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匯總。
(5)教師與學生一起評價各組報告結果,挑出選擇頻率最高的五種動物。讓學生代表把選擇的動物圖片貼在“小小動物園”設計圖上。
(6)學生口頭描述“小小動物園”,教師評價描述情況。
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習得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掌握合作學習所需要的社會性技能,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且及時反饋和討論學生的學習行為。
5.提升“度”——拓展課外合作學習
如何讓合作學習的思維模式真正貫穿到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中去,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應體現出合作性與創意性,這是非常必要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各方面能力的優勢互補,以及綜合能力的有效整合,讓小組合作任務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完善。
[案例5]
在教學Signs we follow(生活中的標識)這一話題時,要求學生能在語境中理解公共場所的標識名稱,如telephone,toilet,restaurant,exit,entrance等,并能在正確運用的過程中體會這些標識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在布置有關家庭作業時,教師可設計課后合作學習的任務:
(1)Read the passage on the sheet and try to repeat next class.
(2)Write: Find signs we follow in groups (places signs meanings reasons)
教師讓學生找找其他常見標識。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成員記錄是在什么地方見到這些標識的,有的成員描述標識的意義是什么,有的成員思考標示這些標識的理由又是什么。如此一來學生就能較完整地描述公共場所的不同標識,體會只有人人遵守規則,遵守社會公德,生活才會更美好,社會才能更和諧。
創意性的作業布置要求學生主動去發揮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創造出與眾不同、耳目一新的好點子、好思路。學生得到實踐與創新的同時,也讓教師布置作業的創意性呼之欲出。
三、結語
合作學習因其具有促進學生健全發展等眾多優點,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在任務布置時,選擇任務和布置任務的方式都要讓每個學生能平等地參與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這樣既提高了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又發揮了群體的能動因素,強化了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形成一個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正如合作學習專家約翰遜所指出的:在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智慧,并不是一件易事,但確實是值得去做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天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