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貴州省中華文化研究會和貴陽市政協主辦召開的《彰顯貴州獨特優勢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陽明文化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11日下午在觀山湖區貴陽喀斯特公園舉行,會議邀請了省市領導及專家學者對如何弘揚王學在貴州的獨特文化優勢,將傳統優秀文化轉變為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做了討論。會上范同壽、何光渝作了精彩發言,本刊特刊登兩位學者的發言稿,以饗讀者。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談化文化時,應該從更深的層次上去思考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功能。
秦漢以后的主流文化,受統治者的主導思想所左右,不同時期,倡導與推動的文化往往不同,兩漢、魏晉、宋元直至明清,推廣倡導什么樣的文化,統治者都有自身的考量。從儒學本身的發展軌跡來看,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現代新儒學就曾經輝煌過一時。這種新儒學以接續儒學“道統”為己任,服膺宋明理學,力圖客觀而同情地理解傳統儒學,并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西學,是以謀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出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新中國建立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這種思潮和學派一度從大陸轉移到海外。改革開放以后,尤其到80年代后期,現代新儒學的研究才又熱烙起來,并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顯現出走向世界,發展成一種國際性思潮的趨勢。
貴州因為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由于漢武帝募豪民、田南夷的政策驅動,漢族移民開始在官方主導下陸續進入貴州,分布于州縣所在地附近,同此開始了中原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頻繁交流與融合。從兩漢至明清,儒學為代表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多民族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獨特的黔文化系統,而儒學正是黔文化系統中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基因。從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黔中王門的學術成就,到清中葉沙灘文化現象的震聾發聵,都見證了這樣一個事實:貴州山地高原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伴隨著漢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互動與交融而誕生、發展并趨于成熟的。沒有儒家文化的傳播,貴州的文化就不可能如同今天這樣多彩。
由此可見,貴州是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這也正是我們必須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對先哲們非常睿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要賦予鮮明的時代內涵,搞好我們這一代人該干好的事情,盡到我們的責任”,在貴州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