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婧
《文心雕龍》中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學美術教學其實也和作家著文一樣,蘊涵著強烈的情感。《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情感的滲透和熏陶在美術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術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真切的教學情境,以情激情,以言動情,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奏出動人的樂章。
一、角色互換策略
美術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教學“傳道、授業、解惑”的模式,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最好的愛是放手,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讓教室成為學生展示才藝的舞臺。教師不要高高在上,最好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和學生平等地交流、討論,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種平等、愉快、歡暢的氣氛。
二、合理評價策略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作為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從學生身上了解他們的志趣和個性特征,觀察學生時隱時現的閃光點,更要有一顆匠心,走進學生的心靈,和他們的心跳形成和諧的節拍,產生共振的效果。教師的思想工作,要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進而點燃信念的火種,燃燒為熊熊之火。由此,筆者深深地認識到正確處理學生所犯的錯誤,有效地懲戒學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多么的重要。
美術課應采取多元、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措施,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精彩的展示,多一些喝彩;對一些離題的展示,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在我們古城曲阜,至今還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房屋建筑上的窗花雕刻、精美的龍柱、碩大的碑文、木雕構件、根雕、木刻工藝品,遺留下來的古家具,圣賢祠中的壁畫等,都是難得一見的民間工藝品。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組成志愿者小組,合作互助,進行曲阜手工藝品的制作。學生剛開始進行手工制作時非常踴躍,展示時也很積極,可是制作的很多作品都不盡人意。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筆者總是盡力找到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在課堂上積極評價,說一些“老師相信你下一次做得會更好”“你看你這個泥人眼睛多有神”之類的話。然后對學生作品中的問題給予中肯、具體的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不僅給犯錯誤的同學提供了改正的機會,而且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這比空洞的說教、無情的諷刺,更容易貼近學生的心坎,更容易讓他們接受,從而達到無言之教“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傾聽心聲策略
美國一位功勛教師德鮑拉說過:“教重要的在于聽,學重要的在于說。”學生得到的尊重越多,就越能激發思維的積極性和表達的能動性。真正有效的教學,關鍵的策略是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這是撥動學生內心求知的情感之弦最有效的方式。
剛開始上課,筆者會放一段輕音樂,讓學生欣賞幾幅名畫,背幾首唐詩,制造一種輕松舒暢的氣氛。在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傾訴預習時發現的問題,教師靜靜地傾聽,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上課結束前,筆者會抽出幾分鐘,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可以暢談本節課的收獲,可以對下一節課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筆者還會和學生對名畫進行評估,制造一種藝術沙龍的浪漫情調。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生盡情地傾訴,和教師傾情交心,師生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我是學習的主人”“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意識。
四、生活交流策略
生活處處皆學問。美術教育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實踐與體驗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在廣闊的自然中發現畫意,在人際交往中體味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愫。教師可以進一步增加美術教學的豐富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的交流一定能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教師在課下要善于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忘年之交,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或者間接傳遞信息,在他人面前肯定和表揚學生;還可以通過作業批改、撰寫評語等方式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走進學生的心靈,和他們同呼吸,形成一致的頻率,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有一次,筆者發現一個在美術方面很有天賦的孩子,他有敏捷的思維、奇特的想象,可是上課老走神,作業畫得越來越馬虎,課上不帶美術工具,有時甚至什么都不做。筆者從班主任那里側面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奶奶在家照顧他。和奶奶的代溝、隔膜和對父母的思念,使他不能安心學習。之后,筆者不光在課堂上常給他更多的關心,在課下也經常找他談心,對他的作品進行輔導,并讓他去參加市里的繪畫比賽,還獲得了一等獎。看到重新回到孩子臉上的笑容,筆者也終于放下心來。
列寧說得好:“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努力撥響學生學習美術的“琴弦”。學生動了情,與教師、作品形成了一致的頻率,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