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l,PCI)是指所有采用經皮穿刺方法減輕冠狀動脈狹窄的各種心導管技術的總稱,是目前冠心病最有效的介入治療方法[1]。PCI術可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其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發生仍難以避免,據報道,約30%的冠心病患者擇期行PCI術后出現心肌損傷[2]。有研究報道提出,大部分心肌損傷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但其與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術后生存情況等預后密切相關[3]。因此,為進一步探討如何減少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發生,
本研究對擬擇期行PCI術的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給予別嘌醇預處理,探討別嘌醇對PCI術治療圍手術期心肌保護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于本院心內科擇期行PCI的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98例,排除標PCI術前cTnT水平超出正常值(>25 U/L)、合并嚴重感染、惡性腫瘤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術前服用過他汀類藥物者。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齡(66.82±7.96)歲。對照組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齡(66.92±8.0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脂類、α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AT1受體拮抗劑等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別嘌醇單次頓服,術前300 mg/d,至少連續服用3 d,術后以劑量100 mg/d維持。
1.3 檢測指標及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術后8~24 h期間,采集空腹肘靜脈血測定cTnT、CK-MB、CRP及肝、腎功能、血常規等安全性指標。cTnT、CK-MB均采用意大利780生化分析儀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cTnT正常值為<25 U/L,CK-MB正常值為<0.1 μg/L。CRP采用酶聯免疫熒光法測定,CRP正常值為<25 mg/L。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PCI術后cTn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發生率,觀察組患者別嘌醇用藥期間,密切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冠狀動脈情況以及術后手術相關并發癥的觀察 兩組術中冠狀動脈情況以及術后手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冠狀動脈情況以及術后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例(%)
2.2 兩組術后cTnT、CK-MB、CRP異常變化的觀察 觀察組患者cTn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觀察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均未發現有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別嘌醇用藥期間,肝功能、腎功能及血常規檢查均未發現異常,剝脫性皮炎、皮疹反應等別嘌醇常見不良反應均未發現。

表2 兩組PCI術后cTn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發生率比較 例(%)
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最重要的方法,近年來已取得迅速發展,且隨著PCI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成熟,術中及術后的死亡和緊急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例數逐漸減少[4]。PCI術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但對于臨床預后無明顯改善作用,其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發生仍是PCI術的常見并發癥[5]。圍手術期發生心肌損傷的患者大多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心電圖或超聲心動圖均無明顯變化,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發生與長期預后不良密切相關,因此如何能減少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發生是臨床心內科研究重點之一[6-7]。
PCI圍手術期發生心肌損傷的機制包括:(1)球囊擴張和/或支架置入后對斑塊的擠壓,斑塊移位導致分支閉塞、冠狀動脈痙攣;(2)斑塊碎裂,微小栓子隨血液流動至冠脈遠端的微循環,導致微血管栓塞;(3)心肌局部炎癥反應的發生、發展,促進微循環血栓的形成;(4)血小板活化,釋放血管活性物質,促使微血管床的血管收縮及內皮功能受損[8-10]。根據2007年全球心肌梗死統一定義,以心肌生化標志物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圍定義為心肌損傷[11]。有研究表明血管內慢性炎癥的進展是冠脈病變的致病因素之一,PCI術可加重炎癥反應,因此本研究對PCI圍手術期cTn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發生率進行分析[12]。
臨床上對于別嘌醇對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保護作用的用藥劑量、用藥時間目前尚未明確,本研究參考國內相關研究報道,給予術前至少連續3 d單次頓服300 mg/d,術后100 mg/d[13]。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PCI圍手術期cTn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別嘌醇可有效減少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發生。而在別嘌醇不良反應的觀察上,本研究未發現觀察組患者應用別嘌醇期間肝功能、腎功能、血常規等檢測出現異常,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剝脫性皮炎、皮疹反應等別嘌醇常見不良反應均未發現,表明別嘌醇300 mg/d單次頓服安全性較好。別嘌醇對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保護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抗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有關,通過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改善左室的功能,減少心率失常的發生和肌酸激酶的釋放等發揮心肌保護作用[14-15]。別嘌醇對PCI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保護作用機制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PCI術前給予別嘌醇常規劑量300 mg/d單次頓服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心肌損傷的發生,發揮心肌保護作用,對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1]苗玉梅.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穿刺行PCI術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6):31-33.
[2]李春燕,高明霞,麻樸,等.影響冠心病患者PCI手術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江蘇醫藥,2014,40(7):822-824.
[3]付艷東,趙翠萍.PCI術后心肌缺血損傷機制與治療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35):6992-6994.
[4]王海魚,陳愛華,賀獻芝,等.老年不穩定性心絞痛擇期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強化藥物治療的對比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4):353-356.
[5]王安偉,羅素新,向睿.266例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12):1582-1583.
[6]陳水,朱軍,倪偉,等.圍手術期強化阿托伐他汀治療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所致心肌損傷的保護作用[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12):1785-1788.
[7]夏利民,劉歡,宋凱,等.合并缺血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的OPCAB治療[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4,30(2):96-97.
[8]盛建龍,王曉晨,許邦龍,等.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心肌損傷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5):748-751.
[9]張茹艷,李健,叢洪良,等.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對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心肌損傷保護作用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1):65-68.
[10]徐忠東,何偉雄,夏淑軒,等.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對心肌損傷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0,39(5):807-808.
[11]劉怡,朱永鋒,宗毓,等.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在不同類型冠心病中的觀察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7):710-713.
[12]林志,白文偉,孫林,等.冠心病伴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與冠狀動脈病變積分的相關性[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2,28(6):443-444.
[13]劉永榮,王丹,邱春光,等.別嘌醇預處理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4,30(2):127-129.
[14]劉永榮,張菲斐,邱春光,等.別嘌醇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2):42-43.
[15]肖駿,李均,張穎,等.別嘌醇改善非高尿酸血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32(11):132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