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芳 張利群 徐勝昔
目前現有的乳腺癌風險評估與預測的模型,都沒有將乳腺癌發病原因的復雜性和個人遺傳背景等因素考慮進去,因此也給其帶來了一些缺陷和局限性[1]。如Gail模型中家族病史的占比較低,沒有充分重視家族史對個體患病的影響;忽略了年齡因素的重要影響,尤其是低齡患者多半是因致病基因所致[2]。Gail模型目前的適用范圍包括白種人、美國黑人、西班牙人、亞裔美國人等[3]。
本課題從研究乳腺密度、Gail模型中乳腺癌相關風險因素與乳腺癌發生的關系入手,探討研究乳腺密度、Gail模型分別在中國婦女乳腺癌風險預測方面的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乳腺密度聯合Gail模型預測中國婦女乳腺癌發生風險的價值,為臨床如何通過篩查發現乳腺癌高發風險患者探索一種新的有效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托本院承擔的2008年衛生部、全國婦聯針對35~59歲婦女進行的免費乳腺癌篩查出的10 000余例患者隨機抽取其中40例患者。并對2008~2009年度于本院確診的乳腺癌患者的相關流行病學資料及X線鉬靶資料進行搜集,隨機選擇40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的乳腺癌患者。觀察不同診斷方法的評估效果,其中聯合組使用乳腺密度檢測聯合Gail模型進行評估,乳腺密度組則單純通過乳腺密度檢查,Gail模型組單純使用Gail模型評估。
1.2 方法 對所有的乳腺鉬靶資料依據2003年美國放射學院的乳腺影像報告數據系統(BI-RADS)標準,采用人工繪制興趣區的半定量法求出乳腺纖維腺體組織區域占全乳區域的百分比作為乳腺密度[4]。使用乳腺密度檢測擬診乳腺癌主要是通過放射診斷醫師在計算機輔助數字化乳房照射中圈出白色區域(即放射密度)確定的乳腺密度,如果超過90%,則認定為乳腺癌可能,但仍需經病理組織活檢確診。
1.3 Gail模型建立方法 Gail模型以最初是以284 780名女性為研究基礎,結合入組女性月經初潮年齡、初次生產年齡、既往乳腺活檢次數以及直系親屬中乳腺癌發生比例進行的綜合評估,以評估個體女性在若干年后發生腺癌的風險。該模型為NCCN乳腺癌防治策略推薦使用,由7個評估因子共9個條目組成,因子內容,包括:年齡、乳腺疾病史、家族史、初潮年齡、初產年齡、乳腺活檢情況、種族。Gail模型可評估個人5年內及終生的乳腺癌發病風險,認為5年內發病風險≥1.67%則為高風險。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ail模型分型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 Gail模型分型結果顯示,高風險者擬診惡性例數多于良性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Gail模型分型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 例
2.2 乳腺密度與乳腺癌病理診斷相關性 乳腺密度結果顯示,擬診惡性者其乳腺密度為(91.9±1.4)%高于擬診良性者的(36.5±12.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638,P=0.000)。
2.3 惡性腸腺癌患者檢查結果陽性與病理結果比較 聯合組病理相符度為97.5%,高于乳腺密度組和Gail模型組(P<0.05),見表2。
表2 檢查結果陽性與病理結果比較 例(%)
我國的乳腺癌篩查發展較晚,且目前沒有適用于中國女性的乳腺癌風險預測模型[5]。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都是建立自乳腺密度是一項獨立的危險因素之上的,沒有對其系統綜合的研究[6-7]。目前通過有效方法進行及早的發現、診斷及治療,是有效防治乳腺癌的關鍵所在。尤其對于高危人群,乳腺癌風險評估與預測具有非常重要意義[8]。在歐美國家主要應用Gail模型對乳腺癌發病風險進行評估與預測[9-10]。借助相關測評工具個人也能夠方便的進行自己的乳腺癌風險評估和預測。乳腺密度的高低應該是患者受遺傳因素及外界環境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并非獨立的危險因素,而是眾多致癌因素中的一個環節[11]。本研究主要針對乳腺密度及Gail模型內風險預測因素進行研究,以找到適合我國女性的風險預測模型,從而實現及早發現、診斷、治療,實現有效控制乳腺癌死亡率的目標。本研究通過對我國免費乳腺癌篩查項目的10 000余例確診良性乳腺癌的患者進行隨機抽取40例患者,收集統計Gail模型相關因素:第1次月經年齡、第1次生產年齡、進行乳腺活檢次數及結果。
本組發現聯合組病理相符度高于單純使用乳腺密度或者Gail模型者,雖然單獨使用通過乳腺密度檢查,其中低密度者發生乳腺癌的幾率相對較小,但是目前對于乳腺密度與乳腺癌的關系,其對乳腺密度增高的主要因素是腺體上皮還是間質組織,或者是兩者的共同影響導致仍不明確,且無定量標準,而聯合組在聯合Gail模型與乳腺密度檢查發現,其診斷符合率接近病理檢查結果。其中Gail模型分型為高危,且乳腺密度增高者,其發生乳腺癌的幾率顯著增加。就此將乳腺密度作為一項獨立的乳腺癌風險因子是不行的。Gail乳腺癌風險評估模型,模型包括7個評估因子:患者年齡、患者乳腺疾病史、患者家族病史、第1次月經年齡、第1次生產年齡、乳腺檢查結果、種族[12-15]。本研究發現,Gail模型對女性乳腺癌,高風險人群預測及評估有效性較高,但Gail模型是針對白種人進行研究的,而中國婦女在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方面與白種人有明顯不同,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在我國婦女乳腺癌的研究中,但可作為一般人群中篩選乳腺癌高危人群的主要依據[16]。
通過本研究筆者認為,乳腺密度聯合Gail模型預測乳腺癌,能提高其診斷乳腺癌符合率,利于對高風險人群進行早期干預,達到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目的。
[1]王越,徐林,沈春健,等.Gail乳腺癌風險評估模型的臨床應用[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0,30(6):473-475.
[2]李建梅,王維,李少英.Gail乳腺癌風險評估模型應用初探[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4):40-41.
[3]胡政,李想,馮茂輝,等.乳腺癌風險評估與預測的模型及應用[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10):1073-1077.
[4]趙麗娟,徐衛云,張曉紅,等.乳腺密度對乳腺X線攝影診斷乳腺癌的影響[J].四川醫學,2013,34(11):1670-1672.
[5]秦乃姍,王丹丹,王霄英.乳腺密度與年齡、月經狀態及乳腺癌的相關性[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8):1607-1609.
[6]楊麗萍.萬例婦女乳腺癌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6):149-150.
[7]社鐵橋,王永利,張超,等.數字化乳腺X線攝影觀察年齡和乳腺密度與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關系[J].放射學實踐,2009,24(7):739-743.
[8]周亮,黃焰.乳腺癌的藥物預防[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7,34(4):267-269.
[9]宋愛華,劉志娟,李林超,等.乳腺癌患者醫院隨訪和電話隨訪的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140-142.
[10]乃姍,郭耐,黨易,等.不同影像方法評價乳腺密度的一致性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3):284-287.
[11]王紅梅.乳腺癌篩查方法淺議[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51-152.
[12]楊帆,孔祥泉.乳腺密度與乳腺癌風險[J].腫瘤影像學,2013,22(2):143-150.
[13]鄧敏.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不同模式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88-89.
[14]黃云英,黃麗萍,李樹云.乳腺鉬靶攝片在乳腺導管原位癌診斷中的價值[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9):80-81.
[15]張淑華.血清雌激素水平與絕經前乳腺癌患者相關病理因素關系的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46-48.
[16] Ray D, Grumet S, Lagmay-Fuentes P,et al.Short-term outcom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uter-based breast cancer risk assessment program during screening mammography[J].J Community Support Oncol,2014,12(6):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