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雨
玄端服是華夏禮服“衣裳制度(衣分兩截,上衣下裳)”的體現。因為玄端是很規范的男子禮服,并且多做朝服和祭服使用,所以古代男子有“朝玄端,夕深衣”之說,正是因為早上的禮儀更鄭重。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通常將服飾分為正裝與休閑裝。諸如T恤、夾克等休閑裝顧名思義是休閑之時所穿,而到了正式場合,人們往往以西裝革履的裝扮出場,久而久之,這些來自西方的服飾便成為了中國人默認的常、禮服,而我們本民族的服飾卻早已被遺忘。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建立起來的華夏衣冠體系中就已有常服與禮服之分,禮服又分多種,如婚禮上的婚服、葬禮上的喪服,朝堂上的朝服、祭典上的祭服等,而本文說介紹的“玄端”便是華夏民族千年以來凡遇正式場合都必不可少的一套禮服。
“玄端”是華夏衣冠體系中的一種黑色禮服。此服為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其名源自先秦時期典籍《周禮·春官·司服》中所載“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后來,一代大儒孫詒讓正義引金鶚云:“玄端素端是服名,非冠名,蓋自天子下達至于士通用為齊服,而冠則尊卑所用互異。”先秦時期的玄端服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的國家法服。即“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其他冠、昏等禮亦用之。天子晏居時亦服之。”它不僅是天子平時的燕居之服。同時,諸侯祭宗廟也穿此服,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都要穿它。
作為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的“玄端”,其結構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長二尺二寸,因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涵,所以這種服制稱為“玄端”。所謂衣裳之制,玄端主之。上衣下裳,取意上法先王古制;可以臨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
玄端服是華夏禮服“衣裳制度(衣分兩截,上衣下裳)”的體現。因為玄端是很規范的男子禮服,并且多做朝服和祭服使用,所以古代男子有“朝玄端,夕深衣”之說,正是因為早上的禮儀更鄭重。后來隨著深衣(上下連制的服制)的出現和盛行,“上衣下裳制”的玄端服逐漸被廢止,直到明代才恢復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然而,玄端服雖在明代得到復興,但隨著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清攝政王多爾袞一紙“剃發易服”令下,連同玄端服在內的所有漢人傳統衣冠皆被禁止,玄端服亦在這幾百年間暫時性消亡。
近10年來,隨著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諸多消亡的民族傳統服飾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玄端服亦在近年來各地的祭典上頻頻出現。玄端服再次回歸華夏民族,這是應該支持和贊揚的好事。但由于現在傳統民族服飾的復興尚處于初期,諸多錯誤亦在所難免,就以玄端服在當代的使用而言,存在著諸多誤區,例如今人不分場合地穿著玄端服。作為嚴肅的禮服而言,除了祭祀和朝會,平常是不隨便穿著的,現在沒有朝會,故玄端服應該只用在祭祀等重大場合,而不應隨意穿著。若將玄端作為平常的漢服來穿著,就好比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穿上晚禮服逛街,不僅顯得唐突,且不合禮制。
玄端服作為民族傳統的經典禮服,在華夏衣冠體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僅作簡單慨括介紹,希望有心復興傳統服飾之學人能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