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偉
(中國人民銀行安順市中心支行,貴州 安順 561000)
近年來,安順市農村金融創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初步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這一長期困擾農村金融的現實矛盾問題。但現階段農村金融創新工作中,仍然存在著現有農村金融創新配套機制不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創新能力弱等諸多問題,制約了區域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的持續推進,亟待解決。
截至2013年6月末,安順市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共計兩大類14項,各項金融產品創新貸款余額365554.23萬元,累計受益農戶數183006戶,累計受益涉農中小企業數45戶。詳情如下表:
1.大力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推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信用縣的建設。截至2013年6月末,在全市52.98萬農戶中,累計已建檔44.65萬戶,評定等級農戶43萬戶,評級面96%,全市共創建信用村1191個、信用鄉鎮41個、金融信用縣1個。
2.消除金融空白鄉鎮和提供支付便捷服務。安順市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增設固定網點、便民服務點和POS機等方式,全面消除了金融服務空白鄉鎮,使全市鄉鎮基礎性金融服務覆蓋面達100%。結合“惠農一折通”的推廣使用,實現中央和省級涉農補貼資金直接劃撥到農戶的存折。通過增設助農取款自助服務終端,有效擴展了農村金融服務半徑。
3.提供農民工特色金融服務。安順市農村信用社率先在全國首創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實施“服務跟著農民走”的金融服務戰略,在北京、廣東、浙江、福建等7個省(市)安順籍農民工聚集地設立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專門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金融知識培訓、法律維權、困難幫扶等服務。同時,推出了方便農民工異地存款、取款、匯款的農民工特色銀行卡,讓安順市53萬多外出農民工獲得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從階段性的成果來看,安順市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成效明顯。但其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利因素,制約了農村金融創新工作的持續推進。
1.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轄內農村金融市場,農行在農村僅有少量的網點,郵蓄銀行信貸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還不充分,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呈現出“一社獨大”的局面。憑借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即可獲取豐厚的利潤回報,加之創新面臨潛在風險,農村信用社缺乏主動創新的意愿和內生動力。
2.風險分擔機制缺位。安順市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保險公司只選擇風險較低、且國家財政有一定補貼的涉農項目進行承保,覆蓋面處于較低水平,遠不能滿足農村金融機構分散農業信貸風險的需要。農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的缺位,削弱了農村金融機構創新的積極性。
3.激勵機制不到位。目前,各縣區政府對金融機構在涉農信貸方面的工作仍停留在撮合貸款、“口頭契約”等行政指令階段,未能在財政獎勵和稅收優惠方面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激發農村金融機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
當前,農村金融市場中處于金融主體地位的農村信用社的較高素質的人才儲備不夠,尤其是鄉鎮一級的基層員工,大部分未接受過系統的金融、經濟和會計等方面專業知識的教育和培訓,金融理論與銀行實務兼備的金融創新復合型人才更是普遍缺乏,金融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近年來,區域通過開展“金惠工程”等方式,不斷加大農村地區金融知識普及力度,但農村金融服務對象金融知識普遍較為匱乏的現狀尚未根本扭轉,大部分農戶只是簡單知道銀行存貸匯業務,而對于其他較為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并不熟悉。服務對象知識的匱乏,形成了需求型金融抑制,不但遲滯了農村金融產品的推廣和運用,也不能對金融機構產生正向持續創新的推力。
一是金融基礎設施跟不上金融創新需求。由于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有賴于銀行卡的廣泛運用,而現階段鄉鎮一級在網點布局、結算渠道、支付工具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不完善問題,制約了銀行卡業務的推廣,繼而影響了以銀行卡為載體的農村金融產品的推廣。二是農村抵押擔保體系建設滯后。受限于現有的農村產權制度,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主體仍然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資產。同時,農村融資擔保機構規模小,資本金少,風險化解能力和代償能力低,不能滿足融資擔保需要。三是與農村金融創新關系密切的產權交易流轉體系尚未配套建立。如:目前轄內開展的“兩權”抵押貸款,就凸顯出確權工作開展滯后、專業評估機構缺乏、產權流轉和交易體系沒有配套建立等系列問題,導致試點工作難以普遍推廣,甚至出現裹足不前的情況。
以轄區“兩權”抵押貸款為例,作為一項金融創新,卻與現行的《擔保法》和《物權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有所沖突,造成了金融機構基于安全性和法律風險等多方面的顧慮,參與意愿和推動的積極性低。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可用于抵押的資產難以盤活,與融資有效對接更是困難重重,直接制約了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所需物權抵押的載體和條件。
一是在在有條件的鄉鎮恢復農業銀行的基層網點。二是加快推動郵儲銀行在農村信貸業務的發展,發揮其點多面廣的優勢,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三是創造條件,促進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縣域的蓬勃發展,引導其業務向鄉鎮一級拓展,充分激發農村金融市場的創新活力。
一方面要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切實降低金融創新的風險。要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不斷豐富農業商業性保險品種,發展可持續的農業商業性保險業務。加強訂單農業、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的協作配合,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推出“信貸+保險”、“保單質押”等創新產品。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勵機制,增強金融機構創新的動力。建議各縣區在預算內拿出部分財政資金對金融創新成效突出的農村金融機構給予物質獎勵和信貸損失補貼,同時加大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的力度;人民銀行在支農再貸款的分配時考慮農村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的表現和成效。
首先,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在金融新業務、新技術、新知識方面的培訓,提高其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其次,要暢通人才引進渠道,加強涉農信貸、理財、投資等專業人才的引進。第三,通過建立內部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廣大員工尤其是處于鄉鎮一級的基層員工主動深入農村,切實掌握服務對象的金融需求變化,不斷開發出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地方政府、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機構等單位和部門,要結合“金惠工程”和農村信用工程創建的實施,開展涵蓋金融政策、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等內容的“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做好農村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切實提高廣大農戶的金融認知水平,充分激活和釋放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潛在金融需求,切實增強農村金融創新的推力。
一是要以推進農村支付結算暢通工程為契機,引導現有農村金融機構合理布局網點,尤其是向處于金融服務鏈薄弱環節的邊遠鄉鎮延伸。此外,利用好當前互聯網、手機等通訊工具,切實改善農村支付條件,拓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渠道和平臺。二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在貸款抵押物價值評估、登記、過戶、資信證明等方面做好與信貸政策的相互銜接,切實盤活農村的“沉睡”資產。三是可以通過財政注資、企業入股、社會資本介入等方式,大力發展農村抵押擔保機構。同時,為破解擔保抵押品不足的障礙,原則上凡現行法律法規不禁止、財產權益歸屬清晰、價值評估合理的各類資產都可用于貸款的抵(質)押物。四是繼續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支持農村金融機構依法清收和保全資產,為農村金融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法治氛圍。
在當前大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現實背景下,鑒于土地流轉對于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意義,結合全國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除現行政策層面已經允許土地可以合理流轉和適度集中之外,建議國家在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農村土地的融資抵押權,允許農民手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可用作抵押,為農村金融創新的深層次推進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蓋彩霞.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的幾點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1(12).
[2]趙瑾.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3(04).
[3]葛陽琴,潘錦云.農村金融發展困境、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