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華
已經實施6年,為國家引進大批人才的“千人計劃”,將建立專家退出制度,到期未完成合同的可以被勸退,有弄虛作假或學術不端行為的取消資格……這意味著“千人計劃”打開“制度性退出通道”。
優(yōu)秀人才具有天然流動屬性,能進能出,方能活力倍增。如果只進不出,就會產生弊端。“千人計劃”實施以來,也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和問題。比如,引進的專家學者存在“假回國”現象,名義上在國內工作6個月,實際大部分時間在國外;有的入選專家學者,出現學術造假等問題,影響極為惡劣……對這些問題雖說一直在處理,但缺少應有的制度支撐。退出制度的出臺,正是補上了制度短板、堵住了政策漏洞,為清理“千人計劃”濫竽充數者行動提供了制度“武器”。
人才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其價值不僅在于引進多少、擁有多少,更在于能用多少、用好多少。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計,“身在曹營心在漢”,再優(yōu)秀的人才不為所用,又有何用?同樣,“千人計劃”中不為所用、不堪大用、不能使用者,怎能讓其頂著名號不出力、占著位子不干事。退出制度的建立正是傳遞出一種強烈信號:為我所用者留、不為我所用者退,這也彰顯了引“才”政策更務實、更開放、更理性。
制度已出臺,但落實制度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畢竟,退出制度是建立在核查基礎之上。可喜的是,中組部已經部署對前9批入選專家到崗情況進行“查崗”。下一步,還需要從在崗時間、學術狀況等方面詳細核查、認真核實,發(fā)現問題的,該退則退、應退盡退,維護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不讓制度成為“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