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志一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是歷史的選擇,又是人民的選擇,黨長期執(zhí)政的地位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民心邏輯。但現實生活復雜多變,黨的執(zhí)政地位還會受到來自外部多方面挑戰(zhàn),黨自身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可能動搖黨的執(zhí)政地位。鄧小平在抓黨風建設時體現出了強烈的憂患意識。
在我們黨成為執(zhí)政黨之初,鄧小平就已經強烈地意識到,黨的執(zhí)政地位并非一勞永逸,固若金湯。“共產黨有沒有資格領導,這決定于我們黨自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強烈的憂患意識總是溢于言表,實際表達的就是黨風建設的深遠意義。1980 年12 月,鄧小平指出:“極少數黨員、干部的不正之風,非常不利于恢復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我贊成陳云同志講的,執(zhí)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1989年春夏之交,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鄧小平指出,“多年來,我們的一些同志埋頭于具體事務,對政治動態(tài)不關心,對思想工作不重視,對腐敗現象警惕不足,糾正的措施不得力。”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強調 :“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我們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鄧小平看到腐敗成為民怨鼎沸的原因之一,他要求把反腐敗作為加強黨風建設的切入點,“要整好我們的黨,實現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
1991年8月24日,是世界政黨政治發(fā)展史上一個特殊的日子,蘇共結束了自己單獨連續(xù)執(zhí)政長達74年的歷史,隨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分裂。這場政治、社會與地緣的“大地震”原因是多方面的,長期以來蘇共治黨不嚴是重要的原因。這場 “大地震”后,社會主義中國仍然屹立世界東方,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注意黨的作風建設是有成效的。更說明了,鄧小平強烈的憂患意識是多么彌足珍貴。
鄧小平抓黨風建設時體現出來的強烈憂患意識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近些年來,很多領導干部失去信仰,在生活上奢靡,在思想上墜落,包養(yǎng)情婦、貪污受賄,用各種方式侵害群眾的利益。這些問題的疊加,極大地損害了黨的形象,黨群關系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黨依然有失去民心的危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強力抓黨的作風建設,旗幟鮮明地向黨內的腐敗現象開刀。“八項規(guī)定”“六項禁令”“蒼蠅老虎一起打”“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等等標本兼治的措施出臺,有著極強的震懾作用,也深得人心。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黨中央部署了在全黨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抓黨的作風建設時,同樣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多次警醒全黨“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中國要發(fā)展,中國要走復興之路,強國之路,美麗之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就要有憂患意識。黨的領導干部應多想一想黨風問題,多想一想人民的利益,做到居安思危,居廟堂之高而不忘其責。讓憂患意識常在,13億人的中國夢才能實現。(作者單位:省委黨史研究室)(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