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鄭家奎,男,四川宜賓人,省農科院水稻所二級研究員,研究項目“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質源的創制、研究與應用”和“水稻耐熱、高配合力秈粳交恢復系瀘恢17的創制與應用”分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省勞動模范等稱號,被遴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獲得四川省杰出科技貢獻獎和杰出創新人才獎。
8月7日,記者在德陽見到鄭家奎時,他剛從瀘州的實驗田歸來,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條條傷痕布滿手臂。
“現在您還用得著親自下田嗎?”
“搞農業科學的,下田是家常便飯。現在這個季節正是稻子成熟的時節,更要待在田里察看,被曬黑、割傷在所難免。”鄭家奎笑稱。
“苦嗎?”
“是泥鰍就不怕鉆洞。再說,我本來就是農民出身。干了幾十年,現在倒是覺得很有樂趣,愛上了這一行。”
樂趣來自哪里?鄭家奎給記者講了他的一些經歷。
鄭家奎于1961年2月出生在宜賓觀音鎮翻山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上有兄姐下有弟弟,一家人的日子過得非常窘迫,經常食不果腹。父親用扛木料的血汗錢,才為他繳清了上高中的2.7元學費。寒冬臘月仍打著赤腳的他經常吃不飽飯,愛子心切的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為了讓苦學的兒子能吃上一小份回鍋肉,有一次專門步行到校,為他送去兩毛錢……張定華校長知道他的窘境后,為其特批了5元錢的助學金。鄭家奎說:“這5元錢包含著母校對特困生天高地厚的摯愛。現在雖然有不少企業想用百萬年薪聘請我加盟,但我認為百萬巨薪的價值遠不及當時這5元助學金。”
讓少年鄭家奎想不通的是,全家人那么辛苦,不分白天黑夜地勞作,怎么就填不飽肚子呢?村里的田和地,“鄉親們把它侍候得像‘先人,產量為什么也不過六七百斤?”
后來就讀西南農學院的鄭家奎暗下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業科技提高農作物產量,讓人們戰勝饑餓。
水稻不育系遺傳背景狹窄一直是制約我國雜交水稻產量和品質提高的潛在威脅。為了攻破這個難題,鄭家奎同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所的同事一道刻苦攻關,歷經19年艱苦努力,終于創制出粳稻雄性不育新質源——K性不育胞質,這在國內外還是首次。它在水稻新質源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填補了國內外粳稻不育胞質在水稻大面積生產應用上的空白。這項發明獲得了200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同年國家無一等獎)。
問起成功的秘訣,鄭家奎淡然一笑:“沒有什么秘訣。農科院老專家給我的忠告一直銘記在心。”這幾點忠告就是:一要有科學的思路。要多學習,多思考,并在實踐中摸索體驗,以便確立正確、科學的路子。二要勇于實踐。科學需要反復驗證和實踐,科學工作者一定要有吃苦的準備。三要持之以恒。水稻育種十之八九會失敗,一個項目往往要搞十幾年甚至更久,這更需要信心、恒心和毅力。
鄭家奎說:“科學探索沒有止境。中國在現在和將來相當長的歲月里,都將是一個農業大國。即便是當代,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仍然不是個輕松的話題。”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鄭家奎沒有陶醉,依然頭頂烈日、腳踩爛泥,日復一日地奔忙于田間地頭。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鄭家奎已經將水稻研究視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執著地為水稻事業的發展努力工作著。他的目標很遠:要進一步提高水稻的產量、提高大米的品質,要保護農田生態、增強農作物抗營養缺乏能力。他說,在后兩個領域,也許自己不會成功,即使只能為后來者打下一點基礎,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鄭家奎在水稻雄性不育新質源創制及不育系選育、水稻耐熱高配合力恢復系選育及超高產組合選育等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已在我國南方稻區廣泛應用,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已超過40億元。
人生感言:冬去春來,寒來暑往,我30多年如一日地在農田里勞作、觀察和研究。從青年到壯年,從播種到收獲,我辛勤地耕耘著自己摯愛的水稻事業,無悔無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