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實
摘 要: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是一次普遍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中央黨校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陣地,它極大地推動了全黨整風運動的開展,對黨校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安整風;黨校教育;中央黨校
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是一次普遍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它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及中國革命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黨校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中央黨校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陣地,它在整風運動中所提供的經驗,極大地推動了全黨整風運動的開展,對黨校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延安整風運動前黨校教育的概況
1935年11月,中央長征到陜北后,就在瓦窯堡恢復了黨校,并正式改稱“中央黨校”。1936年4月,中央黨校隨紅軍主力東征,5月返回陜北繼續辦學,這一時期,中央黨校一直堅持短期培訓干部。1937年2月,中央黨校隨中央遷入延安,改變了過去那種流動、間斷的局面,擴大了規模,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的方向。
首先,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中央黨校領導班子的建設。1935年復建中央黨校后,董必武出任校長。1938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康生接任中央黨校校長。
其次,中央黨校的規模擴大。1937年陜甘寧邊區黨校成立,附設于中央黨校內,中央研究院和西北黨校并入中央黨校,使中央黨校發展到六個部,分別訓練黨的高、中級干部。同時中央政治局決定:中央黨校成立列寧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問題、黨的建設等研究室,由中央負責同志兼任各研究室的指導員,以加強黨對黨校的教學工作的領導和指導。
最后,初步確立了黨校的教育方針。洛甫六屆六中全會上詳細闡明了黨校的教育方針。黨校教育應是“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特別著重于馬列主義的革命精神與方法的教育,著重于拿實際問題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原則”。
從1940年下半年開始確立較正規的學習制度,但是在正規化過程中發生了教育與實際脫離、所學與所用脫節的問題,使得少數干部只會死記硬背馬列主義的各項原則和結論,而不會解決實際問題。
二、延安整風對黨校教育的建設舉措
針對黨內存在的問題,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作了題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開啟了延安整風的大門。報告深刻批判了黨內的主觀主義的惡劣作風,號召全黨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際統一的作風,反對教條主義。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表了題為《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2月8日,又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了題為《反對黨八股》的報告,闡明了整風運動的任務和宗旨,以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為內容的普遍整風階段開始。為了整風運動的順利開展,黨在中央黨校實行的一系列舉措,客觀上推動了黨校教育的發展。
第一,在管理上加強,高規格配備黨校領導班子。為了加強領導,1941年12月17日,中央決定設立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由鄧發、彭真、陸定一、王鶴壽、胡耀邦組成。整風運動全面開展后,中央政治局決定,黨校直屬中央書記處,政治指導由毛澤東負責,組織指導由任弼時負責,日常工作由鄧發、彭真、林彪組織管理委員會管理。在中央黨校整頓三風的學習后,為了迎接下階段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學習,毛澤東親自兼任中央黨校校長,彭真任副校長。毛澤東充分利用黨校這個陣地,堅持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針教育干部,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和理論工作者,為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第二,依據整風運動和抗戰形勢的需要,設置教學內容。《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發表后,中央黨校立即對教學內容作了調整,并于同年6月著手編輯《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一書,幫助干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把在延安的一百二十多名高級干部集中在中央黨校,進行路線問題的學習。學習重點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徹底肅清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統一認識。在學習中,除了指定學習的馬列著作以外,中央還把黨的歷史上的文件編印成《六大以來》和《六大以前》,把代表黨的正確路線的文件和代表錯誤路線的文件提供給參加學習的干部,幫助他們明辨是非。為了貫徹整風精神,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黨校組織及教育方針的新決定》,決定停止過去規定的課程,在1942年內學習黨的路線。
第三,為適應教學內容的變化,對教學機構、教材進行相應的調整。撤銷了原來的四個研究室,重新成立時事政策研究室,理論教育研究室,保留了文化研究室。時事政策研究室下設中國政治組、中國經濟組、敵偽組等,1942年2月,延安軍事學院高級班歸到中央黨校,并決定在中央黨校成立時事政策、理論教育等各種教學研究室,由彭真主持政治教育會議,林彪主持軍事教育會議,加強黨校的教學工作。為了適應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黨校普遍增設了“統一戰線”課程;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中央黨校和各級黨校普遍重視戰爭、戰略和戰術問題的研究,開設了軍事課。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成為學員干部在黨校學習的重要教材。
第四,確立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1941年7月和8月,中央先后作出《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和《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反對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與了解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互相脫節的現象。為了貫徹整風精神,中央黨校根據中央指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黨校整風學習計劃,即首先學習學風,然后學習黨風,再學習文風,最后進行總結。這是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認真組織學員學習22個整風文件,分類逐個精讀、做筆記,深入研究討論。通過這樣的學習,使黨員和干部從切身的經驗中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理論的實質,自覺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三、延安整風對黨校教育發展的意義
1943年10月,第三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重新開始組織黨的高級干部學習黨的歷史和黨的路線問題。歷時半年后,毛澤東在延安高級領導干部會議上代表中央作了《學習和時局》的報告,對這次關于歷史問題的學習討論作了總結,此后黨的六屆七中會全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黨整風運動勝利結束。
中央黨校的整風學習,對于全黨整風運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央黨校集中了黨的相當多的高級領導干部進行整風學習,實際上是全黨整風學習的一個縮影。對黨校的整風運動,黨中央和毛澤東格外重視。根據整風的經驗,彭真指出所謂精神與實質,就是文件中分析、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領會和貫通文件中的精神和實質的標準就是實踐。延安中央黨校在全黨整風中發揮了思想陣地的作用。
在整風運動中,中央黨校經過幾次大整頓,不僅改進了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也發揚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并取得了整風學習的成功。經過整風運動,中央黨校的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優良作風,大大地發揚了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作風,形成了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風氣,為黨校成為“解放思想”的主要陣地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中共泉州市黨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