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
摘 要:綜藝節目發展到今天,對主持人已不僅僅要求其承擔節目的串聯和報幕工作,而是要求主持人更專業化和全面化。江蘇衛視在今年初推出的國內首檔科學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這個在節目包裝、賽程設置、道具打造、明星加盟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但最關鍵的是啟用蔣昌建做主持人無疑是明智而成功的選擇,收視率也創下了同時段的衛視最高。
關鍵詞:綜藝節目;《最強大腦》;蔣昌建;跨界主持
一、綜藝節目主持人發展新趨勢
1983年的《春晚》作為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端,一開始選用劉曉慶、姜昆等善于調動現場氣氛的演員做主持人。之后隨著節目類型的多樣化,益智類節目如《幸運52》《開心辭典》,選秀類節目如《超級女聲》《紅樓夢中人》等都采用了比較專業的主持人。隨后在娛樂類節目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中更是出現了主持人群——幾個主持人一起分工和合作來把控和引導著節目的流程。近幾年的綜藝類節目中,跨界主持頻頻出現,有從新聞節目轉生活服務類節目的主持人孟非,有從歌手轉主持的胡海泉。在一些真人秀節目,如《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中主持人的功能甚至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
從倪萍、趙忠祥在《正大綜藝》中的串聯,到謝娜在《快樂大本營》中的藝能型主持,再到孟非在《非誠勿擾》中的個性主持,以及王自健在《今晚80后脫口秀》中的跨界主持。可以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業界和受眾對“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訴求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主持人需要有靈活的頭腦和更為專業的知識儲備。在《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中,主持人還需要具備很深的文化底蘊。
2014年1月3日,江蘇衛視每周五晚22:00點檔殺出一匹收視黑馬,引進自德國Super Brain,并由《非誠勿擾》班底進行本土化改造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學類真人秀季播電視節目《最強大腦》贏得了觀眾和業界的極大肯定。在分析當下綜藝節目對主持人的新訴求時,筆者選擇了以《最強大腦》中的主持人蔣昌建為例,談談《最強大腦》與這位學者主持人如何創造了收視成功。
二、《最強大腦》節目簡介
《最強大腦》以“讓科學流行起來”為口號,由中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Super Brain 國際團隊共同合作,德國原版Super Brain是一年一次大型直播娛樂秀,只是對腦力技巧性的比拼,沒有科學探究。挑戰是否成功取決于現場觀眾的投票,科學家和明星們只作為評論嘉賓出現。而江蘇衛視在版權引進后進行了顛覆式的本土化改造:變一年一次的直播為12期季播節目,分為晉級賽、PK賽、中外PK賽三個階段,開創性地設計了科學評分體系,包括評判標準、打分機制、角色設置等,同時啟用高規格舞美、道具和一線名人嘉賓助陣。當然,江蘇衛視不惜花重金打造道具,邀請明星觀察員,再加上腦力達人資源的稀缺,不考慮做第二季,而更注重了江蘇廣電的品牌塑造。
《最強大腦》節目播出后,12期節目每期均為該時段全國收視第一,而這個節目獲得收視佳績和良好口碑蔣昌建也是功不可沒。
三、《最強大腦》的主持人蔣昌建
1.《最強大腦》為何選擇了蔣昌建做主持人
在今年四月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主創人員在北京大學的一次講座上江蘇衛視品牌推廣主管劉宇哲表示,《最強大腦》的節目定位是一檔科學真人秀。在節目中要對許多選手的“超能力”聯系科學知識和社會背景進行分析解讀,所以當時幾乎找遍了主持圈中所有可能的人選,就是希望敲定符合節目氣質的主持人。《最強大腦》的制片人桑潔談到,在策劃之初,導演組對主持人的定位是“智慧、中年、男性、有氣場、有幽默感、有談話功底”,首選孟非,蔣昌建則是嘉賓人選。
蔣昌建在1993年的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上,以機智的辯駁和精彩的總結征服了評委和觀眾,收獲了那一年的“最佳辯手”,復旦大學也將冠軍收入囊中。碩士畢業后蔣昌建繼續在本校攻讀了博士,又去了耶魯大學政治學系做博士后。之后回校任教專心學術。在2001年—2005年,蔣昌建擔任《楊瀾訪談錄》的總策劃,并一直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特約評論員。可以說,蔣昌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學者。
節目組綜合多方面因素,也為了不讓觀眾在江蘇衛視的周五六日都只能看到孟非一個人的主持,產生審美疲勞,最終決定蔣昌建在節目中的定位是主持人。蔣昌建在自己的微博里也謙虛地把自己形容為一個報幕員,而這個“報幕員”給《最強大腦》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報幕。
2.蔣昌建如何主持《最強大腦》
蔣昌建在《最強大腦》中作為主持人新秀出現,第一次彩排整整花了12個小時,從中午一直錄制到深夜,他并不是科班的主持人出身,對鏡頭和場地都需要適應。但是作為《楊瀾訪談錄》曾經的總策劃,他對電視并不陌生,在經歷了短暫的磨合期后,蔣昌建駕馭節目逐漸如魚得水,并獲得了觀眾給他的“智慧男神”“呆萌大叔”等稱號。
他在節目中展現了儒雅和睿智的氣質,總是用簡短的點評直入觀眾的內心深處,并適當聯系當下引出一些耐人深思的社會和教育話題,如“生活就是這樣,湯湯水水加眼淚。”
他在節目中甘當綠葉,不像一般的明星跨界主持一樣有很多個人化的表現,而是把舞臺交給了選手和評委,他把在辯論賽中培養的整體觀和團隊精神帶到節目中,帶動現場觀眾的熱情,讓整個錄制變得跌宕起伏。
這檔科學真人秀節目如果選擇了一般的主持人,可能完成節目流程沒有問題,但在選手和話題的挖掘、點評上很難達到蔣昌建的深度和廣度。蔣昌建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淵博的知識,以及激情、儒雅的個人氣質與節目十分契合,江蘇衛視的選擇無疑是合適的和正確的。
3.與德國《最強大腦》主持人的功能對比
為了讓研究進一步豐富,筆者特意關注了原版的德國Super Brain中的主持人簡歷。主持人 J?rg Pilawa,1965年出生,大學主修醫藥和歷史,1987年到1994年進入廣播事業,1994年進入電視行業做主持工作。主持過的節目有:德國承辦的歐洲音樂大獎賽以及競猜等綜藝節目,2006年獲得德國最佳娛樂主持人的稱號。
德國的Super Brain 錄制場地不大,主持人在一種訪談的氛圍中塑造話語場,因為節目的專家、嘉賓都很少,矛盾沖突少,主持人的功能相對簡單。而江蘇衛視版本的《最強大腦》中加入了科學判官、科學助理、觀察員等很多新的元素,節目的流程也更加復雜,所以主持人在錄制現場要體現出極強地把控力和穿針引線的作用。這些對主持人的能力考驗極大。而蔣昌建隨機應變和現場抓取信息的能力很強,加上深厚的知識積淀,用富有激情的主持駕馭了全場。
從蔣昌建在《最強大腦》中的跨界主持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優秀而專業的主持人對一檔節目的重要性。當下的綜藝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更加專業化,這個專業并不是指科班出身,而是在節目中要更能進行專業化的解讀,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這也是為什么許多選秀節目,如《我是歌手》等選擇專業人才來擔任主持人的原因。而作為廣播電視從業者,我們在錘煉自身語言功力的同時,更要“廣打井,深挖掘”,培養自己的專長,找到專業的領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長遠的策劃,也讓自己更具備核心競爭力,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用蔣昌建的話說,主持也是一種表達的過程,那么我們只有自己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做一個傳播者。
參考文獻:
[1]王新玲.我國電視節目主持人發展現狀分析與趨勢展望[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5.
[2]何 勇.從“最強大腦”到“創富 3.0 時代”蔣昌建:詮釋腦力創富新思維[N].中國經營報,2014—03—31(C12).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