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
豫湘桂戰役是抗戰期間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敗,也是抗戰中最大的一次軍事失敗。造成這場戰役失敗的因素是復雜的,包括國民黨軍隊自身的種種積弊。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看,中國在物資投入、戰略布局等方面為“先歐后亞”戰略的實施做出了巨大犧牲,這種犧牲的消極影響也直接體現在了豫湘桂作戰中。
一、“先歐后亞”戰略,嚴重制約了美國對國民黨軍隊的援助
由美英制定,并得到盟國認可的“先歐后亞”戰略,是對二戰產生全局性影響的因素之一。“先歐”意味著中國在有限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地位,不會成為援助的重點。從中國戰區占美國對外租借援助總額比例上看:1942年,1億美元(1.5%);1943年,4900萬美元(0.4%);1944年,5300萬美元(0.4%);1945年,1.107億美元(0.8%),中國始終不到百分之二!雖然投入豫湘桂戰場的國軍在數量上多于日軍,但裝備嚴重不足,能夠形成戰斗力的隊伍不多。如“駐河南暫編十五軍及其他新編之軍隊,缺額既多,裝備尤劣,不惟缺乏特種部隊,即步槍堪用者不足三分之一,番號雖多,戰斗力實堪有限。”這樣的裝備狀況和上述“先歐后亞”戰略下的物資分配不無關系。1944年6月豫湘桂戰役期間,蔣介石在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的備忘錄中就曾抱怨道:“自1942年4月中印空運以來,物資之總噸位僅一萬七千噸,平均每月六百五十噸,最近方始達到一千三百噸左右,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直到1944年9月,也就是“先歐后亞”戰略即將順利完成的時候,美國才開始在中緬印地區大幅增加陸軍和租借物資。
二、“先歐后亞”戰略拖延了緬甸反攻,使得國民黨軍隊陷入兩面作戰
為了保證一號作戰計劃的實施,日軍決定在中國與緬甸、越南邊境發動攻勢,以造成“重慶軍形成東西兩線腹背作戰”的不利態勢,一度被拖延的緬甸作戰終于爆發。雖然中國軍隊在這次反攻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卻使國軍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境地。這對正在進行的豫湘桂作戰是極其不利的。正如蔣介石在致羅斯福的電文中所述:“戰場中心河南平原作戰正在大規模開展之時,而薩爾溫江作戰同時進行。以中國疲弱之身當此兩面作戰之重任,使經濟艱危更勝往昔。”首先,緬北、滇西反擊戰,使中國精銳部隊無法支援國內戰場。擔任主攻任務的是鄭洞國指揮的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該軍號稱“天下第一軍”。新1軍下轄孫立人指揮的新編第38師和廖耀湘指揮的新編第22師,這兩支部隊于第一次緬甸作戰結束后在印度嚴格受訓,配以美式裝備,戰斗力大大提升,成為了中國遠征軍主力部隊,同時也是國民黨的精銳部隊。然而在河南戰事正酣之時,這些精銳之師卻無力顧及國內戰場。其次,為了準備緬北反攻,國內其他部隊長時間沒有得到較為有效的補給。這使中國正面戰場各戰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由此可見,兩面作戰已經導致國內戰場的抵抗力量被嚴重削弱。
三、為配合“先歐后亞”戰略的完成,國民黨軍隊不僅未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反而成為日本空軍報復的目標
原來美軍設想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擊潰中國大陸的日軍,從而逼迫日軍投降。但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跳島戰術”的成功大大節省了美軍的人力和物力,使得以低代價獲得高成果成為美軍在亞洲戰場反攻的主要戰術。為最終實現“先歐后亞”戰略,羅斯福轉而把中國作為轟炸日本本土和華東地區日軍的基地。由于中國處于日本“絕對國防圈”要地,并且美軍飛機利用中國基地空襲的目標大多也是在日本的 “絕對國防圈”內,因此中國遭到日軍的報復性軍事行動在所難免。在長沙會戰時,美軍B-29轟炸機并沒有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有力的空中支援,而是在對曼谷和九州的工業設施進行空襲。在整個豫湘桂戰役中,美軍飛機屢次執行任務,但目標主要是在日本本土、臺灣和東南亞地區。正如蔣介石所抱怨的:“事件之變,足見中國戰區未被重視……予深愿詳知,英美是否尚以此中國戰區為同盟國之戰區耶?”
綜上所述,豫湘桂戰役的失敗不僅僅因為國民黨軍隊的種種弊端,在評價它時也應該結合當時國內和國際的特殊形勢。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再去審視這場戰役的時候會發現,支撐豫湘桂戰役的力量先天不足。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宏大歷史背景下,豫湘桂戰役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它和盟軍“先歐后亞”的整體布局發生沖突時,注定是要做出讓步的。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