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本文通過對人的異化的概念和表現來分析一人一故事劇場中講述人身上的異化;并通過“重新審視”“故事解構”“喚起對人本質的關注”以及“增強同理心”四個方面,對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如何消弭人的異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一人一故事劇場;人的異化;講述人;異化的消弭
一、人的異化
人的異化現象從原始社會就一直存在,但真正被提到理論高度來進行認識還是近代的事。異化最早并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學概念。霍布斯在他的名著《利維坦》中將“異化”解釋為:“人親手創造出來的利維坦怪獸(國家權力)獨立于人,并反過來支配人。”[1]盧梭認為,如果將人的自然權力全部移交出去,會導致國家權力的異化,反過來支配人;他從人類親手創造了文明及財富卻使自己不幸的這個意義上,將資本主義現實說成了異化[2]。后來這一概念被德國古典哲學借用、闡發成為了一個哲學概念;同時,“異化”這一概念也開始出現在經濟學領域。馬克思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異化勞動”思想,他認為“人類整個說來是獲得愈益強大的控制自然的權力,而單獨的個人卻變成受另外一些人支配或是受自身卑劣性支配的奴隸”[3]。換句話說,在馬克思看來,異化是同階級一同產生的社會現象,是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并反過來支配人的現象。王若水先生在他的《談談異化問題》中給異化做了一個直白而經典的定義:本來是自己創造的東西,或者自己做的事情,結果反過來支配自己,壓制了自己[4]。
思想的存在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一種思想在發展中有其應有的位置,一旦有所逾越就可能成為束縛人民的工具,這時的思想就異化了。馬克思在晚年說他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因為他發現現實中存在的馬克思主義都背離了他的初衷。異化了思想就不再是一種思想的初衷了,而成為了一種迷信。
二、一人一故事劇場下異化的消弭
1.消除經驗和信條的控制
一人一故事劇場首先是給觀眾尤其是講述人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經驗和信條的機會。講述人看到自己的故事被表演出來,這些故事里包含著講述人在社會中所形成的經驗和信條,觀看演出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這些經驗和信條的機會。換句話說,劇場的演出提供了講述人對自己的經驗和信條的覺察機會。一旦覺察發生,改變就成為了可能,故事講述人的經驗和信條的異化可能因此而消弭。
2.故事的解構
講述人看到自己的故事上演時,講述者已經不是故事中的人而只是一個觀眾,故事不再是我們的世界,我們成了世界的旁觀者;一人一故事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解構。當我們是故事中的人的時候,我們為角色所限,對這個世界更多的是無奈;但成為旁觀者的時候,我們是故事的創造者,我們具有改變故事的能力;故事講述人開始擺脫自身思想、故事對自己的控制。
3.喚起對人本質的關注
異化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人的本質的重視程度;在一個很看重人的價值、人的本質的文化中,人的異化就會弱;但如果是在一個不重視人的價值、人的本質的文化中,人的異化就會很強。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我們不再只是故事中的一個人,而故事卻只是我們的一個故事。我們的欲望、我們的感受透過表演展現出來,人的本質也得以彰顯;那些曾經控制我們的創造物變得不再那么權威、那么重要。
4.增強同理心
人的異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異化物的價值認同來完成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通過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來消弭不良的價值認同,進而消弭異化。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營造一個場,在這個場里人們互相體驗彼此的經驗,這個過程讓人們更加理解故事講述人,也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
這個過程和“喚起對人本質的關注”很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前一個過程是通過審視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信念進而承認人的價值,而這個過程是通過與他人共情來承認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 豹. 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的啟示——《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J].蘭州學刊,2006(05).
[2]余品華.《188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建立[J].江西社會學,1982 (02):88.
[3]馬克思.在《人民報》創刊四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J]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1卷.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4:337.
[4]王若水.談談異化問題[J].新聞戰線,1980(08):8—13.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