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地
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部分大學生的道德狀況仍令人擔憂。高校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的思想表現日益突出,道德失范事故頻發,大學生傷人、殺人等校園慘劇接連上演。這給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對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分析及解決亟需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進行方法論創新。文章正是從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現狀入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從管理學角度尋求解決路徑。
關鍵詞:道德失范;德育;管理學理論;解決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設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但最近幾年大學生道德失范事故頻發,且情節越發嚴重,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校園投毒案,2013年的復旦大學投毒案,之后不久南京航空大學一名男生因瑣事將室友刺死,等等。這顯示出了一些年輕學生對他人生命的漠視,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輕學生群體中的嚴重缺失。這些事實令我們感到痛心惋惜之時也給當今的大學教育以警示,提醒我們在關注學生學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關注其思想道德教育。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表現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他們多為“90后”的新生代。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熱情和憂患意識,思想開放,關心國內外大事。但仍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
1.共產主義道德失范
西方文化滲透開闊了青年大學生的眼界,帶來了多元化的價值觀。但隨之而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的資本主義思想也愈加突出。
(1)政治立場不堅定。對價值觀尚屬形成期的青年大學生來說,多元文化更易導致其價值觀的偏離和紊亂,使他們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價值觀心存懷疑,對社會發展失去信心,甚至出現“意識形態真空”“信仰危機”等問題。
(2)個體本位主義泛濫,缺乏集體主義和吃苦耐勞精神。他們普遍表現出過于關注個人利益的傾向,缺乏社會責任感。在面對畢業實習和就業時,他們不是勤勤懇懇,虛心討教,而是怕苦怕累,缺乏奉獻精神。這最終導致其實踐能力弱。
2社會公德失范
社會公德是社會文明的窗口,是國家精神形象的體現。而“公共性”在每個人身上折射出的現代素養,則標注了一個民族邁向現代化的文明高度。
(1)公共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不強。對大學生來說,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理應是其主人翁意識的體現。而現實卻是,校園食堂插隊、學生密集地方臟亂差的現象頻頻發生。
(2)人際交往出現危機,違法亂紀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的社交本身就局限于學生等同輩群體,但仍有學生不愿意積極參加班級和社團活動,性格孤僻,更甚者有心理障礙。加之由于他們紀律、法治觀念淡薄,常為瑣事吵架滋事,因此,傷人殺人違法違規之事時有發生。
3學習道德失范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學習道德失范主要表現在學習道德失信上。
(1)考試作弊,學術造假成風。相對輕松的大學生活導致了很多不自覺的學生上課缺勤,考試作弊。每到論文創作時,都不乏有一些文字“搬運工”,文章中少有自己的思想,抱有蒙混過關的心理。這導致其理論素質下降,能力不足。
(2)貸款補助造假。國家對大學生資助是為了減輕貧困生的家庭負擔,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而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為了得到補助款,不惜偽造家庭困難證明,編造各種謊言以博取同情。實在是令人唾棄!
二、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原因
1.大學生自身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雙重性
市場經濟的作用激發了人們的進取意識,同時也刺激了人們對利益的追求。這種社會習氣進而也影響到大學生,使他們只被眼前的利益誘惑而忽略其本應堅持的道德準則,不顧及他人和集體的利益。
2.大學德育目的功利傾向嚴重,過程單一且內容空洞
很多大學是從當前的社會利益出發制定德育目的。而功利化的目的無法提出培育“真實個體”的要求。學生失去其主體地位時,德育過程就會轉化成一個無視受教育者的灌輸過程。德育內容存在“假大空”問題,對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價值觀的疑惑缺乏現實指導性,從根本上違背了人本德育的要求。
3.德育教育主體單一,未能充分整合有效的資源并發揮其優勢
很多大學的德育任務只是由德育教師去完成,并未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且教育方式落后,使大學生對德育產生消極抵抗情緒,從而導致其道德觀念與行為的嚴重錯位。事實上,任課老師、行政人員、寢室管理員等學校教工人員也都可以作為教育主體通過多種途徑在多種場合對其進行德育。
4.教育與管理嚴重脫節,大學生德育養成機制缺乏有效監督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不僅承擔著傳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品德規范的職能,也承擔著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功能。但德育工作中的教育者忽視了對大學生德育養成環節的管理,使得大學生的德育行為缺乏有效監督,進而導致其道德行為的失范。
三、道德教育與管理學的內在聯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從定義來看,廣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基于此,我們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學的內在聯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既有教育職能,又有管理職能。具體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 作用對象一致
兩者都是在做“人的工作”,研究“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從這個層面來說,本質都是以人為本。并通過激發人的精神力量來影響人的行為,通過融洽的氣氛和高漲的士氣來提高組織效率。
2.終極目標一致
都是為了促進人和組織的共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有效地實現育人的目標。而管理也是為了對所有人類組織進行資源整合,做到合理配置,以更好地實現組織目標。
3.方式手段一致
二者都根據人的思想和行為規律,注重激勵、關系調適等方式的運用,以啟發、引導、說服和教育為主,輔之以自我教育、榜樣示范、實踐鍛煉兼顧的手段。在德育教育中,管理手段的運用能夠把各種規范及觀念內化,將被動行動升華到自覺去做的境界,其成效也被大大提高。
四、管理學視角下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路徑
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有的活動,目的就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以實現組織目標。因此要有效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的問題,就一定離不開管理的作用。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想走上科學化的軌道,就只有運用現代管理學原理。這樣才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下面將分別從管理學中人本管理、管理者角色、人際關系和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對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進行路徑探索。
1.人本管理理論角度:德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即“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把人作為工具、手段的傳統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認識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的基礎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在大學德育中也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高校應確立人本德育的理念,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德育應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差異性。
2.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論角度: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別作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管理者角色功能
按照人員在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組織中的人員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作業者,另一類是管理者。[2]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是教育對象,而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們獨立思考與理性選擇等獨立人格的形成則使他們成為了自我教育的主體,也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因此也應該發揮其管理者(教育者)的作用。提高德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一崗兩責”制度,實現道德教育與學生管理的雙向滲透;組織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并協調教育活動的各種因素;受教育者(大學生)應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加強自我管理;整合有效資源使教育主體多元化。
3.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角度:重視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培養
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并不單純出自追求金錢的動機。[3]它認為人是由需要來引發行為動機的,而人際關系正是基于溝通需要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充分利用這一理論對大學生進行人際關系培養的教育。培養大學生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和態度;引導大學生掌握適當的溝通技巧;積極組織大學生的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
4.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角度: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及時對大學生德育行為進行監督和糾偏
這一理論認為,動機能鞏固和保持行為,動機會因良好的行為結果而使行為重復得到加強,因不好的行為結果而得到削弱。因此人們可以通過強化、懲罰、消退、塑造、模仿等形式達到行為的激勵作用。[4]這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勵原則相一致,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對教育對象施加正強化或負強化,從而實現教育目標。建立以獎勵為主,獎懲結合的機制;各種激勵手段的運用應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一致;對大學生德育養成機制進行有效監督,注重行為的反饋并及時糾偏;創新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考評方式,完善其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呂 晶,馬小莉.管理者角色理論對高校思政工作的啟示[J].教育界,2010(10):35.
[3]方丹丹.試論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青年與社會,2013(7):305
[4]王潤玲.現代管理激勵理論對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啟示[J].教育與現代化,2006(2):72.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