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陽
摘 要:從現代針灸理論基礎、生理解剖、神經肌電、紅外熱像、腦功能磁共振與現代臨床經驗六方面對“面口合谷收”的作用機理進行概括,發現面口部與合谷穴存在著多方面的聯系,為臨床選用合谷穴治療面口部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合谷;面口部;機理;綜述
合谷穴是臨床上十分常用的一個穴位,具有祛風散邪、開竅通絡、清宣陽明熱邪及頭面諸竅熱邪之效,多用于頭面五官疾病的治療,如頭痛、牙痛、面癱、目赤腫痛、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等。《玉龍歌》道:“頭面縱有諸樣癥,一針合谷效通神。”《四總穴歌》道:“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之句,成為后世治療頭面部疾病的重要依據。對合谷穴與面口部關系的研究可服務于臨床與教學,為臨床用穴提供更好的指導依據。現就 “面口合谷收”的現代研究機理分析如下。
一、“面口合谷收”的針灸理論基礎
合谷穴位于第1和第2掌骨之間,約當第2掌骨橈側之中點,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原”者,經氣輸注之處。又依據經絡循行理論,面口為手陽明大腸經所過之處。《靈樞·經脈篇》曰:“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可見,大腸經支脈循行就從頸上到面部,經過頰部、口、齒、鼻部。《靈樞·經筋篇》曰:“手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頰,結于頄;直者,上出于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頜。”即,手陽明經筋循行,也上面頰、顴部。《靈樞·經別篇》曰:“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手陽明經別,出缺盆后,又相合于手陽明大腸經,而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上面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種取穴施治方法,在臨床應用上廣泛而可靠。故合谷穴可治頭面部、口腔部疾病。
二、合谷穴的生理解剖研究
根據現代神經學,合谷穴屬于外周脊神經所支配,而面頰部為顱神經所司,僅從外周很難想象合谷與面口的聯系。因而我們應該從中樞上去考慮合谷穴與面口之間的關系。羅明富等[1]報道,在大腦皮層體感區同一部位記錄到相當于合谷穴區傳入與同側面口部傳入刺激所引發的誘發電位,即合谷穴與面口部在大腦皮層有相同的投射點。再結合有關應用合谷穴治療面口部疾病的文獻及臨床報道,基本可以肯定二者在這一投射點存在聯系。景向紅等[2]發現面口部與合谷穴區的感覺傳入在脊髓背根節、丘腦及大腦皮質三個部位內的投射終止區相鄰或重疊,可能發生會聚,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態學基礎。陳淑莉等[3]發現電針大鼠合谷穴與面口部的傳入信息均可經頸髓到達孤束核和網狀結構,認為合谷穴和面口部均與孤束核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纖維聯系,因而推測孤束核可能是“面口合谷收”機制的首要中樞。綜上,筆者認為“面口合谷收”的解剖學原理可能與“合谷”穴區與口面部的感覺傳入在脊髓神經節、孤束核、網狀結構、丘腦及大腦皮質的交匯有關。
三、合谷穴的神經肌電研究
李從陽等[4]通過測定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頰支的誘發電位波幅,發現患側面神經波幅程度降低,針刺合谷穴5分鐘后再測,面神經誘發電位波幅得到顯著提高。實驗證明針刺合谷穴能即時影響受損面神經的誘發電位波幅,影響面神經的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合谷穴能治療面口部疾病的原因。陳婷等[5]運用神經肌電檢測技術觀察生理狀態下針刺恒河猴合谷穴區與面口部肌肉運動的聯系發現,針刺合谷穴前后額肌,顴肌,口輪匝肌的肌電頻率、峰峰值、面積及潛伏期變化率明顯高于針刺后溪穴、外關穴,證明了合谷穴與面口部肌肉運動存在著相對特異性的聯系,為“面口合谷收”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力的客觀依據。
四、合谷穴的紅外熱像研究
紅外熱像研究主要為研究針刺合谷穴對面部溫度,即面部血液循環的影響。康蓮英[6]運用紅外熱像方法觀測針刺合谷穴前后面癱患者面部溫度的變化,發現針刺合谷穴后患者面部以升溫反應為主要趨勢,升溫幅度最高的為口鼻部位,而針刺外關及不針刺則無此變化。這說明合谷穴與面口部確有特異的對應關系。宋曉晶等[7]對合谷穴與其他穴位進行了比較研究,如針刺合谷穴后,口區升溫較明顯,而針刺光明穴后,升溫明顯的區域是健、患側眼區。可以看出針刺合谷穴能引起不同于他穴的特定區域(尤其口部)的變化。由此可見,“面口合谷收”的選穴原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值得一提的是,李順月等[8]用紅外熱成像的方法觀察針刺合谷穴對正常成人面部溫度的影響,并進行左右對比。結果發現正常人的面口部尤其是口鼻部位與合谷穴之間也有密切聯系。但在針刺左側合谷穴后,其在面部所顯示的針刺效應要好于針刺右側和雙側的結果,說明左側合谷穴的穴位療效特性似乎優于右側和同時針刺雙側合谷穴。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尚未明確,還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究。
五、合谷穴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
fMRI技術是一種無侵入、無創傷,具有可視性、可精確定位人腦高級功能的研究技術,借助fMRI探究針刺合谷穴引起的腦功能變化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選用。許建陽等[9]發現針刺合谷穴可誘導額葉和枕葉腦組織血流量和血流容積的增加;針刺太沖穴僅誘導顳葉腦組織血流量和血流容積的增加;而針刺合谷配太沖穴可誘導顳葉和額葉腦組織血流量和血流容積的增加,提示針刺合谷穴可能引起腦組織fMRI功能重新分布。另外,劉玲[10]研究發現,刺激口周部位在大腦信號增強區域見于雙側中央前后回,即“面口部—大腦”模式,并且這種信號改變區域與“合谷—大腦”模式的改變區域在雙側中央前后回有重疊之處。而劉華
等[11]發現針刺合谷穴可激活對側小腦后葉下半月小葉,及同側小腦后葉上半月小葉,小腦后葉是新小腦組成部分,與大腦皮質有廣泛的神經纖維聯系,在神經功能調節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功能。然而,利用fMRI研究“面口合谷收”的選取的多是健康受試者,處于病理狀態下的研究仍較少,而在病理狀態下大腦fMRI的研究,主要是周圍性面癱,尚未見其他面口部疾病運用該技術的研究文獻,且在周圍性面癱病人上的研究也未能得到確切的結論。
六、結語
合谷穴在治療面口部疾病方面有特異性作用。在臨床中,成功用合谷穴治愈面口部疾病的病例比比皆是,“面口合谷收”經絡理論經過數百年的臨床驗證也毋庸置疑。神經肌電學與紅外熱像研究也為合谷穴與面頰部現象上的關聯提供了大量依據。然而根據生理解剖,合谷屬于外周脊神經支配,而面頰部為顱神經支配,提示了人們除了從現象上追尋兩者的關系,更應考慮合谷穴與面頰部在中樞上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現代MRI技術的不斷成熟,現今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了腦fMRI上。但一方面,在腦fMRI的研究上,目前仍缺乏對于面癱之外的疾病的研究,且很少有病理狀態與健康狀態的對比。另一方面,紅外熱像研究發現左側合谷穴的穴位療效特性似乎優于右側和同時針刺雙側合谷穴,對此可考慮借助腦fMRI等手段從中樞上進行深入探究。頭面部疾病是合谷穴可治療的優勢病種,“面口合谷收”作用機理的闡明可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也可為臨床探路。因此,筆者認為,除多積累臨床有關經驗,還需多發展腦fMRI等現代科技對“面口合谷收”的研究,將其作用機理闡述得更為透徹。
參考文獻:
[1]羅明富,余 歌.“面口合谷收”與大腦皮層細胞構筑特點的相關性分析[J].The 20th Anniversary of Foundation of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wFAS) an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Congress,2007:156.
[2]景向紅,蔡 虹,逯 波,等.“面口合谷收”的形態學基礎[J].中國針灸,2003,23(02):109—110.
[3]陳淑莉,晉志高,景向紅,等.“合谷”穴和口面部聯系的解剖學基礎[J].針刺研究,2004,29(03):217—221.
[4]李從陽,王慶松,劉 榆,等.針刺合谷穴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面神經誘發電位波幅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0):140—141.
[5] 陳 婷,蔡定均,周奇志,等.生理狀態下針刺“合谷”穴區對恒河猴面口部肌電活動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3,33(03):241—246.
[6]康蓮英.面癱治療中針刺合谷穴的紅外熱像觀察[J].中外醫療, 2010(21):149—192.
[7]宋曉晶,張 棟.針刺合谷與光明穴在面部的紅外熱像顯示研究[J].中國針灸,2010,30(01):51—54.
[8]李順月,張 棟,王淑友,等.針刺合谷穴對正常人面部溫度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9(S1):57—59.
[9]許建陽,王發強,王 宏,等.針刺合谷與太沖fMRI腦功能成像的比較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04):263—265.
[10]劉 玲.合谷穴與口面部功能聯系——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5:10—12.
[11]劉 華,單保慈,高殿帥,等.針刺太沖、合谷兩穴位引起的小腦響應的差異:fMRI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6,22(08):1165—1167.
(作者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