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賓
摘 要:高校經濟困難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他們進行認定是高校資助體系的基礎性工作,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系統過程。高校困難生認定如何做到既保護學生尊嚴,又保障其認定過程公平,是每一個資助工作者都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困難生;認定;公平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指出:“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各項助學政策,擴大受助學生比例,提高資助水平,從制度上基本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界定,規范了困難生的認定程序。與此同時,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設立國獎獎助學金,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等,不僅提高了資助比例,也提高了資助水平。
一、困難生認定的基本界定
根據《意見》規定,困難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認定標準可設置一般困難、困難和特殊困難等2~3檔。[1]但是對困難生的檔次則不同機構有著不同的界定:“有能力支付教育費用,但發生暫時性困難的為一般困難生;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是貧困生,而無力支付教育費用的則是特困生。”[2]
困難生認定的程序一般為:學生提出申請——班級或年級評議——學院評定——學校資助部門認定,經過層層審核與把關,最終確定貧困生名單。[3]
二、困難生認定中影響公平性的因素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各高校都總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困難生認定規章制度。由于困難生的認定涉及學生所獲得的資助,在實際認定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失公平的問題,主要因素有以下幾種。
1.申請材料弄虛作假
在高校認定為困難生不僅可以享受到各種有償或無償資助的資格,也可以享受到許多其他實在的好處。又由于學校對申請困難生的學生家庭情況無法做到一一調查核實,這就使部分學生懷有僥幸心理,想盡各種辦法利用生源地相關部門對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管理的疏漏或利用家庭所具有的社會資源,開具虛假家庭貧困證明,報送虛假個人申請材料,比如家庭年總收入和家庭成員所從事職業極度不符等,以便可以爭取到困難生,擠占真正貧困學生的應有資源。
2.認定標準難以統一
按照一般認定程序,在各班級和年級評定、各學院認定、學校認定的過程中,雖然評定過程有直接劃定檔次、打分求平均值等方式,但評定人員存在對困難生相關概念的不清晰,出現標準理解不一致的現象,這種不一致在小范圍內可算公平,到學校等上一層面就造成集體分數偏高或偏低的不公平情況。比如,教育部文件解釋“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是一般貧困生。從以上解釋來看,教育部對貧困的理解是一種定性描述,沒有量化界定的標準。[4]這樣對“很困難”的理解就產生了各種解釋,到底能或不能支付多少學費才算困難,沒有了一個嚴格的區分。再比如,計算機、藝術學院有設計課程,需要配備計算機,而文科類學院則不需要配備計算機,這樣就會出現認定人員對配備計算機貧困的分歧。
3.民主評議過程拉票
在困難生評定過程中,為了保障公平公正,往往都采用由全班同學選出評議小組進行民主投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情民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部分同學和評議小組的人員關系較好或者同一個宿舍,從而進行拉票賄選等。這就導致人緣好、性格外向的同學比一些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同學評上困難生的比例更大一些。但恰恰是那些沉默內向的同學才有可能是真正需要幫助的。
4.評價指標主觀性大
困難生認定的民主評議一般都是根據評價指標對學生申請材料評定檔次或打分。評價指標客觀上包括學生個人家庭成員收入情況、有無重大事故發生等。這些指標都可以在學生家庭開具的調查表中查詢。另外就是主觀上學生個人描述的部分,比如,學生的日常消費、有無奢侈浪費習慣等。這些指標是無法定量查詢的指標,只能根據評議小組的主觀印象。如果學生亂寫或評議小組亂評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困難生認定的公平。
三、困難生認定中保障公平性的建議
困難生認定的公平不僅是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困難生享受正常就學權利的一種保障,因此公平的保障應貫穿于困難生認定的全過程。
1.認定前的教育
在困難生認定前應加大宣傳政策信息,使所有學生明白困難生認定的意義、程序等。這里的教育一是指對意欲申請經濟困難生的誠信教育,保障申請材料的真實性,結合評獎評優等學校其他方面建立起學生的個人誠信檔案,一經發現材料虛假及時記錄在誠信檔案里;二是指對參加評定小組成員進行培訓,統一評定小組成員對困難生分檔程度的理解,提高評定成員的責任意識,規范評定成員的操作規范,避免因個人情緒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
2.認定中的保障
在認定過程中,要推進困難生認定的科學化和信息化。一是建立起第三方的材料審查和民主認定監督制度,審查材料是否前后一致,監督認定程序是否公開規范。二是建立申請材料匿名認定規范,不但可以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也可以避免評定過程中的拉票賄選等。三是建立科學可評估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認定指標體系,降低認定中主觀性評價的權重。四是建立困難生認定監督投訴渠道,不僅可以形成困難生認定的公平監督力量,也可以發現問題并且及時糾正問題。
3.認定后的管理
困難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些困難生的困難是暫時性質的,過了一段時間,或許經濟情況好轉就不再困難了,這就需要建立起困難生追蹤與管理制度。這樣不僅可以及時更新困難生的信息,也可以隨時抽查認定上困難生的學生情況,如有發現生活奢侈浪費或材料弄虛作假的,及時取消困難生認定資格并給予相應處理,從根本上杜絕部分學生的僥幸心理,進而建立起困難生認定工作的公平氛圍。
總之,困難生認定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要保障其公平公正,不僅需要所涉及人員思想觀念的跟進,也需要制度上的保障。這樣才能使真正需要資助的困難學生得到關愛,促進資助工作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DB/OL].http://www.Paedu.net/xueshengzizhu/zhengce/daxue/201109/xueshengzizhu_48352.htmL.
[2]趙炳起.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化與重構[J].教育財會研究,2006(04):20—26.
[3]黃少玲.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初探[J].肇慶學院學報,2009(07):77—80.
[4]于曉丹,陸浩東.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的量化探索與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1):121—122.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