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胡瑗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為國家發現和培養人才,從治國利民的實際出發,講究學以致用。他創立的分齋教學,是對我國古代教學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反映了宋初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對學校教育的迫切要求,開了我國古代分科教育和主修、選修制度的先河。
關鍵詞:學而致用;分齋教學;分科教育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江蘇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人。因為他世居安定(今陜西安定縣),后人多稱他“安定先生”。《宋元學案·安定學案》首篇《文昭胡安定先生瑗》介紹了胡瑗少年時的情況:“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七歲善屬文,十三通《五經》,即以圣賢自期許。鄰父見而異之,謂其父曰:‘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
胡瑗青年時期,同好友孫明復、石守道赴泰東隱居讀書,十年苦讀,打下了堅實深厚的知識基礎,提高了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之后,他應范仲淹、滕宗諒的聘請,在蘇州郡學和湖州州學辦學,任教長達二十余年。期間,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蘇湖二學的辦學形式、教學內容等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獨特的教法,被人們譽為“蘇湖教法”。
分齋教學是“蘇湖教法”的核心和精華,也是胡瑗教育思想和實踐中最富有創新意義的內容。漢唐以來,學校教育和選拔人才均以經書辭賦為選拔內容。這種選舉方式既不能了解圣賢之遺意,又缺乏道藝、德行之實,更不能有治國理政的真實本領和才能。胡瑗針對這種情況,在“明體達用”的思想指導下,創立了分齋教學的教學制度。
《宋史·選舉志》載:“安定胡瑗設教蘇、湖間二十余年,世方尚詞賦,湖學獨立經義治事齋,以敦實學。”分齋教學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學校內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經義齋選擇“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學習儒家經典,有較高的學術、道德修養,可充任較高級的統治人才。治事齋又稱治道齋,分設治兵、治民、水利、算數等學科,學生每人可以選學一個主科,還要兼學一個或幾個副科,培養各職能機構和部門的專業、技術或管理人才?!冻淌线z書》稱胡瑗:“在湖州置治道齋,學者欲明治道者,講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數之類?!?/p>
胡瑗在湖州州學分齋教學的創造,打破陳規舊習,在同一校內分設經義、治事二齋,把治民、治兵、水利、算數等實用自然科學,正式納入官學的教學體系之中,與儒家經典并列,同時教授。并且,治事齋學生主學一事,又兼學一事,開主修和選修制度的先河。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對后世教育影響甚大。其中最典型的是清初教育家顏元在62歲時規劃漳南書院,分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理學、帖括六齋。這是直接借鑒和發展了胡瑗分齋教學制度。在其所著《四存編·存學編》中也提到:“秦漢以降,則著述講論之功多,而實學實教之力少。宋儒惟胡子立經義、治事齋,雖分析已差,而其事頗實矣?!?/p>
北宋以后,歷朝太學、國子學、國子監等中央官學皆多實行分齋教學。如元朝國子學分設游藝、依仁、據德、志道、時習、日新六齋。明朝國子監分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館教授諸生。清承明制,國子監亦分設六堂。清末易甲南在《經義治事兩齋論》中對分齋教學的意義作了精辟的論述:“夫隋唐以來,仕進多尚文辭,茍趨功利,實學之不明久矣。安定先生起而正之,鄙詞章記誦之功,而以經義之討論養其德;薄尋行數墨之士,而以治事之干濟擴其才。既有以深之于根柢,使其學切而不浮,復有以練之于材,以使其學實而可用?!?/p>
張傳燧先生在《中國教學論史綱》中評價胡瑗分齋教學的意義時寫道:“胡瑗的課程改革大大突破了儒家經典為正統課程的藩籬,引入了實科課程并將其置于經學課程平等的地位,具有開創意義,并影響到元、明、清三代學校課程?!?/p>
值得注意的是,胡瑗的分齋教學,強調經義、治事并重,根據學生的專長、愛好和需求,分學各種專業,同時學生還可以兼學其他的一個或幾個專業,形成相應的技能,為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胡瑗的這一教育思想的實踐,對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著很強的啟示作用。
總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學時創立的分齋教學制度,是中國古代教學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這種制度是近代教育中實行的文、理分科教學和必修、選修相結合制度的先河,與西方高校17、18世紀實行分系科制度相比,要早七八百年。無論是在中國教育史上,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家評傳: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楊建成.胡瑗“分齋教學”思想的當代詮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05).
[3]金林祥.胡瑗教育思想研究[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6).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