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靜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南京絨花制作工藝研究
申 靜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絨花是一種以蠶絲為主要原料的手工藝飾品,諧音“榮華”,富有吉祥之意,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南京的傳統民間工藝品。本文通過對南京絨花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趙樹憲先生的實地走訪、調察以分析、研究南京絨花的制作工藝,及其工藝流程中所蘊含的深刻設計思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南京絨花當下的發展現狀探索其未來的發展走向。
南京絨花;制作工藝;設計;發展
絨花諧音“榮華”,因其寓意吉祥祝福之意而成為舊時人們增添節慶歡樂氣氛,祈求吉祥美化的常見裝飾品之一。
關于南京絨花始于何時,已不見史籍記載。雖有人言,揚州絨花在唐武則天時已被列為貢品,但其是否始于唐朝或更早,則尚無充足證據以明證。不過據史料記載,在宋代絨花工藝確實也發展成為都市“小經濟”的一種;而發展至明清時期則有了專門的作坊,其不僅生產規模更大而且質量要求也更加嚴格。在南京著名絨花老藝人周家鳳的啟蒙師傅——六代絨花世家吳長泉所著《絨花史料》一作中曾記載到,南京絨花工藝在康、隆年間最為極盛,其銷售遍及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多地,而當時南京城內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因為絨花、絹花、紙花的主要銷售地,故曾有“花行街”1“花市大街”的美譽。
南京絨花品種繁多,具有極其豐富的藝術特征。其種類主要有頭花、腳花、帽花、罩花、戲劇花,以及后期發展出的絨制鳳冠、鳥獸魚蟲、盆景建筑等。在表現題材上,多選用民間祥瑞、喜慶的題材以表吉祥之意。如傳統頭花“萬事如意”,是以萬年青、柿子、如意等事物以傳達“萬”“事”“如意”之音。而關于用色方面,則依據題材內容、花形組合等一般多采用大紅、桃紅、果綠、墨綠、近黃等明快富麗的對比色。花型以中、小絨條為主,粗中有細、勻稱和諧。總體而言,南京絨花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在于絨花細膩、造型生動。
制作絨花所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蠶絲、黃銅絲、鉛絲,輔助材料有縐紋色紙、皮紙、白乳膠(傳統為糯米膠)、料珠(各種顏色)、水晶珠、木炭等。蠶絲一般為繅絲廠的下腳料,分為生絲(又稱粗絲)和熟絲(又稱細絲)。絨花根據造型的不同而選用不同質地的材料,生絲堅挺,適合做大型的鳥獸蟲魚等絨花制品;熟絲柔和,適合做各種精細的花朵造型。此外,制作絨花使用的黃銅絲也分為粗絲(直徑約為0.5mm)和細絲(直徑約為0.2—0.5mm)兩種,粗銅絲用于大型絨條、動物身體的造型需要;細銅絲則用于動物尾巴、翹、冠等處的捆扎造型。
絨花在制作過程中主要用到剪刀、鑷子、鉗子、刷子和木質搓板等工具,而輔助性工具則包括煮絨器具、晾曬器具、燒銅絲器具等。其中,勾條和打尖均使用剪刀,刷子一般用豬鬃毛做成。
制作絨花并非易事,其工藝之復雜需要制作者有足夠的耐心與巧思。根據趙樹憲老師介紹,制作一朵樣式簡單的絨花一般需經五個主要步驟,包括劈絨、勾條、打尖、傳花等。而現行的此套工藝流程,是在其進駐南京甘家大院民俗博物館之后不斷改進而得,較以往工廠制作流程略有不同。具體如下:
第一步,劈絨。首先將每一股不同染色晾曬后的絲絨進行分劈,使得原來縱向交錯的絲絨變得排列有序,疏密有致。這樣分劈好每股不同顏色的絲絨之后,再按預先設色要求將不同顏色的絲絨進行再整理,為下一步驟的進行奠定基礎。
第二步,勾條。勾條又稱“下料”,將劈好的絲絨按照產品需要裁剪成所需長度,并將其一端固定在操作面板上進行再次排勻。待排勻好后用濕毛巾(濕度不能太大,否則會將分劈好的絲絨聚成股)按縱向包裹幾分后再用毛刷將其梳理去底端毛邊,并將按需長度燒過的銅絲的兩頭捻成螺旋狀分叉于熟絨兩端,按預設所需粗細修剪寬度。此后兩手同時反方向捻轉銅絲,并將捻好的絨條雛形用上下木板進行搓趕,銅絲捻的更緊,絨條便會越發的絨密,這樣做絨花的最基本部件——絨條便做好了。
第三步,打尖。即用剪刀按照制作需要,對整根或半根絨條修形,最終得到鈍角、銳角、圓頭、球體、橢圓體等形狀。
第四步,傳花。用鑷子把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組合,并運用鉛絲、皮紙、料珠等輔助材料制作出所需產品。
最后一步則是對成品進行包裝。
常道“先思而后行”,如若將此句用于造物活動中的話,其過程也算是今天廣義而言的設計。傳統手工藝一般多講究經驗、技術,而不常談過程中的預想、巧思,但這并不意味著設計思維就不重要。相反,基于對趙老師絨花工藝流程的觀察,那種成器經驗之上的“謀劃”卻無處不在,其主要體現在步與步之間的順勢銜接中。下文就劈絨和勾條兩個環節中所含的設計性進行了簡要論述。
該環節中除了進行劈絨之外,不同顏色的絲絨的整合安排亦是重點。產品的整體顏色設定以及不同顏色的絲絨應如何排列,其股與股之間的分兒數應該是多少,哪種顏色應該與哪種顏色在勾條之后呈現對稱等等這些問題都需在制作產品之前就思考好。雖然這種思考中往日的制作經驗占了多數成分,但隨著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依靠經驗的同時更多的是實驗與創新,是設計。也恰恰是這第一步的設計,為后續的制作畫下了總構圖,直接影響著產品最終的面貌。例如,趙老師在制作金菊絨花的時候,對于不同的黃色系絲絨的排列分布以及同樣顏色的絲絨股分兒多少的把控就直接影響著金菊絨成品(圖1)。

圖1
勾條這一制作過程主要包括排勻,刷絨,定絨,裁絨,排齊,搓趕銅絲這幾個步驟。在該流程中,裁絨看似簡單但卻最考驗制作者,無論在技術上還是設計上。
因為就技術層面講,絲絨材質本身的順滑再加上濕潤整刷之后變得更加柔順,這使得在裁剪時稍不留神就會導致絲絨邊緣出現高低不平,并且裁剪過程中捆扎的絲絨很容易脫離銅絲而散落,因此,這就要求制作者的基本功必須非常嫻熟。而在設計層面上來說,每條絲絨片的寬度是在劈絨設色之后就要預先想好的。因而,絨片寬度的裁剪是否精確,又影響著打尖工作的難易。例如,制作一只絲絨猴子,既要求設色時的精確考究,同時又要求裁絨時做到因身體各個部分的不同而剪出不同寬度的絨片以制作絨條(圖2)。
在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核心人物老子在關于造物活動的論述中曾講到“技以載道”,如果將此“道”拿到現代社會來看,結合今天的文化語境,其更多的應該是指設計原則、設計美學思想。在西方,隨著設計史的不斷發展及跨學科研究的日益流行,越來越多的設計史學家開始借鑒物質文化研究的方法將設計史的研究范疇擴展至所有的人造物。而關于南京絨花的制作過程,我們從中既看到了“道”在一代代藝人的口頭傳授之后深深地貫穿于制作過程的每個環節中,更看到了這一人造物作為設計產品的研究意義。就此而言,南京絨花已不再是單純的傳統手工藝,它更多的是凝聚了中國獨特審美理念的設計。

圖2

圖3
南京絨花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手工藝,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承載著多代南京人的特殊記憶,而且其制作中關于對稱與反復的偏愛,也滲透著中國特有的藝術審美追求與探索。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機械化大生產的沖擊下南京絨花生產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生產規模不斷萎縮,進而演變為絨花藝人離散和技藝荒廢的瀕危狀態。關于南京絨花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傳承困難,后繼無人。由于南京絨花和大多數傳統手工藝一樣,其傳承方式是無形的,是依靠手工藝人的口傳心授得以傳承至今的,其制作過程的體驗是任何文字技術都無法企及的,其傳承同傳承者的生存狀態有著很大的關系2,傳承者的生老病死直接關系著南京絨花的命運。因此,伴隨著藝人們的離去,絨花藝術正面臨“藝人去手藝逝”的危境。而這也是為什么當問及趙老師對于南京絨花的發展看法時,他堅定地說“比起單純的為了保護而保護,傳承則是最重要的!3”。
其二,政策偏差,難于創新。近些年來南京絨花的發展主要有兩種類型,除了政府管理下的南京非遺博物館的博物館保護式發展,還有揚州等地的工廠粗制造、大批量生產,但此兩種發展無論從美學創作角度還是商業角度都是單薄的,缺乏設計創新的動力。而據趙老師所談到的,由于博物館的種種條件限制(主要牽扯到一些經濟利益問題),他現在所做的產品除了個人定制以外,多數還是一些比較傳統的樣式,還是停留在配合博物館“為了保護而保護”的政策號召下,因而在創新方面,工作量之大加之現實經濟條件所限等因素,他一個人難免心有力而力不足。
除此之外,由于政府相關機構的宣傳、普及力度不足,導致仍有許多年輕人不了解絨花這種工藝品,而這間接導致了絨花市場需求的無法拓展,影響了相關材料的生產與供應。
基于上述現狀而言,保護絨花工藝的最迫切之事除了要求政府方面跳出為了保護而保護的僵化發展模式之外,設計創新更是其在發展中英著重考慮的。只有其自身的不斷創新,才能讓這種動態的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在社會發展中不斷豐富。而正如在上文中我們已看到的絨花制作過程中所存在的設計巧思,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嘗試將絨花的設計性這一面進行更大的發揮呢?如,結合當今的時尚發展,重新開發絨花作為配飾的價值等嘗試。對此,近幾年來已有一些設計師在進行努力與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2012年5月,著名時尚設計師勞倫斯?許在為電影《十二生肖》的女主角姚星彤設計的戛納電影節紅毯禮服就是絨花創新發展的很好示范。其當時專程跑到南京非遺博物館向趙老師請教學習,最終和趙老師合作完成了這件驚艷眾人的“雪絨花”禮服(圖3)。從其實踐活動中我們看到如此跨界合作不僅為設計錦上添花,同時通過明星效應,南京絨花也正慢慢走出博物館的“靜態”保護,走向社會,走向“動態”的良性發展。
注釋:
1.據葉楚傖、柳詒徵:《首都志》,正中書局.1935.花行街即今三山街之花市,今中華路中段。
2.董靜:“南京絨花的歷史與傳承研究”,[D]. 南京藝術學院. 2008.5.
3.根據個人實地調查采訪的資料整理而得.
[1]楊英. 論南京絨花的保護[J]. 裝飾. 2007.3.
[2]董靜.南京絨花的歷史與傳承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