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斯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2)
琴歌-雉朝飛-考
李麗斯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2)
《雉朝飛》是古代琴歌中重要的作品,本文對《雉朝飛》進行了歷史的考證,發掘出它在傳承中的線索和內在聯系。并通過對此曲的版本與旋律的分析,力圖對這首琴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雉朝飛;源起;版本考證;旋律分析
琴歌是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現存最早的琴歌是宋代文學家姜夔創作的《古怨》,之后又出現許多優秀作品,《雉朝飛》就是其中之一。
“雉”,《尚書大傳》1中論述:“雉者,野鳥”;《史記?封禪書》2中寫到:“野雞夜雊”,裴駰的《史記集解》3對這句釋為“野雞,雉也”;《說文》4中道:“雉有十四種”。由此可見,雉的種類很多,而《雉朝飛》里的雉應該是“環頸雉“,俗稱“野雞”。“朝”,有兩個讀音,在這里應為第一聲,筆者看來,作者之所以用這個字,有兩層含義。第一,“朝”有“早晨”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牧犢子每天清晨出門都可以看到雉鳥相伴而飛而有感而發。第二,“朝”也有“朝思墓想”的說法,借此也可以直接表達作者求妻心切。“飛”是“凌空”的意思,“雉朝飛”就是雉鳥凌空之上。
后世流傳的琴歌《雉朝飛》,相傳作者是齊國琴家牧犢子,在內容上源于《詩經》。如《國風?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5,這是一首相思詩,見雄雉飛走,感懷自己的良人何日歸來。又如《小雅?小弁》中第十八句“雉之朝雊,尚求其雌”6,這一句主要是借雉鳴求雌表達自己的無依無伴。兩篇詩句的情緒都是哀愁的、孤獨的,可見與琴歌《雉朝飛》要表達的內容是一致的。
歷代琴譜集中收錄的《雉朝飛》7,以段落為劃分依據,共有六種版本。如下:

段落 曲譜集一段 《謝林太古遺音》十二段 《西麓堂琴統》《步虛仙琴譜》十三段 《琴譜正傳》《杏莊太古補遺》《玉梧琴譜》《琴書大全》《藏春塢琴譜》《楊倫太古遺音》《古音正宗》《義軒琴經》十四段 《神奇秘譜》《浙音釋字琴譜》《風宣玄品》《五音琴譜》《重修真傳琴譜》《文會堂琴譜》《太古正音琴譜》《大還閣琴譜》《澄鑒堂琴譜》《琴譜析微》《蓼懷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存古堂琴譜》《琴香堂琴譜》《研露樓琴譜》《自遠堂琴譜》《袤露堂琴譜》《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十五段 《琴苑心傳全編》十八段 《徽言祕旨》《愧庵琴譜》
最早出現《雉朝飛》的曲譜集是《神奇秘譜》。由上表可見,以十四段居多,都是羽音。注小標題的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十四段的《浙音釋字琴譜》和十二段的《西麓堂琴統》。注有后記的有四個版本,分別是《琴苑心傳》《大還閣琴譜》《誠一堂琴譜》和《五知齋琴譜》。其中只有《五知齋》的后記是對全曲彈奏效果和情感把握進行分段介紹,加工之細膩溢于言表。
《五知齋》中的這首琴歌共十四段加一個尾聲。以吳景略據《五知齋》的打譜為例,全曲主要分三個部分:呈示、發展、結尾。
第一、二、三、四段為呈示部分。第一段開指,緩作,高潔幽奏。確定此曲為F宮D羽調式(見例1)。
例1

這一段,前兩句的結束音都在A角上,從第三句開始才轉到D羽,末句圓潤。“┌──┐”中的音為全曲的主題音調。
第二段以下滑音開始形成兩個走手音,緊接著是兩個有力度的雙音,給人一種含蓄又清晰的感覺(見例2)。
例2

第三段出現了新的節奏型,以切分為主,末句連續三個A音,飄揚綿延(見例3)。
例3

第四段共五句,句句起調,末句變音入調。節奏明顯比上一段拉長許多,結尾用了掐撮三聲(見例4),給整個呈示部分帶來結束之感。
例4

展開部分包括第五段至第十段。第五段展開第一段的主題,開始采用了與上段收尾相連的方式,使兩個部分有了連接的感覺(見例5)。
例5

第三、四句出現了八度、十一度大跳。最后一句的掐錯三音用了十六度雙音,使人仿佛置身于雉鳥雙飛的和諧情景中(見例6)。
例6

第六段整個節奏比較緊湊,雙音的出現也比較頻繁。整段旋律綿延起伏,一氣呵成。第七段是轉折之前的過渡。第八段是這部分的一個轉折,出現許多音程距離較大的雙音和裝飾音。第四句出現了泛音演奏,用八度突出宮音F(見例7),后面重復第五段的中間旋律。
例7

第九段比較短,只有四小句。最后一句是第五段末句的四度緊縮。第十段的旋律變得更為輕慢,最后一句以掐撮三聲收尾。
結尾部分包括十一段至十四段。第十一段是泛音演奏,兩種音型的反復加上空靈的泛音,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之情(見例8、9)。
例8

例9

“┌──┐”中的兩種音型貫穿全段。
第十二段依舊采用了之前的節奏型,但加上了一個變化音和從┌再作,裝飾音也比較多。第十三段節奏緊湊,末句最具特色,以#C、#F、#G三個變化音作上行演奏,緊接著是用滾沸指法演奏十一連音(見例10)。最后三小節重復第五小節末句的音型,并以掐撮三音結束。
例10

第十四段以八度大跳開始,節奏自由,一句泛音輕盈徐緩,再次突出主題,最后以兩個八度的音程結束。
例11

尾聲是泛音演奏,一個雙音結束在主音上,造成一種沉重又滿含希望的感情(見例11)。
全曲使用五聲音階和五聲調式。旋律上動靜結合、速度上快慢相間、緩急相承,音樂為營造作者傷感之情而逐層深入。吟、猱、注、綽等手法的大量運用,表現了徐氏對樂曲的發展變化做出的細膩處理。樂曲結構嚴謹,節奏規整,并且注意到段落間音樂和情感的自然過渡,帶給人一種凄美舒展之感。
關于《雉朝飛》,歷代被琴人大為贊賞,據晉人崔豹的《古今注》解題對《雉朝飛》的記載:“魏武帝時有盧女者,故將軍陰并之子,年七歲,入漢宮學琴。琴特鳴,異于余伎,善為新聲,能傳此曲”8。可見,此曲在漢魏已被人以新聲善用。《琴苑心傳全編》后記中引陳太希說此曲:逸韻幽致,含情無限,抒寫處絕無惉滯,真可為古今宗法9。《誠一堂琴譜》后記中認為:“然奇音妙趣,雉朝飛為最。”10由以上可見,《雉朝飛》的藝術價值是比較高的,它不像其它許多琴歌一樣歌頌帝王、天地,其題材真真切切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心聲,筆者認為這也正是《雉朝飛》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吧。
注釋:
1.[漢]伏勝.《尚書大傳》,書林書局影印本,1998年.
2.[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年.
3.[清]張文虎.《史記及解索引正義札記》,中華書局,2012年.
4.[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紅旗出版社,2012年.
5.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國風?邶風?雄雉,中華書局,2011年,第83頁.
6.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小雅?小弁,中華書局,2011年,第599頁。
7.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8.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解題,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第67頁.
9.同上,第69頁.
10.同上,第69頁.
李麗斯,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2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