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洨 (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新疆伊寧 835000)
阿勒泰吉木乃縣哈薩克民歌解析
倪 洨 (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新疆伊寧 835000)
阿勒泰吉木乃”是“吉別乃”的音譯演變,為烏古斯部落聯盟九姓氏族之一。“吉木乃”一詞在史料中最早出現于清代《塔爾巴哈臺志略》,當時書寫稱“濟木乃”,它同“吉別乃”一樣,都是漢文的不同譯音書寫。當地地源遼闊、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藝術文化底蘊豐富。
哈薩克族;吉木乃;民歌
(本文為伊犁師范學院一般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2YB041)
吉木乃縣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西部,東臨福海縣,北連布爾津、哈巴河縣,南接塔城地區和豐縣,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吉木乃縣的哈薩克族絕大多數從齋桑湖泊白楊灘一帶遷到此地,也有一部分哈薩克族人的祖先原先就在薩吾爾山和拉斯特一帶。薩吾爾山是準噶爾界山最北的一支山嶺,作東西向延長,西端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內,主峰木斯島在吉木乃縣境內,海拔3835米。
吉木乃是一個浸透著神奇和奮斗的土地,它的藝術內涵和人文魅力一直縈繞在尋找詩意的哈薩克族人民的心田里。其中最有代表性歌《美麗的吉木乃》,這首歌曲是一位老人作詞曲的,他是在吉木乃縣工作了一輩子的原縣文體局的老局長比哈孜。盡管已經年邁,但他對吉木乃的深厚情感卻并沒有絲毫的改變,這從他所創作出的歌曲中就已經知道,這位老局長已經將他對吉木乃的熱愛融進了他悠揚樸實的歌曲中。
其實,《美麗的吉木乃》這首歌曲,不論創作和演唱者,都與熱愛并且留戀吉木乃這片熱土有關。
歌唱這首歌曲的是吉木乃縣文體局藝術團的巴赫努拉。聽她唱歌,就像聆聽穿越吉木乃縣的烏拉斯特河的溫情河水一樣,婉轉流暢。那仿佛是薩吾爾草場內部汩汩流淌的牧曲,嚶嚶而唱;又像是穿越了慕斯島冰川的純美意境和韻味,清新而又波瀾不驚。巴赫努拉出生在吉木乃縣薩吾爾草原,受童年時過著游牧生活的影響,從小她就愛唱歌,并且特別喜歡哈薩克族的阿肯。17歲那年,音樂天賦優秀的她順利考入新疆奎屯藝術學校,在那里接受了正規的聲樂訓練。畢業后,就回到了家鄉的吉木乃縣文體局藝術團工作。巴赫努拉在藝術道路里,始終以純美的格調表現邊疆人民生活的真諦,她所歌唱的曲目大多都是反映新時期哈薩克民族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并且以鮮明的民族風格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時代氣息融為一體,贊美家鄉,謳歌人民。身處吉木乃縣境內的薩吾爾大草原,成就了巴赫努拉歌唱和成長的天地,她正在用一種更加激情和熱愛的家鄉的情感,在這片圣潔的邊疆牧場上勤奮地歌唱、生活著!
還有很多當地歌曲都具有特色,包含的詞意、寓意都深刻地表現出了吉木乃縣獨特的魅力,如《歡迎你到吉木乃》《薩吾爾之歌》。
《吉木乃我的家鄉》這首曲子典型的a小調四二拍的曲子,前兩小節在詞意上樸實、深情、曲子上又激越純美3、4、5小節屬主呼應。

美麗的吉木乃我的家鄉
第六小節至結束前后呼應:哈薩克族民間口頭創作申可以歌唱或者吟誦的短小韻文類音樂品種,以藍天、白云、高山、草原、清泉、青松、日出、日落、駿馬等人自然的恩賜為背景,從歌詞大意中正真描繪出吉木乃神奇的地方。
歌詞
美麗的吉木乃我的家鄉,草原遼闊牛羊肥牧歌悠揚,神石沙漠植物園,綠茵鮮花放,口岸國門展異彩,冰川山銀光、閃銀光。哎~美麗的吉木乃、神奇的地方,吉木乃啊~我的家鄉冬不拉為你彈唱,只要你來到這里,你就會激情蕩漾。

薩吾爾之歌
歌詞:
薩吾爾 你綠草如茵 百花飄香 你山川秀麗 景色令人向往,
你的乳汁甘甜清冽,勝過醇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山野狼。
你的山野遍布駱駝牛羊,這里冬暖夏涼是宜人的故鄉,
你是那么的熟悉和親切這里是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哎,呀呀!激情蕩漾的故鄉人,吉祥如意的阿吾勒,
人間天堂吉木乃,春光明媚的薩吾爾山
為你祝愿、為你歌唱我的故鄉!
調式調性:A段a+b(8+8)方整性樂段,B段c+d(2+4)充實樂段內容豐富,C段e+f(10+5)不完全重復A段,新的材料出現直接結束。

歡迎你到吉木乃
調式調性:引子8小節,A段a+b(8+8) B段(8+10) 從頭重復,尾聲四小節結束。
D大調四二拍:A段a+b(8+8) 方整性樂段、呈對比,前8小節運用五聲調式降xi音著重強調旋律變化,第九、十模進關系,整體樂曲完整、連貫。
哈薩克詩人阿拜在一首詩中這樣說:“歌兒替你打開世界的大門”,研究哈薩克民間音樂為我們打開了這個偉大民族一座燦爛輝煌的文化豐碑﹗
在漫長的歲月里吉木乃縣人民創造了無數個唱給家鄉、土地、母親的歌”,在傳承方式上,可分為親緣傳承、師徒傳承、書面傳承和巡回演出傳承,保證了吉木乃縣人民對這片熱土的熱愛、長青不衰,使之成為世世代代流淌在吉木乃縣哈薩克人血液中的精神遺產。
[1]托漢.斯馬胡力編著.《草原的歌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2]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
倪洨(1979.4-),女,四川廣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