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歡
重組后股價連續漲停,令殼資源在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記者從投行內部人士處獲悉其選取殼資源的標準,并據此篩選出13家具備條件的上市公司供投資者參考,包括國農科技、德棉股份、金宇車城等
資金的寵兒,烏雞變鳳凰,股價數日翻倍……今年以來,受到IPO發行進度緩慢和監管部門大幅“放開”并購重組審批的雙重影響,一股“借殼”熱浪席卷A股市場,殼資源也隨之變得炙手可熱。
對于當前企業借殼上市如火如荼的局面,廣發證券投行部工作人員為《投資者報》記者分析了個中緣由:“一方面注冊制將使得殼資源喪失價值,或大幅貶值。目前階段如果有合適的價格,賣殼是明智的選擇,另一方面,IPO發行進度緩慢,數百家公司排隊等待。準備上市的公司如果在時間上耗不起,可選擇借殼上市的方法‘曲線救國。”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會成為投行眼中的殼資源?他們選擇殼資源的第一標準是什么?
《投資者報》記者分別采訪了招商證券投行部、廣發證券投行部、西部證券投行部、信達證券中小市值團隊和上海重陽投資5家企業的投資和分析人士,他們表示,篩選殼資源最重要是看殼市值,因為市值決定重組后新股東的持股比例。
招商證券投資銀行總部執行董事胡偉業表示:“在借殼市場,投行找殼的市值標準是,市值最好不要超過20億元,在10億元以下的殼最為珍貴,注入資產的體量最好控制。不過現在的‘殼都太貴,10億元以下的公司基本沒有。”
記者統計發現,截止到9月2日,A股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億元以下的公司只有一家,即萬福生科。目前該公司市值7.5億元,因重大事項處于核查階段仍在停牌狀態。A股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20億元的上市公司有173家,其中停牌企業有50家,有32家企業涉及重大資產重組。而在一年前,A股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20億元的公司有533家,其中,市值在10億元以下的公司有19家。
市值成投行選取殼資源首要因素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成為優良的殼資源。什么樣的上市公司會成為投行眼中的殼資源?
記者多方采訪的結果顯示,投行選取殼資源的首要因素是市值。因為市值決定重組后新股東的持股比例。對于多大市值的公司可以納入殼資源的范圍,上述5家公司的投資分析人士意見不太一致,有人認為市值應在15億元以下,有人認為市值應在20億元以下,有人認為市值在30億元以下。
為便于統計,《投資者報》此次選取了市值在20億元以下的上市公司作為分析樣本。據Wind統計,在當前A股市場上2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20億元的上市公司有173家,其中停牌企業有50家,這50家公司中有32家涉及重大資產重組。根據2013年年報數據顯示,上述173家公司中有110家企業業績虧損,占比超過六成。
“市值意味著重組后的持股比例。對買方而言,持股比例非常重要,關系到注入資產被別人分享的問題,殼越小,借殼后新股東持股比例越大,后續增資擴股融資空間也大。”西部證券投行銀行總部總經理張亮如是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而胡偉業解釋道:“因為政策的原因,創業板還不允許被借殼。所以,中小板的殼往往比主板要好一些,因為市值更小。”
除去市值這一首要條件以外,哪些因素可判定公司能否成為優秀的殼資源?
前述5家公司的投資人士認為,有兩大主要因素,分別是資產負債率和公司股權結構。“資產負債率用于判斷殼的干凈程度。而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股權比例不超過30%,控制力不強的公司就喜歡賣‘殼。”信達證券中小市值團隊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解釋。
“一般而言,干凈的殼賬面資產負債表比較簡單,負債少,沒有官司或糾紛的公司都是比較好的選擇。而公司的股權結構比較分散的公司一般也比較受歡迎。”胡偉業表示。
找到優秀的殼資源之后,投行就需要判斷并購重組成功的可能性。而最終影響并購重組能否成功的因素還很多。
“投行站在買方的角度來看,瞄準的目標一般會選擇民營企業。國有企業賣殼比較難,需要處理的問題也比較多。”張亮表示,“而站在賣方的角度來看,去年業績處于虧損或者處于有色金屬、鋼鐵、紡織、造紙和制造業等目前不景氣的行業中企業,賣殼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市值、股東持股比例、資產負債率、是否民營企業等上述條件,《投資者報》記者對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篩選,具備上述條件的優秀殼資源僅有13家,包括國農科技、德棉股份、金宇車城、皇臺酒業、法因數控、東光微電、天倫置業、江蘇三友、鑫茂科技、龍生股份、西北軸承、圣陽股份和中聯電氣。
兩類公司傾向于借殼上市
“本來今年初IPO放開的時候,殼資源市場并沒那么熱,但在5月后情況發生了改變。”上海重陽投資的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2014年5月19日,證監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學習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證監會主席肖鋼指出,從6月份到年底,計劃發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并按月大體均衡發行上市。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借殼上市的并購案達到41起,其中已完成的借殼交易案例為9起,涉及交易金額最大的是海瀾之家;失敗交易3起,正在進行中的借殼交易達到29起。
企業是選擇借殼上市還是IPO,在這一過程中,投行中介扮演著重要角色。哪些企業適合借殼上市,哪些企業適合IPO?
胡偉業總結曾經接觸過的項目,有兩類公司更傾向于借殼上市。“一種是規模大,資金短缺有大量貸款,往往借殼沖動比較大。二是一些達不到IPO標準的公司,通過借殼上市‘曲線救國。這些公司在財務或者其他方面的業務都有瑕疵。”
“未來借殼上市等同于IPO后,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應該不會減少。”張亮表示,“首先注冊制的具體配套政策并未出臺,將來的情況目前還是未知數。其次,即使以后未來注冊制放開以后,相應IPO審核的周期縮短,我覺得對于以一個企業來說,到底選擇IPO還是并購也要看企業的需求。”
“選擇IPO還是并購重組上市,都是企業基于自身發展的戰略考慮選擇的一種上市方式。那么一家企業為什么不獨立上市?因為它可能會受到規模、人才或產業的限制,即使它上市成功,獨立運行的話,也會有很多經營的風險和壓力。”信達證券中小市值團隊的工作人員表示。
投行都通過哪些途徑來尋找殼資源?胡偉業表示:“一般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比較直接,找到合適公司的董秘直接談,或者聯系證券公司在當地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聯系當地熟悉的朋友進行溝通接洽;第二種操作手法依賴公司的并購重組信息平臺,里面會隨時發布有買賣需求的公司信息。”
借殼上市成功率為何不高
在“注冊制”正式推出和IPO的擁堵疏通之前,并購重組是高頻高發的大概率事件。
廣發證券投行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殼資源市場如此火爆,但是借殼成功率并不高。就在前段時間,公司的一單借殼上市的項目就以失敗而告終。”
為什么借殼上市的成功率不高,借殼上市實際操作中的技術難度高于IPO嗎?
對于買方而言,主要有兩個原因影響借殼上市能否成功。
前述廣發證券投行部的工作人員解釋:“其一是因政策變化,未來借殼上市等同于IPO后,審核的套利空間就會很少,很難有IPO不通過的來借殼上市。其二是IPO排隊之路遙遙無期,眾人開始爆炒殼資源。一句話,殼資源貴呀!規模比較大的公司不在乎多出幾個億的話,當然可以選擇借殼上市。現實情況是,一般公司是沒有這個實力,也是不愿意負擔的。”
對于投行而言,上海重陽投資的分析師表示:“借殼上市和IPO對于投行的技術難度都差不多。借殼交易的案子需要協調的關系太多,首先要讓買賣雙方滿意,接著是管理層滿意,職工滿意,債權人滿意等等。其中需要博弈的環節實在是很多。借殼談判成功的概率非常之低。很多買方看了幾十個殼,談判了很多次,也撮合不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借殼的成功率遠遠低于IPO。”
胡偉業表示,做借殼上市的并購案收益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成功率也低,所以目前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業務上。
張亮總結并購重組的案例時表示,想要獲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一定要走借殼上市的道路。目前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方式繞開并購重組,繞開借殼上市的情況也越來越多。“目前實施比較多的是,借殼方通過非公開認購買入上市公司股份,取得公司的實際控制權,然后通過上市公司現金收購的方式實現資產注入,避免借殼上市。”
信達證券中小團隊的工作人員補充道:“提到關于避免借殼上市的典型案例,2013年大康牧業向鵬欣集團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現金可算為一例。鵬欣集團動用了大約38.5億元的資金認購了上市公司大康牧業非公開發行的股份。發行完之后,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鵬欣集團成為新任的控股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