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護理部,江西 贛州 341000
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痔瘡術后尿潴留98例臨床觀察
肖嶸鐘平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護理部,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觀察耳穴壓豆配合穴位按摩法對痔瘡術后尿潴留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痔瘡手術后尿潴留患者1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98例與對照組82例。對觀察組采用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法治療,對照組單純采用穴位按摩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法在治療痔瘡術后尿潴留中能有效的解除腹脹,可減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尿路感染,簡便易行,無副作用,且患者無痛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尿潴留;穴位按摩;耳穴壓豆
由于人們長期食用辛辣刺激之品、飲食結構不合理、長期站立或坐姿、大便異常等原因,致使痔瘡病人不斷增多。此疾病長期反復發作、局部治療不能徹底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手術治療是根治痔瘡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術后易發生尿潴留等并發癥。我科使用穴位按摩聯合耳穴壓豆法治療痔瘡術后尿潴留,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接受治療的痔瘡疾病手術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88例;年齡24~65歲,平均48歲;病程7~21d,平均15.23d。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98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 ;對照組8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法治療。①耳穴壓豆:取耳穴神門、皮質下、膀胱、腎、三焦,先用探針探相應穴位敏感區,以患者有脹痛或酸脹感為度。耳廓常規消毒后,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在所選穴位上,邊貼邊按壓,直至出現脹痛或灼熱感為止,并囑患者每30分鐘按壓1次,每次每穴1~2min。②穴位按摩:患者仰臥位,雙腿屈曲,放松腹部肌肉。根據中醫經絡腧穴理論,選擇氣海穴、關元穴和中極穴進行按摩,用拇指指腹輕輕按揉,每個穴位3~5min,以局有酸脹感為度;然后一手掌根部置于膀胱底部,另一手疊放其上,緩慢均勻用力向下按壓膀胱底部,直至尿液排盡方可松手,若效果不佳 ,可停10~30min,重復以上操作。
1.2.2 對照組 用單純穴位按摩法治療。
1.3 療效評價指標[1]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評定療效:①治愈:治療后1h內能自行排尿,且能排盡尿液;②顯效:治療后1h內能自行排尿,但膀胱內尿液排不盡,或1~2h自行排尿且能排盡;③無效:治療后2h仍然不能自行排尿。總有效率為治愈率及顯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表(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痔瘡手術后尿潴留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原因主要有:骶神經受到麻醉;手術切口疼痛導致尿道外括約肌和膀胱頸部肌痙攣,引起尿道括約肌收縮;術后肛管內填塞的敷料壓迫和刺激尿道;環境改變抑制副交感神經,導致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約肌張力增加;患者精神緊張,不習慣床上小便等。術后急性尿潴留屬中醫學“癃閉”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因為術后局部氣血運行障礙,膀胱氣化無權,三焦氣化功能失常所致。耳穴壓豆可以通過刺激耳廓上相應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的目的。應用王不留行籽按壓神門、皮質下、膀胱、腎、三焦穴位,可促進患者膀胱括約肌功能恢復,減輕尿道括約肌痙攣。腹部按摩關元穴、中極穴、氣海穴有助于行氣活血,解除疼痛引起的筋脈淤滯,尿道攣縮[2],從而達到促進尿液排出目的。
目前臨床上對術后尿潴留患者常規護理用誘導排尿、聽流水聲、熱敷等方法,效果多不理想。導尿術是解除尿潴留立竿見影的方法,但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和不便,并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且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費用[3]。尿潴留時由于患者用力排尿,易引起肛門疼痛、創面出血,肛緣水腫,影響傷口愈合。尿潴留一旦發生,還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甚至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因此,及時處理尿潴留對減少尿潴留并發癥,減輕患者痛苦,保證手術的質量和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法具有簡便易行,療效可靠,無副作用,患者無痛苦,病人易接受的優勢,是一種無創傷的自然療法。本組臨床資料顯示,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摩對治療痔瘡術后尿潴留的效果明顯,二者有協同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54.
[2]王新明.針灸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92-193.
[3]李艷春.耳穴貼壓預防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455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2012,34(7):1036-1037.
R694+.55
A
1007-8517(2014)23-0104-01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