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我校力求通過研讀和正確把握《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學科德育指導綱要》的文件內涵,綜合多方位的教育資源,豐富主渠道育人的內涵和途經,構建學校的主渠道育人模式。
寓德于實踐活動中,創設教學中的“興奮點”
我們對學科實踐做了系統的規劃,在學科實踐活動中主要體現四大策略:實踐活動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感悟學科理論與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相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活動與時政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活動與主題教育相結合,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上述策略指導下,我們的政治課堂把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與針對性相結合。例如:十八大報告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高度,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結合教材“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的民族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等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精神。我們還在課堂上開展“每課時政熱點”活動,讓學生了解時事,做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講時事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我們的歷史學科教學通過美善意識和責任意識兩條線來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在講宋教仁“為憲政而流血犧牲”時,先是出示宋教仁從參加革命到遇刺身亡這段簡歷,然后播放一段宋教仁慷慨激昂的國會競選的片段,再出示孫中山、于右任等人給宋教仁的挽聯,最后出示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時,記者采訪宋教仁后人宋丕興時老人說過的一句話:“對宋教仁最好的紀念是傳承他的精神。”然后設問:“如果你是記者,你如何報道宋教仁精神?”學生很容易回答出“責任意識”“勇于獻身精神”“為理想而不懈追求的執著精神”等。這樣的教學環節會使學生在潤物無聲當中接受責任意識教育。
延伸課堂,挖掘學生道德發展的“需求點”
在完成學科本身的學習任務的同時,學校要求各個學科通過學生實踐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語文學科利用一切機會和形式,以“道”浸潤學生的心田,豐富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入情入境,接受感染和教育。如在開展魯迅作品專題研讀過程中,教師以核心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細細揣度、品味,領會文字后那深邃的思想和哲理,感受那一顆熾熱的民族魂。隨著授課教師“你會怎么辦”的連續追問,《一件小事》讓學生們學會了反思自省,而且也逐漸被榨出掩藏在所謂的先鋒時尚等外衣下的個體的“小”來;《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讓學生懂得了安于現狀的可憎,“要敢于打破一切束縛人性的鐵籠子,幸福合理地做人”;《拿來主義》讓學生明白了對待外來文化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不是沉溺其中失了自我的道理。
物理課上,曾經一個學生問:“我又不發射衛星,我為什么要學習、記憶那么多的向心力公式?”這個問題引起了物理老師的思考:如何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放飛學生思維?在學習了圓周運動以后,教師讓學生“自制棉花糖機器”。“棉花糖機器”的原理是離心運動,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實驗結束后還可以品嘗到自己親手制作的棉花糖,體驗成功的喜悅,喚起對童年的回憶。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學生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還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科拓展,把握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學科教學不拘泥于課堂45分鐘,學科的拓展延伸仍舊是學生學習的陣地,這里面不僅有學科知識,德育滲透更是無處不在。
體育比賽,在積極的攻守對抗中,讓學生學習文明、理智、遵守規則、互助、彼此尊重,比賽本身也成為學生思想道德的具體實踐。
語文學科,通過“漢字英雄”“書寫精英”活動,在學生讀寫的過程中,進一步傳承民族文化,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
數學學科,在學生導師團的學習活動模式下,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科能力,又強調了學生團隊和責任意識。
英語學科,與國際動物保護組織(IFAW)開展了瀕危動物介紹和制作海報活動。這次活動讓學生不僅了解了世界上的瀕危動物,還意識到了保護瀕危動物的緊迫感和必要性。他們在“保護動物,與動物交友”的宣傳海報上簽名并立下保護動物的誓言。
地理學科,通過區域地理考察讓學生豐富了專業知識,提高了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和科技實踐技能,強化了可持續發展觀,加強了防災減災意識。
生物學科,組織學生每年到醫學院訪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化學學科,每年會舉辦化學周,重點宣揚科學家的品質和成功過程。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將繼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通過課堂主渠道,實現育人道德認知的形成過程、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道德實踐的落實過程和人的社會化過程,從而最大限度豐富德育的有效形式,做到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