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莉娟
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是指教師和學生。能否充分發揮雙主體的溝通作用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我們可以用“頻道”概念隱喻教學中的雙主體溝通,廣播電臺發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時,收音機只有調整到與廣播電臺發射的電磁波相匹配的頻道,才能接聽到節目。如果我們把收音機調到喜歡的節目頻道,就可以開心地欣賞節目;如果我們把收音機調到不喜歡的節目頻道時,就會想快點轉換頻道。
“頻道”的匹配決定雙主體之間溝通的有效性。有技巧的溝通者能迅速準確地鑒別他人的“波長”,并選擇一個與其匹配的“波長”進行溝通;沒有技巧的溝通者不能準確地鑒別他人的“波長”,并選擇了一個不適當的“波長”與其溝通;糟糕的溝通者無視他人的“波長”或是期待他人來適應自己的“波長”。
關于這種人際溝通的“頻道”,人際溝通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伯恩及他的后繼者們將其清楚地定義為人際溝通的五種自我狀態(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順從型兒童自我狀態、照顧型父母自我狀態、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即當我們讓他人知道我們感受是什么時所采取的“波長”。我們會表達內心真實的快樂和友好,不會掩飾對不愉快事件的悲傷。順從型兒童自我狀態,即我們會符合家庭和社會的期待所采取相應的“波長”,因此獲得了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技巧,并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照顧型父母自我狀態,即我們模仿身邊長輩來做事,向周圍人發出照顧他人的“波長”。我們學著父母照顧我們的方式,做著類似的事情。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即我們通過模仿長輩,為他人制定規則和界線。父母為了使我們安全,確保我們學到正確的行為方式,對我們進行一定的控制,我們也進行模仿對他人進行警告和控制。成人自我狀態,即當我們處于邏輯和理性思維狀態時,這種理性思維的能力在多種水平上發展,我們理解了自己內心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從而獲得了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技能。
五種自我狀態的概念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檢查自己行為的方法,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最適合當前目標的行為方法。每一種狀態都有其關鍵的品質:友好和有創造性(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禮貌和謙恭(順從型兒童自我狀態),關懷和照顧(照顧型父母自我狀態),堅定和控制(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邏輯和問題解決(成人自我狀態)。
在教學中應用五種自我狀態時,一方面,需要教師學會識別自己和學生每時每刻的自我狀態。如果教師認真備課、講課、合理組織教學、仔細批改作業和輔導答疑,則其處在放松、理性和平靜的成人自我狀態;如果教師嚴格按照課堂常規和行為守則規范學生,則其處在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如果教師關心學生的成長和困難,積極幫助學生,則其處在照顧型父母自我狀態。如果學生認真聽課和做筆記、主動復習和積極提問,則其處在積極行動的成人自我狀態;如果學生有創意且喜歡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完成作業,則其是天真活潑的自由型兒童;如果學生很聽話并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則其是處在順從型兒童自我狀態的表現。
另一方面,師生雙方的自我狀態諧振,需要師生動態地調整自己的自我狀態以適應彼此。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將任何自我狀態和其他自我狀態進行匹配,但是實際上有四種途徑尤其可能產生好的效果:一是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問題解決式溝通,如學生在課堂上向教師指問,老師耐心地予以解答;二是照顧型父母與自由型兒童間的照顧式溝通,如教師囑咐玩游戲中的學生注意別摔著;三是自由型兒童與自由型兒童間的享受樂趣、富有創造力的溝通,如教師與學生一起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四是控制型父母與順從型兒童間的給予命令式的溝通,如教師要求學生不要遲到早退。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很好地識別自己和學生的自我狀態,同時又要通過教學組織安排很好地協調雙方的自我狀態,以實現有效的雙主體溝通交流。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