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春+江朦朦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3AH005)
摘 要:利用"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實證分析中國30個省級政府2002~2011年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結果表明省際差異顯著。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績效整體逐年上升但總得分偏低,東部綜合績效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占綜合績效得分比重明顯偏小。為此,應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實施差異化區域性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戰略;同時增加對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的投入,提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整體水平。
關鍵詞: 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最大序差;績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4)03-0104-07
一、引 言
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歷程是從九年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醫療保險等領域逐步擴展到住房保障、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到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公眾對公共物品及服務需求發展的層次性規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是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開展省際間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有助于明晰各級政府提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權責,強化政府及財政支出在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責任,加大環保支出,加強規劃、投入和監管,從而提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如何對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內容進行界定,并據此建立合適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分析的重要前提。國內一些學者從不同視角對環境基本服務內涵進行了界定。劉欣葵(2008)認為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包括法律法規制度、管理機構、環境基礎設施和作業體系[1]。其中,環境基礎設施和服務主要包括污水、排水處理設施和管網、燃氣供熱設施和管網、道路橋梁及照明設施、垃圾密閉化收運系統和處理設施、糞便收運和處理設施、道路綠地等公共場所養護保潔服務、城市運行應急服務等。吳舜澤等(2010)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界定為在一定發展階段由政府提供的,保障公眾基本環境權益的最小范圍、最低標準的公共服務,將其細分為環境基礎性服務、基本民生性服務、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服務四個方面,該種內涵界定方式更為系統[2]。一些學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構建了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指標評估體系。王郁等(2011)基于公共服務供應過程中資金投入、資源形成、服務供應、服務結果4個主要環節,建立以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的4個一級指標和13個二級指標進一步細化出18個三級指標[3]。盧洪友等(2012)從投入、產出、收益三個維度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績效指標分為五級,其第三級指標為經費保障程度、人力資源水平、污染治理能力、環境機構密度、生活環境保障能力、生活環境質量保障以及環境治理效益等7個指標,基本涵蓋了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公民受益性指標,但未考慮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兩方面內容[4]。基于各自構建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學者們通過不同的評價方法,得到我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和評估結果。李紅祥等(2011)在界定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概念及范圍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數據對比,分析了中國在提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投入不足,區域、城鄉之間不均衡等問題[5]。王郁等(2011)對2008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環境公共服務指數和變異系數進行了測算,從地區差距角度做了實證評估,得出中西部地區環境公共服務的嚴重滯后是影響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因素的結論。該研究考察的只是全國2008年單年的績效,未能體現各省獨自多年的動態績效特征[3]。盧洪友等(2012)采用類似層次分析法的指標構建方法,對我國2003~2009年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績效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較高的投入不一定能保證合意的產出及受益,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存在明顯的省際差異等[4]。該研究在構建績效評價函數時,各年獨立進行評價計算,因而并未建立時間上的聯系性。本文參考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界定,構建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包含4個二級指標和31個四級指標(包含了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兩個指標),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綜合評價方法(建立了時間上的聯系性),對2002~2011年全國30個省市區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進行連續性評價的實證研究,以期得到全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特征,以及各省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的動態變化,進而得到公共服務均等化歷程中各省的服務績效差異狀況。
二、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差異的實證分析
(一)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提供的,所有地區居民享有基本環境安全、環境生態和環境服務的權益,是不能將拒絕消費的群體排除在外的、能確保某些公眾不影響和排斥其他公眾享有保障安全、宜居、健康等基本需求的生產、生活環境外部條件。國家《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指出: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環境公共服務主要涉及污水、生活垃圾、廢水、廢氣以及飲用水等環境治理服務、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監測與評估服務、環境監管與風險預警及控制、環境事故應急服務、環境信息性服務等。本文據此構建出評估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見表1)。主要由環境基礎性服務、環境基本民生性服務、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4類二級指標組成,其連同對應的三級和四級指標具體由表1給定。(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方法說明。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對中國30個省級政府①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進行評價和分析。"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引入的權重系數不顯含時間,但與時間有著隱含的聯系,因而便于對不同地區在不同時刻的地區綜合發展情況的動態進行對比,可用來解決動態的多指標綜合評價問題,進而使得各地區在各時刻的評價都具有直接的可比性,這是該評價法最大的優勢[6,7]。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4年第3期2014年第3期(總第189期)張啟春,江朦朦:中國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差異分析
表1 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指標體系
一級
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四級指標
環
境
基
本
公
共
服
務
環境基礎
性服務
環境基本
民生性
服務
環境安全
性服務
環境信息
性服務
污水處理
服務
(1)城市污水處理率(%)
(2)城市污水處理廠密度
(3)每平方米污水排放管道長度
垃圾處理
服務
(4)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萬噸)
(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6)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數(個)
工業"三廢"
處理服務
(7)工業廢氣排放達標量(億立方米)
(8)工業廢氣處理設施數(套)
(9)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萬噸)
(1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萬噸)
(11)工業廢水治理設施數(套)
居民生活
環境服務
設施
(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
(13)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數(座)
(14)每公里供水管道供水量
(15)治理噪音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萬元)
(16)農村改水自來水廠站密度
居民生活
環境服務
質量
(1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18)糞便處理率(%)
(19)城市用水普及率(%)
(20)省會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
(21)農村累計改水收益率*(%)
環境監測與
監管服務
(22)國家級環境監管機構(個)
(23)國家級環境監管機構人數(個)
(24)國家級環境監測站(個)
(25)國家級環境監測站人數
(26)環境監測儀器數量
(27)環境行政處罰案件辦結率
環境事故
應急服務
(28)各地區突發事件總數
公眾獲取
環境知情權
(29)召開新聞發布會數量
(30)組織宣傳活動數量
公眾參與環
境決策監督
(31)環境信訪案件辦結率*省會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統計以大氣中SO2、NO2、PM10含量為標準,PM2.5值因各地觀測年限過短、數據不可得而未包含在內。
2.數據來源。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連續性,最終選取了2002~2011年全國30個省市區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數據資料。數據資料源自《中國統計年鑒》(2003~2012)、《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03~2012)、《中國環境年鑒》(2003~2012)以及各省歷年的環境統計公報。特別地,對于個別指標在個別省份以及個別年份的數據缺失,采用線性擬合的方式對其進行補全。
3.指標數據處理。
考慮到各指標數據量綱不同,且部分指標的判斷方向不一致,首先對取得的樣本數據xij進行無量綱正向處理。由于要求處理后的指標值x*ij大于零,故采用線性比例法進行無量綱處理。這里x*ij=xij/x′j,且x′j取為mj=max {xij}>0。由此得到指標數據的標準化矩陣Ak={x*ij(tk)}m×n(式中k=1,2,…,K代表年份;i=1,2,…,m代表樣本序數;j=1,2,…,n代表指標序數;對本研究,K=10,m=30,n=31)。
4.指標權重系數和樣本評價函數。
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值{wj}選用H矩陣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歸一化特征向量(這里H=∑Kk=1Hk,Hk=ATk×Ak,上標T代表矩陣的轉置運算)。在tk時刻的樣本評價函數值定義為yi(tk)=∑nj=1wjx*ij(tk)。為了便于直觀比較,對yi(tk)進行線性平移放大處理,即定義函數Fi(tk)=[yi(tk)+6]×10,然后根據Fi(tk)值的大小進行排序。
特別地,對于多層結構的指標評價系統,可以按比例確定對應于上層結構的指標權重系數w′j的數值。具體計算過程為:先將某上層結構指標對應的所有下層結構的各類指標權重系數累加得到權重和wk,再將所有下層結構指標的權重系數累加得到權重和w=∑nj=1wj,則相應上層結構指標的權重系數為w′j=wk/w,對應評價函數值Fi=w′j∑nj=1wjx*ij。
(三)績效分析與結論
基于構建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指標體系,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對2002~2011年間中國30個省級政府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各省市區在各年度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得分、排名及最大序差,由表2給出。
表2 中國30個省級政府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得分、排名及序差(2002~2011)
省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d
北京
65.72
9
65.66
9
66.12
10
66.24
9
66.21
6
66.14
10
66.31
13
66.45
9
66.35
16
66.33
17
11
天津
65.56
13
65.37
16
66.17
9
66.24
10
66.07
10
66.10
11
66.21
14
65.94
20
66.23
18
66.28
18
11
河北
66.16
6
66.11
7
66.50
5
66.57
4
66.38
5
66.64
6
66.64
5
65.94
20
67.27
4
67.33
1
6
上海
65.63
10
65.55
12
65.99
11
65.96
11
66.10
9
66.19
9
66.55
6
66.62
6
66.53
10
66.48
14
8
江蘇
67.18
1
67.19
1
67.19
1
67.20
2
66.94
2
67.44
1
67.40
1
67.08
3
67.43
1
67.33
2
2
浙江
66.77
2
66.73
2
66.90
2
67.30
1
66.98
1
67.15
2
67.37
2
67.21
2
67.42
2
67.31
3
2
福建
65.98
8
66.07
8
66.27
7
66.43
6
66.20
7
66.68
5
66.48
9
66.59
7
66.55
8
66.87
6
4
山東
66.63
4
66.52
3
66.62
3
66.43
5
66.79
3
67.00
4
67.08
4
67.21
1
67.00
5
67.29
4
4
廣東
66.67
3
66.32
5
66.58
4
66.93
3
66.73
4
67.14
3
67.24
3
66.82
5
67.29
3
67.16
5
2
海南
65.29
19
64.97
24
65.51
20
64.46
30
64.73
30
65.37
24
65.53
24
65.53
26
65.61
28
65.70
27
11
遼寧
66.08
7
66.23
6
66.26
8
66.30
7
66.13
8
66.33
8
66.54
7
66.26
13
66.63
7
66.71
9
7
吉林
65.62
11
65.59
10
65.48
21
65.58
19
65.31
24
65.34
25
65.50
26
65.59
25
65.99
23
65.90
23
16
黑龍江
65.49
15
65.58
11
65.63
16
65.73
15
65.52
18
65.84
18
66.05
18
65.78
22
65.90
24
65.82
26
15
山西
65.52
14
65.45
15
65.16
25
65.29
25
65.66
15
65.95
14
66.11
16
66.12
15
66.41
13
66.71
10
15
安徽
65.13
23
65.18
20
65.56
17
65.29
24
65.46
21
65.77
19
65.94
19
65.93
21
66.12
20
66.10
21
5
江西
65.35
17
65.22
18
65.93
12
65.71
16
65.79
12
65.93
15
66.33
11
66.15
14
66.51
11
66.43
15
6
河南
66.39
5
66.51
4
66.45
6
66.26
8
66.02
11
66.39
7
66.51
8
66.37
11
66.39
15
66.50
13
11
湖北
65.34
18
65.21
19
65.20
24
65.49
21
65.39
22
65.46
22
65.73
21
65.65
24
65.81
25
65.96
22
7
湖南
65.56
12
65.51
13
65.69
15
65.74
14
65.78
13
65.90
17
65.63
23
65.95
19
66.24
17
66.35
16
11
廣西
65.35
16
65.17
21
65.51
19
65.83
13
65.50
20
65.74
21
65.68
22
66.11
17
66.11
22
65.85
25
12
內蒙古
65.16
22
65.11
22
65.56
18
65.64
18
65.61
17
65.93
16
66.14
15
66.49
8
66.41
12
66.73
8
14
重慶
64.27
30
64.67
26
65.16
27
65.36
22
65.65
16
66.06
12
66.32
12
66.33
12
66.64
6
66.80
7
24
四川
65.01
24
65.50
14
65.79
14
65.96
12
65.67
14
65.95
13
66.39
10
66.38
10
66.55
9
66.68
11
15
貴州
64.34
28
64.37
29
65.14
28
65.15
27
65.16
25
65.25
28
65.39
28
65.17
29
65.80
26
65.44
29
4
云南
65.17
21
65.09
23
65.41
22
65.54
20
65.04
27
65.20
29
65.76
20
65.96
18
65.79
27
66.11
20
9
陜西
64.81
25
64.80
25
65.16
26
65.23
26
65.52
19
65.74
20
66.10
17
66.11
16
66.40
14
66.51
12
14
甘肅
64.29
29
64.51
28
64.83
29
64.89
28
64.97
29
65.10
30
65.19
30
65.19
28
65.24
30
65.28
30
2
青海
64.67
26
64.58
27
65.33
23
65.34
23
65.08
26
65.39
23
65.36
29
64.83
30
65.48
29
65.54
28
7
寧夏
64.35
27
64.31
30
64.49
30
64.72
29
65.02
28
65.31
26
65.50
25
65.33
27
66.15
19
65.85
24
11
新疆
65.22
20
65.27
17
65.79
13
65.67
17
65.38
23
65.26
27
65.40
27
65.68
23
66.12
21
66.21
19
14注:d表示最大序差。
1.中國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整體特征。
考察2002~2011年間各省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得分的逐年變化情況,如表2所示。可見除新疆、青海、云南、海南四省的綜合績效得分在2002~2007年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起伏外,各省綜合績效得分基本逐年提高,表明我國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整體上在不斷增強。其中,東部地區(海南除外)、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各省綜合績效得分變化幅度較緩,而西部地區(廣西除外)綜合績效得分則顯著增強,表明我國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發展速度極不均衡。同時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綜合績效得分明顯落后于大部分東部地區。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遼寧、上海等省市區在2002~2011年間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綜合績效得分靠前,除河南、遼寧外,這些省份大多分布在東部地區;甘肅、寧夏、貴州、青海、海南、云南、湖北、吉林、新疆、陜西、安徽、廣西等省區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綜合績效得分較低,除海南、湖北、吉林、安徽外,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表明我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存在顯著的省際差異。
2.中國各省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變化趨勢 。
如前所述,中國30個省級政府在2002~2011年間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存在顯著的省際差異。為進一步區別體現各省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的變化趨勢,采用最大序差r②這一參數進行表征。若r≤2,表明排名變化極小,對應"穩步"變化;若3≤r≤8,屬于中等程度排名變化,對應"亞穩定"變化;若r≥9,則表示排名變化劇烈,對應"跳躍式"變化。另外,對于"跳躍式"變化,若某省2007~2011年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得分排名優于2002~2006年,則定義其為"前跳"型"跳躍式"變化,反之為"后跳"型"跳躍式"變化。
表2最后一列提供了各省2002~2011年間對應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排名最大序差值,據此將各省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的變化狀況進行分類,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見,在2002~2011年間共有16個省區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的變化狀況屬于"跳躍"式變化(r≥9)。其中,北京、天津、海南、吉林、黑龍江、河南和廣西屬于"后跳"型,這些省份主要集中于東部和東北地區;而山西、內蒙古、重慶、四川、云南、陜西和寧夏屬于"前跳"型,這些省份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區。屬于"亞穩定"變化(3≤r≤8)的省區有10個。屬于"穩步"變化(r≤2)的省區則為江蘇、浙江、廣東,都屬于東部地區。由此可見,在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的變化方面,東部大部分地區都處于"亞穩定"和"穩定"的變化狀態。東北地區處于"后跳"型的"跳躍式"和"亞穩步"的變化狀態。西部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前跳"型的"跳躍式"的變化狀態。東部地區大部分省區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水平是在穩定中緩速前進的,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則發展更為迅速,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東北地區為傳統的重工業基地,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鋼鐵、煤炭等生產量增加,對環境污染加大,配套的廢水、氣以及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跟不上污染物排放量,導致加大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帶來的積極影響被一定程度地"綜合"了,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綜合績效排名降低。
表3 不同地區按最大序差變化范圍得到的省份分類
東部地區
東北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r≤2
江蘇、浙江、
廣東
甘肅
3≤r≤8
河北、上海、
福建、山東
遼寧
安徽、江西、
湖北
貴州、青海
r≥9
北京、天津、
海南
吉林、
黑龍江
山西、河南、
湖南
廣西、內蒙古
重慶、四川、
云南、陜西、
寧夏、新疆
3.中國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內部結構績效特征。
為進一步考察中國30個省級政府在2002~2011年間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內部績效特征,圖1給出其在環境基礎性服務、環境類基本民生性服務、環境安全性服務、環境信息性服務四個二級指標 (參見表1)績效得分的10年變化曲線圖及在綜合績效得分中所占的比重(比重值由圖中上方單位長度刻度值量度)。圖1中數據計算結果由前述多層結構評價系統的處理方法確定。
(1) 各省區市環境基礎性服務績效特征。
考察2002~2011年間各省市區環境基礎性服務績效(圖1a),可以發現其在綜合績效得分中所占比重較高(約20%~23%),僅次于環境基本民生性服務績效(約30%~32%),表明各省市區對環境基礎性服務重視程度僅次于環境基本民生性服務。10年間,各省市區環境基礎性服務績效曲線幅度略有增強,但曲線形狀變化較小,表明各省市區在環境基礎性服務方面是共同緩慢穩步前進的。
查看圖1a中每條績效變化曲線,可見東部地區對應幅值整體明顯高于西部。東部地區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河北得分最高,表明這些城市在生活垃圾、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的配套處理設施建設及服務方面相對更為完善;海南得分偏低,可能因為海南是旅游城市,城市人流量較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量較多,但相應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東北三省績效得分相差不大,但整體偏低,可能是因為鋼鐵、煤炭等重污染行業對環境的污染較大,但相應的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的配套處理力度不足。中部地區河南得分最高,各省市得分差異不大,環境基礎性服務績效相當,但整體落后于東部地區,可能是因為中部各省重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財政相當,但由于起步時間相對東部地區較晚,得分比東部大部分省市要低。西部地區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得分最低,其處于偏遠地區,環境基礎公共設施建設及服務相對落后。
圖1 中國30個省級政府2002~2011年績效得分變化曲線圖
注:(a)環境基礎性服務;(b)環境類基本民生性服務;(c)環境安全性服務;(d)環境信息性服務。每張圖上方的單位長度刻度值量度
對應二類指標績效得分在綜合績效總得分中所占的比重值。
(2) 各省市區環境基本民生性服務績效特征。
各省市區2002~2011年間在環境基本民生性服務績效方面(圖1b)得分最高,表明各省市區對基本民生性服務相當地重視,大力投入財政資金在居民生活環境保障能力和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保障方面,政府實施關于保障人民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政策效果明顯。10年間,環境類基本民生性服務績效曲線幅度整體明顯增強,并且形狀趨于平穩,表明我國各省市區政府在環境基本民生性服務績效水平和推動均等化進程方面成績顯著。
東部地區天津得分偏低,可能由于天津人口較多,土地面積不大,環境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數量有限,故而人均綠化面積、每萬人擁有的公共廁所的數量以及糞便處理率都會偏小。山東及中部地區山西、重慶得分顯著提升。西部地區甘肅、貴州二省得分相對東部地區依然偏低。
(3) 各省區市環境安全性服務績效特征。
在2002~2011年間,各省市區環境安全性服務績效(圖1c)在綜合績效得分中所占比重較低(約17%),僅高于環境信息性服務績效(約4%)。10年間,各省市區環境安全性服務績效曲線幅度整體有所增強,但增幅不大,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績效得分同樣存在差異,但東西部整體差異相對要小。意味著我國在環境安全性公共服務方面處于起步階段,各省市區政府需繼續增強在環境安全性服務方面的績效水平。
(4) 各省市區環境信息性服務績效特征。
各省市區在2002~2011年間環境信息性服務績效(見圖1d)在綜合績效得分中所占比重最低,不超過4%。10年間,各省市區環境信息性服務績效曲線幅度增幅不明顯;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績效得分差異顯著。表明我國在環境信息性公共服務方面處于起步階段,各省市區政府要繼續增強在環境安全性服務方面的績效水平,并關注地域差異性的縮小。
江蘇、浙江、廣東及遼寧四省在環境信息性服務績效方面得分領先,表明東部大部分省市和東北地區在環境安全性服務方面相比于中西部地區要好。各省市區得分極低,意味我國在環境信息性方面處于起步階段,各省市要繼續加強重視,加大財政投入。
三、政策建議
(一) 中央政府應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縮小區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保障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
鑒于現階段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差異明顯、內部結構不平衡的現實,為確保2020年前實現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總體均等化戰略目標,必須加快推進區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大力支持省際、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各類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中,根據各省市區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需求及財政缺口,確定各地區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支出,均衡各地財力,保障對各地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同時,短期內還應輔以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對特定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財政支持力度。在一般性轉移支付基礎上再進行重點服務的專項轉移支付,以求盡快縮小省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內部結構差距狀況。另外,鑒于農村地區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長期受到忽視,為了快速推進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央還須考慮通過專項轉移支付予以保障。通過專項轉移支付解決區域性、流域性以及省際間交叉地帶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問題。對東部地區,應鞏固其現有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成果,擴大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促進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對中、西部地區,則應加大對其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加快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速度,提高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
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通過政府預算支出對各類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予以保障。根據2011年修訂的政府收支分類,在2011年政府財政支出中,關于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政支出科目主要涉及污染防治、污染減排、環境監測與監察、城鄉社區公共設施以及城鄉環境衛生等,其財政支出在全國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大約為4.66%;另外,環境信息性服務財政支出未被包含在內。各級政府應適當提高已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比重,并增補對環境信息性服務的財政支出,通過經常性預算支出保障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二)加強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高度重視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
政府在保障對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加強對環境安全性服務和環境信息性服務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健全環境監測與監管體系和環境信息公開機制。構建環境監測與監管體系,加強污染源自動檢測控制系統建設、監督管理和運行維護,全面推進監測、監察、宣教、信息等環境保護能力標準化建設,大幅度提升各省市區的環境基礎監管能力。在重點地區加建環境監測國家站點,提升國家監測網自動監測水平,加強流動監測能力建設。建設環境信息資源中心,對危險物品的儲存、運輸等環節實施監控。建立經費保障渠道和機制,按照運行經費定額標準,保障各省市區環境監管網絡運行、設備更新以及業務用房維修改造,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采取激勵措施引進高端人才,完善培訓機制,定期開展環境專業技能比賽。建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主動向廣大群眾公開環境質量狀況、環境統計、環境調查信息以及突發性環境事件,積極召開新聞發布會和宣講會,讓公眾監督和參與到重大的環境決策中。
(三)實施差異化區域性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戰略
由于各地區的環境資源稟賦差別較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政府應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性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戰略。例如,西部地區要重點加強水能、礦產等的資源能源開發的環境監管,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東北地區要加強對重工業基地的環境監管,加強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中部地區要有效地維護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高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維持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嚴格推行資源節約,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東部地區要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化解資源瓶頸制約。總之,應根據各地不同地域特征區別應對,因地制宜,以獲取最優環境公共服務發展策略。
注釋:
①本文的分析以大陸省級政府為主,不含港澳臺地區,西藏由于大部分數據不可得,也不包含其中。
②最大序差rmax=maxk{rik}-mink{rik},k=2002,…,2011;i=1,…,30。
參考文獻:
[1]劉欣葵.首都城鄉環境建設戰略舉措研究[J].城市管理前沿,2008,(5):37-40.
[2]吳舜澤,李紅祥,朱建華等.關于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初步研究[A].中國環境政策(第七卷)[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175-205.
[3]王郁,范莉莉.環保公共服務均等化評估與地區差距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3):41-49.
[4]盧洪友,袁光平,陳思霞等.中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績效的數量測度[J].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12,(10):48-54.
[5]李紅祥,吳舜澤,葛察忠等.構建中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思考[A].201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1900-1908.
[6]明燕飛,盛瓊瑤.公共服務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控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6):93-97.
[7]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漆玲瓊)
Difference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 Performance in China
ZHANG Qichun, JIANG Meng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imed to make an analysis of 30 provincial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EBPS)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11 based on the method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their performances varied greatlyfirstly, compared with the high level performance of EBPS in eastern China, those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China were generally lower despite its increasing improvement year by year; secondl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ccounted for a relatively smaller proportion in the final scores of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Therefore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the financial inpu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China in EBPS be increased, and differential regional strategies be implemented. Besides an input boom in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 general enhancement in EBPS are equally needed.
Key words: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 (EBP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analysis; Maximum order differe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5]李紅祥,吳舜澤,葛察忠等.構建中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思考[A].201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1900-1908.
[6]明燕飛,盛瓊瑤.公共服務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控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6):93-97.
[7]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漆玲瓊)
Difference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 Performance in China
ZHANG Qichun, JIANG Meng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imed to make an analysis of 30 provincial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EBPS)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11 based on the method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their performances varied greatlyfirstly, compared with the high level performance of EBPS in eastern China, those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China were generally lower despite its increasing improvement year by year; secondl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ccounted for a relatively smaller proportion in the final scores of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Therefore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the financial inpu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China in EBPS be increased, and differential regional strategies be implemented. Besides an input boom in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 general enhancement in EBPS are equally needed.
Key words: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 (EBP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analysis; Maximum order differe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5]李紅祥,吳舜澤,葛察忠等.構建中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思考[A].201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1900-1908.
[6]明燕飛,盛瓊瑤.公共服務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控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6):93-97.
[7]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漆玲瓊)
Difference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 Performance in China
ZHANG Qichun, JIANG Meng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imed to make an analysis of 30 provincial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EBPS)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11 based on the method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their performances varied greatlyfirstly, compared with the high level performance of EBPS in eastern China, those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China were generally lower despite its increasing improvement year by year; secondl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ccounted for a relatively smaller proportion in the final scores of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Therefore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the financial inpu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China in EBPS be increased, and differential regional strategies be implemented. Besides an input boom in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 general enhancement in EBPS are equally needed.
Key words:Environmental Basic Public Service (EBP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analysis; Maximum order difference; Performanc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