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容+潘明清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2XZJC630001)
摘 要:使用1992~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線性幾乎理想需求系統模型(LAIDS),重點檢驗了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勞動力流動會使衣著、文教娛樂及服務、醫療消費有所增加,會減少食品、居住消費,對家用幾乎沒有影響。為此,應增加工資性收入,完善勞動力流動政策和供給結構。
關鍵詞: 勞動力流動;農村居民;消費結構;LAIDS模型;彈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4)03-0116-05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其增長模式已從供給約束型過度為需求約束型,在投資乏力、外需疲軟的背景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重要。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現象,要保持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必須始終保持消費需求對國民經濟的有效拉動,尤其是農村消費需求。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其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注重溫飽轉向追求生活質量。但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仍然偏低,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農村居民的食品、醫療、居住的構成比例大于城鎮居民,其余均小于城鎮居民。
怎樣改善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流動到城市,由于戶籍制度等原因,我國勞動力流動表現出與國際上勞動力遷移不同的特征,他們遷而不移,常年游走于城鄉之間,其消費表現出分割效應,一部分在城市消費,另一部分在農村消費,勞動力流動這一現象必然會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影響。本文試圖分析勞動力流動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理論機制,并利用宏觀數據實證檢驗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以初步探索當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不振的原因和提出優化消費結構的對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外文獻中研究勞動力流動與消費結構之間關系的喬根森模型是奠基之作。在此模型中,喬根森(1967)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勞動力之所以持續地轉移到工業部門,是消費需求拉動的結果[1]。人們對于滿足自身生存的糧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對工業品的需求是無限的。當人均糧食產出超過最大人口增長所需的臨界水平時,第一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農業的發展就失去了需求拉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必然轉移到需求旺盛的工業部門,以滿足對工業品的擴大需求。繼喬根森之后,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勞動力流動與消費結構的關系,Weil (1994)認為,勞動力流動必然會引起農村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2],如果保持人均資本存量不變,節約的資本便可以轉化為農村居民消費,從而使農村人均消費水平上升。同時,勞動年齡人口的轉移也意味著農村少兒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這一部分人口對教育和醫療保健等需求較高,有利于提升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凱恩斯雖然沒有將勞動力流動與消費結構直接聯系起來,但他明確指出勞動力在非農產業就業的工資高于農業工資,收入增長會增加居民消費,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3](1999)。Wilson(2000)指出,勞動力的非農就業有助于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降低農村家庭非生產性的預防儲蓄,對于增加農村地區的自我投資、消費水平具有積極意義[4]。Jackson和Hewings(1984)考察了不同家庭的遷移活動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消費效應,認為勞動力流動對提高遷入地和遷出地居民消費均有積極作用[5]。
國內學者直接分析勞動力流動與居民消費關系的文獻并不多見,僅有較少文獻對此進行了相關探討。曾湘泉(1989)認為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對農產品的相對需求在下降,而對工業品的相對需求開始上升然后下降,而讓位于服務業,這種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流動[6]。胡蘇云等(2004)認為在相對落后地區,農民外出務工對提高農戶低層次水平內的人均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影響顯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的多少對提高農村家庭消費層次有很大的影響,流動人口外出就業促進農村消費水平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7]。潘明清(2012)認為勞動力流動帶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個體的消費者結構變遷可能是引起另一個個體消費者結構變遷的重要因素,從而引發整個國民消費結構變遷[8]。周偉文認為根據適應模式理論,當農民工進入城市一段時間后會在消費觀念、行為等方面逐漸與城市趨同,農民會模仿城市消費模式,從而對放松農村居民消費約束、刺激農村居民消費產生明顯的正向效應[9]。趙夢遠等認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流動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子,收入效應和減貧效應明顯,農村居民總體消費得以提高,等等[10,11]。
綜上,國外文獻研究的勞動力流動主要是指產業間的勞動力流動,本文主要研究在特有制度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到城市的情況,國外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適用于我國;國內關于勞動力流動與居民消費的文獻主要以定性研究為主,僅有的定量研究也只是采用微觀數據進行局部研究,并不能適用全國;利用線性幾乎理想需求系統模型(LAIDS)研究勞動力流動與居民消費結構的關系的文獻目前還很少見。本文利用1992~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勞動力流動數據和衡量消費結構的數據,采用LAIDS模型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實證檢驗,以提出優化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切實可行的建議。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4年第3期2014年第3期(總第189期)黃 容,潘明清:勞動力流動與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
三、理論機制
我國勞動力主要表現為城鄉游走式流動,這必然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影響,本文從收入增加、"示范效應"以及人口年齡結構三方面具體分析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內在影響機制。
1.增加收入。勞動力流動通常情況下會增加居民收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勞動力流動通常是向收入更高的地區或產業部門轉移,其收入增加的效果已經得到非常明顯的顯現;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減少所導致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升,使得農業部門的勞動收入提高,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農業人口進城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后的"新市民"的經濟來源渠道更多,可以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一般來說,第二、第三產業領域的收入相對于第一產業要高些,因此,居民收入將有所增加;其次,對于農村留守居民來說,因過剩部門勞動力的轉移和釋放使得未轉移的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也相應提高, 所以務農收入相應增加。總之,已經轉移的勞動力和未轉移的勞動力的收入均得到較大程度地提高,從而為拉動居民消費、優化消費結構創造條件。
2.示范效應。外出農村勞動力常年游走于城鄉之間,在把資金帶回農村的同時,也進行著無形的信息傳遞,而這種信息流動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把城市居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傳播到農村。外出勞動力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生活,城市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等都會潛移默化的對他們產生影響。當他們回到農村后,一方面,他們在城市養成的消費習慣會延續,另一方面,也會對留守農村居民產生"示范效應"。農村留守居民通過模仿流動勞動力在城市養成的消費習慣,有利于提升消費總量和優化消費結構。
3.改變人口年齡結構。據數據顯示,流動出去的勞動力大部分都是16~45歲學歷高、消費能力強的群體,滯留在農村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通常處于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少年人口、勞動適齡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都是不同的,少兒人口用于醫療保健、教育投資等方面的消費支出較多,老年人口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除了一般的消費需求外.還有其特殊的消費需求,如老年護理、老年服裝、老年日常用品、老年教育等,少兒人口與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必然增加醫療、文教娛樂及服務等消費支出,因此,勞動力流動通過改變人口年齡結構從而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影響。
四、實證分析
(一)線性幾乎理想需求系統(LAIDS)模型簡介
線性幾乎理想需求系統模型是由幾乎理想需求系統模型演變而來,AIDS模型是著名經濟學家迪頓和繆爾鮑爾(Deaton 、Muellbauer[11],1980)提出的,是在恩格爾曲線的理論基礎上引入價格變量的一個擴展,其核心思想是在給定價格體系和一定的效用水平下,消費者如何以最小的支出來達到已定的效用水平。
AIDS模型的一般函數形式為:
wi=Ai+∑jγijlog pj+Bilog XP+εi
I,j=1,2,…,n (1)
其中:
log P=A0+∑jjlog pj+
12∑j∑iγijlog pilog pj
wi表示第i種商品的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X為消費總支出,pj是第j種商品的價格,P為價格指數。Ao,Ai,Bi,γij為待估參數,εi為隨機擾動項。
在多數情況下,價格指數P與Stone價格指數非常接近,為估計方便,本文將用Stone價格指數(P*)代替模型中的價格指數P,這被稱為線性幾乎理想模型(LAIDS)。其形式為:
wi=Ai+∑jγijlog pj+Bilog XP*+εi
i=1,2,…,n (2)
其中,p*為Stone價格指數,即:log p*=∑ni=1wilog pi,本文采用迭代近似不相關SUR方法估計LAIDS模型。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根據理論部分的分析,居民的消費結構還要受到一些非收入、非價格因素的影響,本文把勞動力流動、人口年齡結構以及衡量"示范效應"的變量納入模型中,其中勞動力流動(用z1)的數據我們將《中國統計年鑒》中公布的"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中的二、三產業就業人數減掉"按城鄉分就業人員數"中的城鎮就業人數得出農村流動勞動力數量。為了消除自相關,本文采用工具變量代替原變量,即用農村每一勞動力平均負擔人口數(z2)代替人口年齡變量,根據理論部分的分析,滯留在農村的大部分都是小孩和老人,而且人均負擔人數不隨勞動力流動而變動,因此農村每一勞動力平均負擔人數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變量;本文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主要是指農村居民通過模仿城市居民的消費行為從而改變消費習慣,提高消費水平,但是又不可能達到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因此,本文用整個社會平均消費水平(z3)作為"示范效應"的替代變量。把結構變量Z(z1、z2、z3)納入模型,并取其對數形式(LZ),假設Ai,Bi與Z是線性相關,則相應的模型形式為:
wit=Ai+AisLZt+∑nj=1γijlogpit+
(Bi+BisLZt)(logXt-
∑nk=1wk,t-1logpkt)+εi ,
i=1,2,…,6 s=1,2,3 (3)
wit表示i類消費品t年的消費支出占t年總消費支出的比重;pit表示i類消費品t年的價格;Xt表示這六類消費品t年的總消費支出;LZt是一組向量結構變量的自然對數,分別表示t年取自然對數的勞動力流動人數,t年農村勞動力人均負擔人口數的自然對數,t年整個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的自然對數;εt表示隨機擾動項。
本文選用1992~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文教娛樂及服務共六類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數據,這些消費支出的消費價格,用相應年份的消費價格指數代替,并以1992年為100,全部進行指數化處理。數據全部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模型估計
模型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四)實證結果分析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1)從勞動力流動(z1)對各類消費支出的影響看。勞動力流動對衣著、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支出方程的截距有顯著影響;對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支出方程的斜率有顯著影響;對食品、居住、家庭設備用品無論從截距還是斜率影響都不顯著。
(2)從勞動力人均負擔人數(z2)對各類消費支出的影響看。勞動力人均負擔人數對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方程的截距有顯著影響;對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支出方程的斜率有顯著影響;對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無論從截距還是斜率影響都不顯著。(3)從整個社會平均消費水平(z3)對各類消費支出的影響看。整個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無論從截距還是斜率方程看,對食品、衣著、居住、家用、文教、醫療的影響都不顯著。(4)從農村居民各類消費支出方程中價格項對各類消費支出的影響看。食品價格對自身、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預算份額有顯著影響,對居住和醫療影響不顯著;衣著價格對食品、自身、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有顯著影響;但對居住、文教、醫療影響不顯著;居住價格對衣著、自身、家用有顯著影響,但對食品、文教、醫療無顯著影響;家用價格對食品、衣著、自身有顯著影響;但對居住、文教、醫療無顯著影響;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價格對衣著、居住、自身有顯著影響,但對食品、家用、醫療無顯著影響;醫療價格對食品、居住、文教娛樂與服務有顯著影響,但對衣著、家用、自身無顯著影響。
表1 農村居民需求系統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類別
食品
衣著
居住
家用
文教
醫療
Ais(截距)
1.536(1.7274)*
0.3167(0.7842)
0.9867(1.0953)
0.8635
(1.1267)
-1.7280(-1.9856)*
1.5267
(2.0675)*
z1
-0.19872
(-0.7835)
-0.4216
(-1.9870) *
-0.3613
(-1.4721)
-0.3298
(-1.1648)
0.8751
(2.1583) *
-0.8724
(-1.9831) *
z2
-0.2821
(-0.2178)
-0.3672
(-1.2421)
-0.3727
(-0.9067)
-0.9834
(-0.8932)
0.8942
(2.1573) *
0.4561
(1.0824)
z3
0.0893
(0.7831)
-0.7532
(-0.7890)
0.9216
(0.3217)
-0.8935
(-0.8954)
-0.4367
(-1.3689)
0.9842
(0.4571)
Bislnx/p(斜率)
-0.2367
(-0.9745)
-0.472
(-1.8962)*
-0.3762
(-1.5287)
-0.4176
(-1.2541)
0.6418
(2.9856)*
-0.6428
(-2.1897)*
z1
-0.4517
(-1.1785)
0.2784
(0.8963)
-0.4021
(-1.2179)
-0.4217
(-1.4265)
0.6743
(2.2679)*
-0.5632
(-1.8328)*
z2
0.0632
(0.6319)
-0.0967
(-0.6427)
0.1743
(1.4527)
0.3271
(1.5328)
-0.2146
(-2.2657)*
0.2179
(1.7952)*
z3
0.0972
(0.3215)
-0.0671
(-0.3157)
0.1583
(0.4627)
0.7832
(1.1368)
-0.0467
(-0.8932)
0.2743
(0.8934)
食品
0.17843
(2.8752)*
-0.0718
(-2.6521)*
-0.6721
(-0.9783)
-0.0863
(-2.1078)*
-0.0628
(-1.6832)
-0.4821
(-1.4329)
衣著
-0.0863
(-2.4682) *
-0.0964
(-2.1769)*
0.0643
(1.2842)
-0.0632
(-2.1265)*
0.0853
(1.2732)
0.0431
(0.6793)
居住
-0.0842
(-1.6528)
0.0521
(1.7952)*
0.1763
(2.2175)*
-0.0864
(-1.9853)*
-0.1752
(-1.3569)
0.0842
(1.5321)
家用
-0.0753
(-2.6318)*
-0.0742
(-1.9657)*
-0.6429
(-0.9865)
0.1876
(2.6895)*
0.0741
(0.6751)
0.0743
(0.6182)
文教
-0.8643
(-1.2513)
0.0753
(1.8975)*
-0.0975
(-3.8976)*
0.0765
(0.9806)
0.0842
(2.4574)*
0.0675
(1.2657)
醫療
-0.0742
(-3.1753)*
0.0542
(0.8790)
0.0542
(2.9064)*
0.0231
(0.3216)
0.0653
(3.0956)*
-0.0784
(-0.8976)
R2-
0.9875
0.8965
0.7631
0.9674
0.9715
0.9967注:括號中為T值,*表示在5%水平下顯著。
五、結論與建議
1.勞動力流動的確會對消費結構產生顯著影響。勞動力流動會使衣著、文教娛樂及服務、醫療消費有所增加,會減少食品、居住消費,對家用幾乎沒有影響。勞動力流動每增加1個百分點,衣著、文教娛樂及服務、醫療消費分別增加0.0362、0.2953、0.0327個百分點;勞動力流動每減少1個百分點,食品和居住消費相應減少0.0562、0.0850個百分點。
2.收入對農村居民的消費起著決定性作用。收入始終對農村居民消費起決定性作用。運用線性幾乎理想需求系統(LAIDS)模型發現,農村居民在收入增加后,對食品、居住的消費傾向呈下降趨勢,但同時食品、居住的邊際消費傾向依然位居第一、第二。我國農村居民將新增收入用作交通通訊支出的比例呈增長態勢。
3.勞動力流動改變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當勞動力流動時,勞動力從外面的世界了解到非同類人的消費信息,增加了消費知識,其消費行為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消費行為,當流動勞動力返回家鄉時,他會主動傳遞這種新的消費方式或消費觀念,或者農村居民通過模仿其消費行為、消費方式等,提升了自己的消費水平。
4.人口年齡結構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影響。一個社會的人口構成發生變化,則邊際消費傾向也會變化:如果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大,則消費傾向會提高,如果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增大,則消費傾向會降低。本文衡量人口年齡結構用的勞動力負擔人數,根據實證結果,勞動力人均負擔人數對衣著、居住、家用、文教娛樂及服務、醫療均有增加,增加最多的是文教;勞動力人均負擔人數對食品消費有所減少。這說明隨著青壯年勞動力流動出去之后,家庭中老人、小孩的增加,文教、醫療等消費支出會相應增加,而食品會相應減少,優化了消費結構。
針對以上結論,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完善勞動力流動政策。勞動力流動會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引導勞動力向生產效率更高的產業流動,從而改善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這無疑會從整體上提高居民收入,從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政府應當鼓勵勞動力流動,放寬和局部取消戶籍制度,以及對職業、勞動力流動的限制,使勞動力的資源配置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提供農村勞動力消費結構升級的持續動力。
2.增加外出勞動力的工資性收入。收入增加,消費必然會增加。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工資性收入是實現消費增加的有效途徑,政府有關各部門應該致力于創造增加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工資性收入。例如,政府可以鼓勵農民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第三產業可以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其工資性收入。
3.改變消費觀念。一般來說,人們持有什么樣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知識與技能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相適應的。在經濟發達且和諧的社會里,居民會形成積極樂觀的消費觀念,家庭或個人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能得到合理科學的分配,消費需求能較大程度的滿足。在經濟欠發達的社會里,居民的消費僅限于滿足基本的吃穿等生存需要,形成保守和過分謹慎的消費觀念。消費觀念對消費行為有指引作用。農村留守居民中年紀偏大的人口較多要轉變農村留守居民某些保守消費觀念,培育適當消費和理想消費觀念,降低農村留守居民對于改善住房的強烈欲望,合理分配資源,改變婚喪嫁娶大肆操辦的陳舊觀念和請客送禮的攀比之風,提高農村留守居民對于品質、品牌、售后服務以及維權意識,形成科學、文明、現代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
4.針對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特征,完善消費需求供給結構。留守在農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首先,農村消費市場對老年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必將會不斷增長,從而形成龐大的老年消費市場,政府應考慮在老年市場開發和老年產業的發展方面施以政策傾斜,吸引各方的力量來推動老年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其次,市場要多開發適合農村少兒需求的消費品,由于農村人口觀念的轉變,越來越重視小孩的教育問題,因此文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必然增加。
注釋:
①六類消費品指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文教娛樂及服務,不包括通訊支出。
參考文獻:
[1]戴爾·喬根森. 剩余農業勞動與二元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67.
[2]Weil, D. N. The Saving of The Elderly in Micro and Macro Dat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1): 55-81.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M].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4]Wilson, S. J.The Savings Rate Debate Does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Hold for Australia and Canada [J].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00,40(2): 199-218.
[5]Jackson, R. W. and G. J. D. Hewings. Structural change in a regional economy: an entropy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Modeling and Simulatuon, 1984,(15):37-39.
[6]曾湘泉.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工資機制對中國工資問題的宏觀動態考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7]胡蘇云,王振. 農村勞動力的外出就業及其對農戶的影響安徽省霍山縣與山東省牟平縣的比較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04,(1):34-40.
[8]潘明清,楊斌.我國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關系的協整分析[J].消費經濟. 2012,(4):7-12.
[9]周偉文.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城市化與婚姻的雙重困境S市新生代農民工婚姻狀況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0,(18):22-27.
[10]崔傳義.國際金融背景下農民工就業問題演進過程的反思[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4.
[11]趙夢遠,賈立平.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對策性思考[J].特區經濟, 2011, (2):178-180.
[12]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12-326.
(責任編輯:王鐵軍)
Labor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AIDS Model
HUANG Rong1,PAN Mingqing2
(1.Consume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2. Business School,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how labor mobility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n main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t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inear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LAIDS) with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2~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labor mobilit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of clothing,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medical treatment and services, reduces the food and living consumption, and almost has no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expenses. This paper proposes increasing the wage income, and improving labor mobility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 among other policies.
Key words:Labor mobility; Rural resident;Consumption structure; LAIDS model; Elastic analysis
[8]潘明清,楊斌.我國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關系的協整分析[J].消費經濟. 2012,(4):7-12.
[9]周偉文.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城市化與婚姻的雙重困境S市新生代農民工婚姻狀況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0,(18):22-27.
[10]崔傳義.國際金融背景下農民工就業問題演進過程的反思[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4.
[11]趙夢遠,賈立平.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對策性思考[J].特區經濟, 2011, (2):178-180.
[12]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12-326.
(責任編輯:王鐵軍)
Labor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AIDS Model
HUANG Rong1,PAN Mingqing2
(1.Consume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2. Business School,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how labor mobility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n main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t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inear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LAIDS) with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2~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labor mobilit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of clothing,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medical treatment and services, reduces the food and living consumption, and almost has no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expenses. This paper proposes increasing the wage income, and improving labor mobility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 among other policies.
Key words:Labor mobility; Rural resident;Consumption structure; LAIDS model; Elastic analysis
[8]潘明清,楊斌.我國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關系的協整分析[J].消費經濟. 2012,(4):7-12.
[9]周偉文.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城市化與婚姻的雙重困境S市新生代農民工婚姻狀況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0,(18):22-27.
[10]崔傳義.國際金融背景下農民工就業問題演進過程的反思[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4.
[11]趙夢遠,賈立平.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對策性思考[J].特區經濟, 2011, (2):178-180.
[12]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12-326.
(責任編輯:王鐵軍)
Labor Mobilit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LAIDS Model
HUANG Rong1,PAN Mingqing2
(1.Consume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2. Business School,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how labor mobility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then mainly tests the impact of labor mobility 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inear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 (LAIDS) with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2~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labor mobilit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of clothing,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medical treatment and services, reduces the food and living consumption, and almost has no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expenses. This paper proposes increasing the wage income, and improving labor mobility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 among other policies.
Key words:Labor mobility; Rural resident;Consumption structure; LAIDS model; Elast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