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BJL058)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大量環境問題,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品和外部性特征,使得環境污染無法依靠企業及個人自主解決,因此,需要由政府作為約束和激勵主體制定有效的環境規制政策。環境規制工具將產生環境的服從成本和違規成本,導致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面臨環境保護提升與企業績效下降的矛盾性困境。在環境成本提高的拉動與推動效應下,企業必將選擇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行為,降低環境治理成本和污染排放,提高生產效率,最終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 環境規制;環境技術創新; 服從成本; 違規成本; 影響機制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4)03-0125-05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這樣的增長方式與環境資源的可承載性無法協調。隨著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世界各國的環保制度也日趨苛刻,如果我國仍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而忽視環境保護,將會嚴重影響發展質量以及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因此,我國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的道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完善環境規制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健康、快速的發展。對環境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兼顧環境規制和經濟增長成為了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二、相關理論綜述
部分經濟學家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導致企業生產效率下降,進而阻礙經濟增長速度。Gollop和Robert(1983)研究了環境規制政策實施后對56家電力公司生產率的影響,結果顯示1973~1979年環境規制實施的五年間電力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每年下降0.59%[1];Dean T.D and R.L.Brown(1995)認為,環境管制政策下企業被迫增加減排等相關設備投資及控制污染的人工費用,這些均增加企業運行的生產成本,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產出的降低[2] 。但是Michael E. Porter(1991,1995)則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從動態角度看,嚴格的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企業采取以降低污染為目的的技術創新,并通過技術創新補償企業由于環境規制而形成的生產成本的增加[3],如果創新的力度足夠大,會使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正如熊彼特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所述,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4]。可見技術創新以及環境技術創新不僅是簡單的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范疇。關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Lanjouw and Mody (1996)分析了污染治理費用與環境專利數量之間的關系,發現環境規制的治理成本與環境專利數量成正相關關系,即治理成本越高,環境專利數量則越多;Vries(2005)通過對14個國家1970~2000年環境規制政策與治理SO2相關專利數量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有較大的激勵作用。
由此可見,環境規制是政府規制中側重于環境保護的一種方式,政府通過經濟性或社會性的手段,對廠商或公民造成環境污染的經濟活動進行直接或間接干預和調節,把環境污染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降至最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以達到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當社會和企業在追求快速的經濟增長時,在主觀上(環保理念教育)或客觀上(環境規制工具)應充分考慮對環境的保護,可以選擇通過技術創新的推廣使用使污染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從而減輕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經濟增長對環境的脅迫機制和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機制的矛盾才能得以緩解。
三、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是解決我國"環境-增長"矛盾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導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費國家平均水平,中國的能源利用率長期偏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4倍,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5,6]
表1 我國單位GDP能耗與其他國家
與地區GDP相同階段比較
中國(2003)
日本(1953)
臺灣(1967)
韓國(1970)
人均GDP
(美元)
1000
1000
1080
985
單位GDP能
耗(美元)
1680
60
10
25資料來源:世界銀行,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依據《2011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所提供的統計數據,以"十一五"期間為例,如表2所示。
表2 "十一五"期間我國環境污染及治理投資
年度
廢水排放
量(億噸)
二氧化硫
排放量(萬噸)
全國工業固體
廢棄物(萬噸)
環境污染治理
投資總額(億元)
2006
536.8
2588.8
151541
2566.0
2007
556.8
2468.1
175632
3387.6
2008
571.7
2321.2
190127
4490.3
2009
589.7
2214.4
203943
4525.2
2010
617.3
2185.1
240944
6654.2數據來源:根據《2011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4年第3期2014年第3期(總第189期)周 靈: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經濟增長視角
從表中可見,2006~2010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和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總量仍不斷增加,只有廢氣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環境污染治理成本也相應不斷提高。
理論和實踐表明,由于環境本身的公共品特征,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問題一直被忽略,排污者和環境資源消耗者很少甚至沒有支付環境費用,這些成本由社會、其他企業和個人承擔,導致環境資源破壞嚴重。為了使環境資源能夠有效配置,政府采取了相應的環境規制政策,目的是使環境外部性成本內部化,使企業在使用環境資源和排放污染物時需根據相應標準支付費用,使環境資源具有商品特征,企業則從原來無需支付費用的任意浪費和破壞行為轉變為根據價格機制決定生產方式。企業將抑制或終止某些污染嚴重或破壞資源嚴重的產品生產及某些資源的使用,在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嚴重阻礙了經濟增長速度。同時,環境治理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企業或社會用于經濟發展的有限資金,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下降。
因此,面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性問題,如何既能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又能使環境得以保護的路徑選擇一直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對環境壓力進行緩解,在處理生產、環境和產出增長等基本經濟問題的時候,不能把環境問題作為事后的結果來看待,而必須把環境看作生產函數中的基礎要素。當生產函數中環境要素的成本提高時,想使產出、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不變,那么生產函數中唯一能夠調整的就是技術創新水平。通過技術創新的改變來調整函數關系,才能夠保證在投入要素成本發生變化時,產出保持不變甚至出現增長的可能性。因此,技術創新則成為了解決環境和增長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環境技術創新活動與一般技術創新相比,相同之處在于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使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較大市場份額,但這種技術創新帶有自身的獨特性,它們在考慮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還要以研發出能夠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為根本目標,這些技術包括了從末端污染控制技術到能源替代技術,這些技術均有利于維持清潔環境。通過這些技術創新活動,最終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使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改善,這種特殊的技術創新活動我們稱之為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
四、環境規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影響
政府需要積極的制定環境規制政策,根本目的是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最終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和公共品問題。環境規制政策必然使企業成本增加,在技術水平、市場價格和供需條件等因素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必然使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下降,最終利潤降低,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環境規制引起企業成本變動類型
本文把受環境規制政策影響的企業成本分為兩類:一是企業根據環境規制要求進行了內部治理,形成了環境服從成本;二是企業違反環境規制政策受到處罰,形成環境違規成本。對于投入較大的環境治理成本取得較好效果,得到政府相應補貼的情況,我們計算二者的差額計入環境服從成本;對于企業雖然進行了環境治理活動,但是排污效果沒有達到規制要求,則企業的環境成本中既包含了環境服從成本,也包含環境違規成本。
1.環境規制下的企業服從成本。
在政府的環境規制政策實施下,企業因需履行環境保護責任,降低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的負荷,減少污染排放,企業所采取一系列保護環境措施旨在提高環保效果、避免懲罰的各種耗費。在各種環境規制的標準約束下,企業從資源開采、原材料的選擇、具體生產流程、產品運輸方式選擇、產品使用和回收等各個方面都需按照環境規制的政策要求解決環境污染破壞問題,這些費用共同構成了環境規制下的企業服從成本。
2.環境規制下的企業違規成本。
企業在面對政府的環境規制政策時,可能存在自身暫時沒有能力進行環境技術創新來降低環境污染,只能非自愿的選擇接受罰款等支出,或者由于政策設計不合理,導致產品生產和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企業環境治理成本高于違規接受的罰款成本,因此自愿選擇接受排污費、罰款、賠償金等被動性支出,我們稱之為環境規制下的企業違規成本。違規成本的高低跟政府的環境規制工具選擇有密切關系,在設計完善的政府環境規制工具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標的企業只會選擇產生服從成本而不會出現違規成本。因此,完善的環境規制政策必將促進企業的環境技術創新行為選擇,不同的環境規制工具導致的成本差異將對企業環境技術創新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不同成本類型與企業技術創新
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生產要素一般被劃分為資本(K)、勞動力(L)、土地(N)和企業家才能(E)這四種類型,在不考慮環境因素作為投入要素時,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Q=f(L,K,N,E)。在生產效率、供需狀況不變的情況下,函數關系不發生變化,始終由f(x)表示,變化的只是投入要素量,從而帶來產出量Q的變化。當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社會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之后,政府制定了相應的環境規制政策,要求企業減少環境污染,進行污染治理,必然促使企業將環境要素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函數之中,從而引起企業的生產函數發生改變。由于環境成本包括服從成本和違規成本兩種情況,因此,對生產函數的影響也將出現兩種表現:
1.環境規制服從成本下的生產函數及對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激勵。
在政府的環境規制政策下,企業為了符合政府要求的降低污染的相應排放標準,避免罰款,增加了環境治理投資,這些投資主要用于環保設備的更新,環境監測設備的購買,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環境處理設備以及對涉及環境問題生產流程、生產工藝的改進的研發費用等(我們假定此時的技術改進不涉及到生產效率的提高,僅僅是使污染降低的技術改進),這部分成本都屬于服從成本,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在資本不受限制的情況下把環境要素考慮在內,生產效率沒有發生改變,技術水平只涉及降低環境污染而不涉及生產效率的改變,此時的生產函數公式如下:
Q=f(K+e,L,N,E)(1)
公式中e代表為了達到國家的污染排放標準而進行的環境治理投資額,在企業選擇承擔服從成本時,e也成為了生產函數的一項投入要素。當環境治理投資增加時,由于生產效率沒有改變,若想達到原有的產量則總投資必然增加,其中K的部分用于生產性投資,e的部分用于環境保護性投資,總投資為K+e。由于假定不存在促進生產效率改變的技術創新,因此生產函數f(x)沒有改變,能夠影響產值的投入要素K,L,N,E也沒有改變,因此產值不變。如公式1所示,但考慮環境保護問題時,投入資本增加,而產量并沒有增加,說明企業利潤率下降,市場競爭力減弱。
如果企業擁有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可投入的資本有限,在增加了對于環境保護投資后,那么用于生產性投資將減少到K-e,盡管總投資沒有改變,但其中e部分用于環境保護,由于沒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以生產函數關系沒有改變,但是由于部分投資用于環境保護,擠壓了用于生產的部分投資,導致產量從Q下降至Q-,利潤率下降,如公式2所示。
Q-=f[(K-e)+e,L,N,E] (2)
由于企業在進行環境保護性投資過程中使企業利潤率下降,市場競爭力減弱,作為一個長遠發展的企業,必然追求利潤的不斷增長,那么在生產投入要素方面無法進行改進的情況下,解決利潤率下降的唯一方法就是進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創新。在前面,我們假定當企業按照政府環保政策進行技術革新、工藝改進時不涉及到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創新活動,不可避免的結果是企業的用于環境治理的投資對生產性投資形成擠壓,導致利潤率下降,這必將激勵企業進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創新行為,在投入要素無法改變時,即無法通過增加投入生產要素數量而獲得利潤提高時,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失效,企業必然向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創新改變,從而改變生產函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如公式3,4所示:
Q1=φ(K+e,L,N,E)(3)
Q=φ[(K-e)+e,L,N,E] (4)
當技術創新既涉及促進環境保護,同時促進生產效率提高時,我們把這樣的創新行為稱為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當企業追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目標時,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是其必然選擇。如公式3、4所示,通過環境保護性投資進行技術研發,提高生產環節和產品使用等多方面的環境保護,技術創新在實現環境保護目標時,也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標,使生產函數從f(x)變為φ(x)。當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其他生產投入要素不變時,生產性投資K不變,新增加的投資e用于環境保護,由于生產性技術創新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原來的產量Q提高到Q1;當企業資源有限,投資無法增加時,那么用于生產性投資則減為K-e,但由于生產性的技術創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生產函數從f(x)變為φ(x),產量沒有下降,仍然為Q,當然也存在企業的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結果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產能的提高幅度不僅彌補了環境保護對產量抑制作用,甚至還能夠促進產量增加,利潤提高。因此,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真正的解決了企業環境保護成本和企業利潤率之間的矛盾問題。
2.環境規制違約成本下的生產函數及對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激勵。
如果企業選擇不進行環境治理投資,繼續運用原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生產效率不變,產量不變,但在政府制定了環境規制政策的情況下,會因為沒有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技術標準等承擔罰款,在稅收、排污許可等方面的成本也會上升,這時企業會付出相應的違規成本。當企業選擇承擔違規成本時,生產函數如5所示。
Q-=f(K-e,L,N,E)(5)
e為政府對該企業沒有達到環保要求而進行罰款、稅收等的額外支出,假定企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違規成本的支出增加必然使企業的生產性投資減少到K-e,由于生產效率并沒有提高,在生產性投資減少時產量會下降,利潤降低。假設企業有足夠的資本支付罰款、稅收等支出,不需要擠壓生產性投資,那么,企業的生產函數在函數關系和投入要素方面沒有任何改變,產量仍為Q。這種情況下,雖然違規成本e沒有出現在生產函數中,但違規成本的支出必然導致企業利潤的降低,企業的競爭力下降。隨著政府不斷完善和改進環境規制政策,未來對環境違法企業的懲罰力度將越來越大,隨著違規成本的不斷提升,將對企業的利潤和未來的發展前景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企業必然通過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行為改變生產效率,在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避免產量下降,并根據政府環境規制政策進行環境保護性技術創新活動,最終實現環境保護和企業利潤的有效統一。
圖1 環境規制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效果
五、結 論
從靜態和短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哪種環境規制成本的存在,只要企業沒有進行技術創新改變生產函數關系,額外增加的成本無疑會影響企業的利潤。如果企業將這些內部化的環境成本通過價格傳遞給消費者,還可能承擔由此造成的市場需求減少、競爭力下降的損失。但是,從動態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應對得當,環境成本內部化不一定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競爭力下降,相反還可能成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壓力和動力。內部化的環境成本一方面會加大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激勵企業通過提高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消化內部化的環境成本。當今社會,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各國政府對環境規制不斷加強是大勢所趨,環境成本越來越成為企業經營者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而企業積極地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有利于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正是企業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必然選擇。企業進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考慮環境保護的目標,同時要達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最終實現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企業績效的提高。政府可以通過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把兩種市場失靈--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和技術創新的正溢出效應有機結合起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保護,具體政策選擇過程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Gollop & Rober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Fossilfueled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654-674.
[2]Dean T J, Brown R L. Pollution regulation as barrier to new firm entry: Initi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1):288-303.
[3]Porter.M E, Linde C.J.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
[4]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35-38.
[5]倪健民.國家能源安全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
[6]孫秋碧,任劭喆.基于技術標準化的技術創新演進路徑構建與協調[J].求索,2013,(10):1-4.
(責任編輯:王鐵軍)
Study on Effec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
ZHOU 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
Abstract: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ince the las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external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problems cannot be resolved by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ols will produc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ost and the violation cost, which increase the costs for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m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less profits. Enterprises must seek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reduce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productivity, thereby achie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liance cost; Violation cost
圖1 環境規制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效果
五、結 論
從靜態和短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哪種環境規制成本的存在,只要企業沒有進行技術創新改變生產函數關系,額外增加的成本無疑會影響企業的利潤。如果企業將這些內部化的環境成本通過價格傳遞給消費者,還可能承擔由此造成的市場需求減少、競爭力下降的損失。但是,從動態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應對得當,環境成本內部化不一定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競爭力下降,相反還可能成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壓力和動力。內部化的環境成本一方面會加大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激勵企業通過提高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消化內部化的環境成本。當今社會,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各國政府對環境規制不斷加強是大勢所趨,環境成本越來越成為企業經營者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而企業積極地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有利于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正是企業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必然選擇。企業進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考慮環境保護的目標,同時要達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最終實現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企業績效的提高。政府可以通過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把兩種市場失靈--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和技術創新的正溢出效應有機結合起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保護,具體政策選擇過程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Gollop & Rober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Fossilfueled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654-674.
[2]Dean T J, Brown R L. Pollution regulation as barrier to new firm entry: Initi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1):288-303.
[3]Porter.M E, Linde C.J.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
[4]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35-38.
[5]倪健民.國家能源安全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
[6]孫秋碧,任劭喆.基于技術標準化的技術創新演進路徑構建與協調[J].求索,2013,(10):1-4.
(責任編輯:王鐵軍)
Study on Effec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
ZHOU 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
Abstract: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ince the las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external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problems cannot be resolved by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ols will produc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ost and the violation cost, which increase the costs for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m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less profits. Enterprises must seek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reduce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productivity, thereby achie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liance cost; Violation cost
圖1 環境規制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效果
五、結 論
從靜態和短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哪種環境規制成本的存在,只要企業沒有進行技術創新改變生產函數關系,額外增加的成本無疑會影響企業的利潤。如果企業將這些內部化的環境成本通過價格傳遞給消費者,還可能承擔由此造成的市場需求減少、競爭力下降的損失。但是,從動態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應對得當,環境成本內部化不一定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競爭力下降,相反還可能成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壓力和動力。內部化的環境成本一方面會加大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激勵企業通過提高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消化內部化的環境成本。當今社會,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各國政府對環境規制不斷加強是大勢所趨,環境成本越來越成為企業經營者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而企業積極地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有利于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正是企業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必然選擇。企業進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考慮環境保護的目標,同時要達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最終實現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企業績效的提高。政府可以通過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把兩種市場失靈--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和技術創新的正溢出效應有機結合起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保護,具體政策選擇過程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Gollop & Rober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Fossilfueled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654-674.
[2]Dean T J, Brown R L. Pollution regulation as barrier to new firm entry: Initi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1):288-303.
[3]Porter.M E, Linde C.J.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
[4]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35-38.
[5]倪健民.國家能源安全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
[6]孫秋碧,任劭喆.基于技術標準化的技術創新演進路徑構建與協調[J].求索,2013,(10):1-4.
(責任編輯:王鐵軍)
Study on Effec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
ZHOU 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
Abstract: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ince the las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external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problems cannot be resolved by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ols will produc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ost and the violation cost, which increase the costs for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m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less profits. Enterprises must seek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reduce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productivity, thereby achie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liance cost; Violation c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