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邦咨詢(本刊整理)
2014年全球經濟論壇(Global Economic Symposium,以下簡稱GES)于10月9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本屆會議主題為“重整經濟結構、推動社會轉型”。由于適逢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社會全面改革之際,此次論壇討論除了對中國推動中的改革表達關注外,也就如何深化區域內部整合展開深刻討論。會議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史蒂格利茲針對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所導致的產業外移可能會對國內社會秩序的穩定造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區域整合受阻提出警告。
在全球經貿交往日趨緊密情況下,中國新一屆政府正試圖同東盟建立“命運共同體”,然而,發展不均所導致的差異擴大也使得雙邊交往進一步深化面臨一些結構性制約。

表:中國-東盟經濟增長暨人均收入表現(2004-2013)

表:中國-東盟各國產業結構
自2003年中國與東盟間確定雙邊戰略合作伙伴以來,雙邊經貿進入快速增長階段。10年間,雙邊貿易總額由782億上升至2013年的4436億美元,中國已取代美日兩國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過去10年間,雙邊經貿快速發展使得相互依賴程度大大獲得提升,然而,區域內部發展不均也為雙邊建構“命運共同體”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
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為期10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區域間發展不均的現象也呈現收斂;同一時期,東盟國家則陷入發展程度不均的困局。相較于中國在過去10年間維持著10.2%的高速增長,人均收入(GNI)增長4.4倍,東盟國家除老撾、柬埔寨等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外,經濟增長始終保持中等速度,人均收入增長則依據發展程度高低分布在1.6倍至4.7倍之間(見表)。

表:亞太地區部分經濟體的出口相似度
經過10年較為平穩的發展后,中國已從早先開發程度較低的狀態進入中等發展國家,然而,東盟國家間經濟發展程度并未出現顯著的變化。此外,從產業結構發展來看,中國已進入工業化起飛階段,隨著經濟、社會制度進一步改革,中國有機會在接下來的20年里進入后、晚期工業社會。然而,東盟國家的發展并不如中國順利,除了新加坡與文萊各自憑借著自身產業特質躋身高收入國家外,泰國、印尼、菲律賓等中等發展國家在過去10年間始終未能讓產業結構獲得優化(見表)。當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無法向第二、三產業流動時,東盟區域內中等發展國家將難以脫離中等收入的現狀(桎梏)。
為減少東盟國家間的發展差距,中國政府將協助低度發展地區發展作為周邊外交的重要項目。在近期公布的《中國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中,中國政府明確將協助東盟國家縮減發展差距作為對東盟援助主軸。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宏觀經濟上不再鼓勵出口以拉動經濟增長,釋放中國內需市場潛能便成為下一階段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這為中國—東盟間重新推動產業整合提供了新的機會。

圖:深圳科技園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中國迅速取代東盟成為外資眼中理想的FDI目的地。憑借著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中國迅速在全球生產鏈的終端取得支配性地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進一步獲得鞏固,以電子制造業為例,2001年,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出口的比重僅占6%,到了2003年,這個比例已上升至28%。雖然這一比重的提升多半來自于對歐、美、日等發達工業國家低端制造業的替代,然而,同樣處于產業鏈尾端,中國、東盟間在產業上的競爭關系大于整合關系。FDI的枯竭使得東盟國家工業化進程受到影響,農業勞動力無法向第二、三產業流動,產業規模受到限制,產業競爭力因此無法獲得提升。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子制造業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東盟國家再次獲得外國直接投資的青睞,這為東盟國家繼續推動工業化提供動能。另方面,隨著聯想、華為、中興等上游廠商進入升級轉型階段,這將會帶動一波中下游廠商技術升級。根據匯豐銀行的研究評估,中國企業這波升級轉型將不少于5年。中國企業進入升級階段將為東盟國家開啟一扇再次工業化的機會之窗。
除了產業升級帶動的轉移效應外,中國企業的技術升級有助于降低同東盟國家間產業同質性。根據臺灣綜合研究院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由于產業結構高度重疊,東亞國家(地區)間因此出現過度競爭,以中國—東盟為例,在出口品項上逾70%屬于重疊項目(見表)。
此外,近年來,制造業快速發展使得中國政府與企業在提升生產效率與管理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隨著中國經濟結構進入轉型階段,與制造業相關的價值服務可以成為中國向東盟國家輸出的新型產業。為了提升中國-東盟間產業互補性,在中國企業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轉型的同時,中國政府可以輸出制造業相關管理知識,通過產業園“整園輸出”的模式在東盟國家內復制中國產業鏈結構。這不但有助于強化東盟國家對中國技術的依賴,也能向中國企業往服務業增加值服務的方向轉型提供誘因。通過協助低度開發地區發展,協助東盟國家縮小發展差距,使雙邊產業關系由競爭轉型為合作,這才能真正使“命運共同體”獲得鞏固。
2003年,中國—東盟間就戰略合作伙伴達成共識,也由此開啟了雙邊“黃金十年”。在十年間,中國已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而東盟主要國家則因為產業轉型不順而身陷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