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偉偉
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無數可能的世界,高效的地理課堂一定是教師充分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正確把握學情下精心備課才能達到的。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抓住細節,靈活應對給我們地理教學提出了許多可以探索的課題。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有遺憾也有喜悅,現整理了兩段教學片斷及其相關思考。
一、課堂遭遇意外
課堂實錄一:教學內容是“黃河的治理”。我先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中有關黃土高原的鏡頭導入課題,然后就黃河流域的概況進行講解,接著把班級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負責黃河一個河段的位置、地形、氣候、資源、風土人情、生態環境問題等的探索和討論。經過充分交流后各組委派代表發言,向其他同學介紹本組研究成果。最后進行總結和鞏固練習。可就在看似流暢的環節中最后卻出了“插曲”。課堂練習中有一題問道“黃河下游流經華北平原,由于流速降低泥沙沉積形成了著名的‘_____。”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可答案卻讓我驚奇,本題正確率全班僅有54%,還有幾乎一半的同學答錯,有的寫成“地下河”,有的寫成“地上床”,有的寫成“第上河”等等。
我問做對的學生這題有難度嗎?學生回答:其實并不難,講解黃河下游出現的問題時很清醒的提到了由于黃河在華北平原流速降低,河流攜帶泥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沉積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我又問了做錯的同學,你做錯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大體可分為這幾類。一類是不理解“地上河”是什么樣子的,河流應該低于地平面所以寫成了“地下河”。二類是學生聽懂也理解了“地上河”,但作業時卻由于筆下誤寫成了“地上床”或是“第上河”。
課堂實錄二:一天我在給初一另一個班進行“中國氣溫的分布”這一知識點時,設計了一個情景進行探索。某年海南一位農民伯伯自家種植了大量西紅柿,恰逢1月份西紅柿大豐收。可此時本地西紅柿滯銷,不但市場價格便宜還無法大量出售。眼看西紅柿就要攔在田里,如果該農民向你咨詢銷售渠道時,你該建議他怎么辦?
生:(思索片刻)寧可更低價格出售也不能爛在田里浪費!
生:多找些人分散各地出售。
……
師:賤賣?分散銷售?我想應趁早換一個地方,因為人是可以動的,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此時的北方是冬季缺少反季節蔬菜。
生:(無語)
“意外”中分析:上述兩個片斷是我們在教學環節中經常遇到的課堂預設與意外。當預設的教學過程與課堂中突發思維與事件發生碰撞時,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我們老師該怎么辦,怎樣思考,怎么應對呢?當老師遇到這種狀況時切不可慌張亂了陣腳,要能鎮定的換位思考,學生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困境。
課后反思:
1.課堂預設與遭遇能給課堂以不斷進步的生命力。沒有課堂預設,課堂就成了無組織的交流會,這樣的課堂是低效和無序的。同樣課堂缺少了遭遇又會是呆板無生機的。
2.充分進行課堂預設,做足預備。一方面,我們在研究課標和學情,處理教材時避免憑借經驗和慣性來備課,課前將教學預設得更全面、更周到;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課堂細節尤其是學情變化,給課堂留足彈性、靈活的時間和空間。
3.課堂遭遇意外是隨機的,時間上不確定,發生的意外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積極地面對它,靈活地運用它,機智地解決它。否則,就會扼殺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地理興趣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要求。
二、更好的選擇
課堂教學是一個靈動的過程,有人曾說課堂也是一種藝術。轉變課堂教學方法和方式,面對同樣的學情也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這學期,學校組織了學科組“洗課”活動。我準備了《“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我采用了比較“中庸”的教學流程:導人一認識長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圍一了解長江三角洲自然特征(地形、氣候、土壤、河流和農業生產)一長江三角洲的城市和經濟一長江三角洲發達的旅游業一鞏固練習一結束語:讓我們盡情的熱愛我們的家鄉吧(伴有《茉莉花》音樂)!
當天討論結束后,我突發感想,如果能用一根主線把本節課內容串起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豈不是更好?我連夜準備,積極備課,第二天我帶著新的課堂教學方法走進了課堂!
課堂實錄三:以模擬你是青奧會志愿者,帶領外賓參觀游覽長江三角洲為線索貫穿全課。
導入:播放南京青奧會宣傳片。問:你愿意成為青奧會志愿者的一員嗎?
新授:「活動一」青奧會志愿者成員資格考試。借此讓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對長江三角洲基本知識的學習。
「活動二」帶領外賓參觀游覽長江三角洲。制定旅游線圖,將旅游路線分為:長三角沿江自然風光自助游;滬寧杭現代化都市科技游;和諧水鄉風光體驗游;茶道文化一日游;長三角飲食文化之旅;體會傳奇,古典奢華戲曲游……(將學生分組后各自組織介紹并選區評委打分)
課后反思: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地理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記要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把生動鮮活的生活素材和現代生活中的流行元素,和諧的加入到課堂教學中,以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生活化”,使地理課堂更具開放性。
2.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課程標準下的產品,但這種產品可以不是統一的,教材內容可以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要在有利于調動學生情感、開啟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的原則上,敢于重組教材、優化文本,科學合理地對教材的編排順序、詳略、深淺等并作出適當的取舍、加工和提煉等處理。教材是素材,不是唯一標準。
3.地理課堂最終是要達到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提升和優化。教材是原料,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才是核心價值所在。情感教育能達到知識、技能、情感和行為的共鳴。相反,只注重知識傳授帶來的高耗低效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從學情出發能創設適當的意境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獲取知識,提升技能并在思想情感上體驗地理價值觀,體驗人地和諧才是我們要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群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