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宗琴
課堂提問是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課堂上適時適度的提問,猶如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它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啟迪學生智能的導火線,又可以揭示矛盾,喚起學生的聯想,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進程。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中,總是有意識地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但是,教學實踐證明,并非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那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關注全體,積極引導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必須成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常言說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確,如何能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便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學生及早地進入最佳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在課堂上,我們的老師習慣于這樣提問:“誰能回答這個問題?”而我總是習慣于這樣問學生:“誰想回答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的一字變化,從“能”到“想”反映了我們觀念的變化。以“能”作為標準,教師眼中看到的是好學生,教師期望的是正確的答案,希望的是能夠按照既定目標順利進行的教學秩序,是老師設計好了情境,讓學生去體驗。而以“想”作為標準,老師關注的是全體學生,所期望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關心的是學生問題的生成和內在體驗,從“能”到“想”給了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成功體驗。讓“想”回答的學生有機會回答,并給予學生以充分的關注,學生就有一種成就感,從而認可我們的教育,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當前教育所需要的。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愿意展示自己,激發起他們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入”。
二、逐層提問,層層深入
提問,教師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準備程度,即他們現有的知識儲備。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他們的接受狀況。另外,學生不作答與教師提問的技巧、問題難易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聰明才智的發揮。所以對一些過難的問題,一定要分層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當然問題也忌過于簡單,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里大多數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后能夠回答的。應當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經過思考之后才能回答上來,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如在“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框的教學中分析“我們應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問題離學生實際較遠,比較抽象。因此我設問時就劃分成若干問,(1)什么是經濟全球化?(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3)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分別如何對待?逐層遞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問”與“答”之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三、有效提問,有問必評
課堂上有的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價敷衍了事。怎樣做出恰當的評價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是有道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對超常兒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國專家來我國訪問的時候,到一所學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說:“先生,您能不能幫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學生挑出來?”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發瘋似的跑回家:“媽媽,媽媽,美國專家說我是神童!”母親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師,“一點不錯,的確是專家說的。”母親仿佛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再焦慮,不再指責。從此這些孩子的環境變了,同學們個個羨慕,老師倍加關懷,家長逢人就夸,他們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個個飛速地向前發展。一年后,專家再次光臨學校,詢問那幾個孩子的情況怎么樣,班主任回答:“好極了!”接著班主任又問到:“先生,我感到很驚訝,您來之前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可經您一指點,一個個都變了,請問您有什么訣竅,能夠判斷得如此準確?”專家微笑著說:“沒有任何訣竅,隨便指指而已。”班主任目瞪口呆。這個既美麗又酸澀的故事給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啟示是深刻的,那就是:賞識有著異乎尋常的教育功能,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應該大力提倡賞識教育。作為教師,耐心細致地觀察、發現、賞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誘發學生探索的觸須不斷地深入與拓伸。很多老師對學生回答,不予評價指點,一句“坐下”就結束,這就打消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也有的老師只作了簡單的評價“很好”、“錯了”,老師在給學生評價時特別是否定性評價,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鼓勵中給予糾正。如,你可以說:“你的回答還是很有見解的,再換個角度想想。”“答的不錯,還有沒有其他的觀點。”即使遇到一問三不知的學生,也不用發火,可以說:“好,你先坐下,聽聽其他同學的回答。”每提問一個學生,都必須通過有效評價,使其有所收獲。
四、有問才問,控制節奏
課堂提問有這樣一種弊端:“滿堂問”,很多問題未經精心設計,將問題當作點綴裝飾,例如“是不是”、“對不對”等封閉式提問,還有提出來的問題不需要思考直接可以在書本上找到答案,這類的問題實際上是偽問題,為提問而提問,為避“填鴨式”教學的嫌疑而提問,好像在課堂上提問題就是啟發式教學,其實是不對的。古人早就明白“不憤不悱,不啟不發”的道理,老師要善于引導,只有學生達到了“憤”、“悱”狀態,即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達其辭”的最佳時機。中國的繪畫藝術也講究“布道”,“一副畫倘若全部涂滿,一點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為藝術品了”。這個道理對老師的提問也同樣具有啟發性。對教學效果有益的再設問,老師在提出問題之后,還要留出一點時間給學生思考,有時提問的節奏太快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又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這樣的提問效果肯定不行。學生沒有時間冷靜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這樣也就失去提問的價值,課堂提問切忌走過場,趕速度、緊張匆忙。老師既要根據問題本身具有的難易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這樣才能發揮提問的重要作用,起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導入設問時2到3分鐘,以2到3個設問貫穿中間的講解過程,最后還要有10分鐘練習鞏固的時間,這種時間分布才是一節有效的課堂。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如何有效設問至關重要,不僅需要老師精心準備,還需要課堂上靈活的應變能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學行為活動中的兩個主體即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紐帶聯系起來,通過問題傳遞信息,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感情,促進課堂教學和諧發展,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2]王穎.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名與實、走出混沌[J].理論與改革,2003,(5):92-94.
[3]邱伯生,張 怡.思想政治教育新解[J].思想教育研究, 2002,(9):4-7.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