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根英
英語教學要不要預習,預習該怎樣進行,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幫助大不大,筆者曾為此作了一些專門調查: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少。我不知道教會學生預習能不能算作一種教學理念的嘗試,但從優化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這個角度上看,無疑的,至少它是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平臺,一個絕不可以輕視和忽略的情境。我覺得,它是體驗和創新的一對硬實的翅膀,在起飛前需著力借助的一個支點。這樣看來,英語教學還是需要加強預習,不只是需要,而且還應該行之有效地加以開展,因為在英語教學的這塊舞臺上,它上演的不只是“英語教學的前奏,它更預示著英語教學高潮的即將到來”,它更為學生英語素養、英語能力的養成奠基。
英語學習為什么離不開課前預習,預習到底有些特點,特別是在農村英語教學環境中,怎樣讓學生學會預習,筆者就從以下幾方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對開展預習要有正確的認識
也許有人會說,英語教學要搞個預習干嗎,簡直是多此一舉。其實,這里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對預習的認識還不很全面。預習當然不只是停留在字音詞義上的檢索,也不只是教師給學生布置幾道課文思考題,或者是再設計一些自由度較大的開放性討論題(當然這些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然而這些帶有明顯功利色彩和強迫性的問題,這些打上教師主觀烙印的思考題,只是出于對文本和教師負責,反過來恰恰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這是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思維指向文本的中心,而不是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發現。學生的思維不知不覺走入了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陷阱之中,學生接受的還是被動的教學模式。這怎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育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呢?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搞清楚預習是什么。從小的方面說,是為了上好每節英語課作些鋪墊;從大的方面說,“是為了讓學生在英語這個大舞臺上自主表演”。筆者之所以著力地強調“預習”,正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把握,而非狹隘地去看待。
二、教給學生有效預習方法
這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農村目前的英語教學環境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優化英語預習這個環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為了弄清學生的預習狀況,筆者對七年級一些學生作了一次問卷調查,你是如何進行英語預習的。結果發現,約占60%的學生認為,預習就是利用工具書注音解詞;約20%的學生認為,英語預習就是要多讀課文;約10%的學生認為,英語預習就是先做課后練習;約5%的學生認為,英語預習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內容主旨,其余的看法約占5%。筆者由此得出結論,學生對英語預習是怎么一回事,還是模糊不清的。“教給學習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是教師應該做的。
因此,作為農村英語教師,在用好身邊有限的英語教學資源的同時,還應該切實可行地規范引導學生的課前預習,特別是中學起始年級,沒有一個好的英語預習習慣,這對學生以后英語學習的影響就太大了。“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和參與者”。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要向學生明確預習目的
英語教師應讓學生明白預習目的,而不僅僅是了解文章的大意。預習就是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開拓自己的英語思維。學生懂得了這一點,就會提高預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才能變“要我預習”為“我要預習”,才能調動學生預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再幫助學生建立一套預習框架
這種預習框架,可包含下列幾個方面:一是時間上的分配,二是預習的環境,三是怎樣預習四是預習什么。目的就是避免學生無的放失,隨便翻翻看看,達不到預習的目的。
在七年級下冊的英語課本里,有一篇非常抒情的散文《土地的誓言》,筆者面對其豐富多彩的詩歌意象,含蓄深沉的家國故土之情,不由得擔心起來:限于學生經歷和體驗的貧乏,不進行充分的預習,學生恐難以理解到位。上課之前,高質量的課前預習就成了把握文章的有力推手。
1.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資源(歷史、地理等教材),要學生搜集一系列有關“土地”的詩句等材料,搜集相關東北黑土地上的物產資源等材料,搜集“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資料。
2.為了達到較充分的預習效果,把本次預習安排在課內,并給予一節課的足夠時間(時間的分配要根據文章的難易程度確定)。
3.指定學生默讀課文(先朗讀效果不佳,因為學生與文章的情感尚有距離),劃出生字難詞,并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
4.要求學生在弄懂文章之前,先閱讀課文前的“自瀆提示”來把握閱讀要求,再根據課文后的理解分析題細讀課文,同時,教師可給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5.告訴學生,能在文中劃出揭示文章感情的句子和自己認為感受最深的句子,能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允許學生互相探討。
6.要學生嘗試著去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求特別準確)
7.最緊要的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專門的筆記本)
筆者只用一課時完成了教學任務,效果很明顯。學生循著這樣的預習機制,就會安排預習時間,就知道怎樣預習,也明白了該預習些什么。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三)預習反饋少不了
預習反饋,就在于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有沒有達到預習要求。一個辦法是,讓每位學生準備好一本英語預習本。英語預習本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學生用來記載預習任務,記錄閱讀感受和對問題的見解;二是可作為教師檢查和評價的依據。教師既可抽查,也可逐一翻閱評改(只要時間允許)。及時有效的反饋,保證了學生的預習效果。
預習反饋,教師一方面能動態地把握學生預習的質與量,適時地對自己的教學方案進行必要的修正。最主要的是,這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自主、超前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英語這條金光大道上,能越跑越遠。
以上所論,筆者只是淺薄地談了一下對開展英語預習的感性認識,說得也極為膚淺,甚至是疏漏百出。預習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理念,應該怎樣操作,筆者心里也沒有多大把握,說來也感到底氣不足,沒有頭緒。只是憑著一時的想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得到專家的批評和指正,筆者將不勝感激。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教育研究》
[3]《創造技法的理論與應用》.湖北教育出版社
[4]《聚焦新課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石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