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思宇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推動了許多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總書記關于區域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引領中國區域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時代的思想指南。《西部大開發》雜志2014年第7-8期特刊《陜甘寧振興報告》“理論篇”將重點學習探討總書記“新區域發展戰略思想”,旨在探尋陜甘寧革命老區一體化共贏的實現路徑和方法,推動陜甘寧革命老區一體化協同振興。
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了新的區域發展觀,并且親自提出和推動了許多全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比如: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這為我們傳統區域發展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論和實踐賦予了全新的內涵與思想,并注入了鮮活的動力。這些國家戰略,以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內外協同并重的理念為統領,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陸上到海上,從海上再到海外,從沿海到內陸,從內陸再到沿邊,打破了單純的行政區劃,甚至國界限制,大開大放,把我國區域經濟規劃擴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國,力圖讓生產要素,擺脫行政區劃束縛,讓各種生產要素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自由流動和組合。習總書記區域發展新觀念,必將引領中國區域發展邁進新的時代。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后,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七點要求,強調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一項國家戰略,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
2014年4月2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指出要繼續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抓緊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間段,關于區域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已經逐步完善,自成一個理論體系。總體分析,有四大理念、四個支點、四大影響。核心思想是公平、協調、共享。
【四大理念】
理念之一:生態文明
強調生態文明的理念。總書記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區域發展、國土開發、城鎮化中來,融合到空間區域層面上來。
2013年5月,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落實到國土上,國土是空間載體。他強調,要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他還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這有很深刻的含義。
過去,關于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跟生態空間的“三生空間”概念,更多地是在學術界、經濟界強調,現在總書記把它提出來,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從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看,任何一個中心城市、任何一個縣、仼何一個鎮都應首先保障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跟生態空間,要有合理的比例。不能說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僅有生產空間,而沒有生活空間,更失去了生態空間。同時,生產空間也應該有一個高限,生態空間至少也應有一個底線。我們不能讓陜甘寧老區一體化過程中,水泥地連成一片,結果是建成一個水泥森林,卻沒有了生態空間。過去,許多地方搞工業化,都是工業“零地價”,以犧牲生態空間、生活居住空間為代價,片面地追求工業化,粗放利用土地建花園式工廠。這就不符合總書記講的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同時,習總書記強調“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理念”。要有生態紅線,要有生態空間,包括耕地要保護底線,森林資源的保有量底線也不能突破。
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一段話說得挺好:“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仔細想一想,現在的大城市,哪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啊?光是水泥地,光是高樓大廈,沒有更多的休閑空間,沒有更多的生態空間,這是不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
習總書記強調:“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新農村建設,就把樹都砍了,把湖都填了,把房都拆了,既沒有文化的味道,同時又破壞了生態環境。
他還強調要“科學設置開發強度”。開發強度就是區域建設用地的面積占總的國土面積的比重。現在我們有一些城市,比如說珠三角的一些城市,開發強度達到了40%,開發強度太高。香港的開發強度只有19%到20%。它不是沒地,而是不開發,要更多地保護起來。日本三大都市圈開發強度僅有15.6%,巴黎地區也只有21%。我們的開發強度要有一個天花板,不能突破這個天花板,所以總書記也說了,“要盡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
城市的增長邊界應該劃定,不能無限制蔓延,不然就是攤大餅,現在,許多城市就是典型的攤大餅。我們也擔心陜甘寧的一體化,有些中心城市演變為攤大餅。所以必須確定中心城市的增長邊界,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域之間,應該是農田、森林,有綠色的隔離帶隔開,不能讓它連成一片。總書記說了,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總書記很強調生態文明的理念,我覺得這跟過去不一樣。
理念之二:命運與利益共同體
習總書記新區域發展觀的思想是建立在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之上的,在政府層面都是新的提法。
2013年10月,習總書記在印尼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這里的命運共同體,也是協同發展的結果。同時他又講到,“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利益共同體”。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利益共同體,實際上差不多都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結果。
例如,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習總書記也強調了協同發展。京津冀跟珠三角、長三角不一樣,它是一個雙核的結構,總書記把它叫做“雙城記”。京津冀之間關系的關鍵點,就在于北京與天津之間的關系。過去京津冀一體化比較滯后,也就是北京跟天津的關系沒處理好,未來要推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核心問題也是京津的關系怎么處理好。他在河北時,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是他首次提出來京津冀要協同發展,后來他在很多地方都強調這種協同發展。而京津冀要協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機制是仍舊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不能形成一個利益的共同體,京津協同發展打造“雙城記”的難度就比較大。所以,習總書記還提出,“把合作發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聯動上,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聯動是推動協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而要共贏發展,就是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理念之三:區域治理的理念
過去,中央政府,強調加強管理;現在,總書記強調治理。治理跟管理一字之差,但是治理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在區域發展層面,總書記已經應用這種治理理念了。
2014年3月5日,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他談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時候,落腳點是找出社會治理的新路子,他講到的是治理問題。要進行探索、改革開放,就要大膽地闖、自主地改。改革要干嗎?就是要形成一個適合于大城市特點規律的城市治理或者區域治理的路子,而且他還提出“要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區域治理的思想,而不是一個管理的思想。
再者,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推進城鎮化,既要優化宏觀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這里面講的 “城市微觀空間治理”概念,也是區域治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這個治理跟過去的管理是不一樣的,主要體現為在政府規劃引導以外,還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老百姓怎么參與進來,輿論怎么監督,怎么發揮專家的作用等。
理念之四:強調包容發展的理念
習總書記在談“一路一帶”的時候,講到“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里面就講到包容的問題,“包容互鑒”。同時他在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候,強調了“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是很高層次的構想,也可以說是一個方向,體現了包容的思想。再者,總書記比較重視貧困地區的發展,也體現了他包容發展的思想,因為解決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本身就是包容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包容發展,更多地強調平等、公平。過去我們叫和諧比較多,國外不叫和諧,一般叫包容發展,除了包容性外,要平等,要縮小差距。所以我覺得總書記強調貧困地區的發展,也體現了包容發展的思想。
【四個支點】
支點之一:多層次的區域開放
總書記講的區域開放,既包括對國內的開放,也包括對國外的開放;既包括對周邊國家的開放,也包括對東盟等區域合作組織的開放,是一個多層次的區域開放。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其中“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的開放合作,體現的就是一種多層次的區域開放、區域合作。
2013年9月5日,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訪問的時候,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他提出,“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這個合作比我們過去講的國內區域合作層次高,是國家之間的區域大合作,這實際上把我們過去的對外開放,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過去的區域開放主要是沿海開放、向東開放,現在新一輪的開放,主要是向西開放。
向西開放有三個著力點:一個是西北地區,面向中亞、歐洲、俄羅斯的開放;一個是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地區的開放;再一個是西南地區,面向東南亞,甚至向南亞、西亞的開放。這實際上形成了三個國際區域合作圈,東北、西北與西南,其中的絲綢之路,主要是往西北方向。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出訪東盟國家時提出,要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如此,陸海結合起來,就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開放的格局。“一路一帶”,是形象的簡稱,從學術角度來看,就是多層次的區域開放。
從國內層次來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某種角度上也體現了區域開放、區域合作的理念。
支點之二:區域一體化
2003年,習近平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比較關注、重視區域的一體化,而且也在積極地推進區域的一體化。他提出浙江省要“主動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從去年到今年,總書記幾次到北京、河北、天津考察,又提出了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而且把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也就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上升為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不僅是一個國家戰略,而且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這將過去政府、學界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定位,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總書記還進一步提出,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實際上就是要打破區域分割、各自為政。要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協同發展的路子。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的七個方面的舉措、要求,除了第一條頂層設計外,其他方面都是一些協同發展的具體措施。比如,第三點關于產業對接協作問題,實際上就是說,兩市一省要面向整個京津冀,產業要對接,要分工,要對現有的產業鏈進行重組,要重新整合資源,構筑一體化的產業鏈。
支點之三:區域協調發展
早在2010年,習近平在廣西調研時,就提出要在新的起點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里強調的就是怎么推進西部開發,重視西部開發的問題。
2011年,他提出要把湖北真正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點。湖北作為中部地區的戰略支撐點,這是過去中央領導提到的問題,習近平再次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延續。
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總書記比較多地談了農村地區的問題、貧困地區的問題。他先后幾次到河北、山西的貧困地區考察,有一些很精彩的說法,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他還說過“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等等。
同歷任中央領導一樣,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問題。他就任總書記以后,考察的第一站是廣東,第二站就是貧困地區,而且調查很深入。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重視中西部落后地區,重視貧困地區。只有中西部落后地區發展起來了,貧困地區發展起來了,各個區域才能實現協調發展,我們才能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201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為2014年中央需要解決的六項重要任務之一,這是把重大戰略落到了實處。經濟工作那么多內容,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六個重要任務之一,說明他比較重視區域的協調發展。而且這種區域協調發展,他是從公平的角度,從平等的角度,從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切入,這也體現出總書記的區域發展思想是從廣大農民、廣大貧困地區的角度出發的新發展觀。
支點之四:國土均衡開發
在2013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對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的“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要“一張藍圖干到底”,推動形成一種國土均衡開發格局。他提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 。
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20世紀80年代主要靠珠三角,90年代主要靠長三角,后來京津冀發展起來了,所以珠三角、長三角跟京津冀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核心區,也是三個增長極。但是單純依靠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未來的中國經濟不可能長期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態勢。因為中國的面積那么大,要實現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必須要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創造一些新的主導地區,創造一些新的國家級增長極,使這些地區成為支撐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新動力。假如能實現這么一個目標,未來20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總書記這一點說得很好,要推動國土的均衡開發。
現在,我國的產業更多地集中在沿海地區,但是人口更多地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資源、能源也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于是每年上億的流動人口都到沿海去打工,帶來了民工潮,加劇了春節交通的擁擠。由此看來,國土的均衡開發,不只是一個經濟的問題,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假如沿海的產業往西走,在中西部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一方面能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同時中西部廣大富余的勞動力,也能夠在當地就近就業,這樣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的布局就相對均衡一點。所以未來國土的均衡開發,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
【四大影響】
影響之一:有利于推進我國各地區綠色發展、綠色繁榮與綠色崛起
過去我們也說過,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但是總書記的表述比過去更誠懇了,他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文明,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使得很多地方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轉變以GDP論英雄的觀念,開始轉向綠色發展之路。我們所追求的綠色繁榮是經濟繁榮、社會繁榮與生態繁榮的有機統一體,既要經濟繁榮,又要社會繁榮,還要生態繁榮。而中國在世界上,所要實現的是一種綠色崛起。我們要加快發展,實現趕超,但絕不能建立在犧牲資源、犧牲生態、犧牲環境的基礎上,而應該轉變發展的方式,走綠色崛起、綠色趕超的道路。所謂綠色崛起,就是一方面要轉變發展方式,一方面要趕超;在經濟跨越趕超的過程中轉變發展方式,依靠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我們的跨越趕超,把轉變發展方式與趕超有機結合起來。
影響之二:有利于推動各地區的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習總書記對貧困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一系列論述,有利于推動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共享改革的紅利。這一點很重要。尤其習總書記多次到貧困地區考察,他在阜平考察時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確,不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肯定是不行的。要在不同的地區,同步實現小康社會,不同的地區就必須要協調發展。
影響之三:有利于推動各個地區發揮優勢,合理分工
習總書記在很多方面,比如國際區域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貧困地區發展等問題上,都強調發揮優勢,合理分工。按照這一思想來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有利于形成區域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改變產業同構化的局面。現在很多地區發展產業,都是一窩蜂,產業結構雷同的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地區之間的合理分工也沒有形成。而總書記的這些思想,有利于推動各地發揮優勢,形成合理分工格局。
影響之四:有利于推動我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這么一個格局的形成,將可以為中國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為中國在世界上的綠色崛起,建立一個和睦、穩定的周邊環境。總書記提出的“一路一帶”,也是全方位、分層次的開放,假如這個利益共同體能夠形成,將會為我們中國的發展,為我們中國夢的實現,為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周邊環境,這個環境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