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達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一方面須將產業向高端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進行產業轉移。】
2014年3月16日,以探路新型城鎮化熱議已久的《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頒布不久,隨著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調整,在京央企將總部或相關業務向北京以外地區轉移趨勢明顯。
據了解,張江高科技園區正積極與央企對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已紛紛“南下”,園區將與部分央企攜手共同發展“臨港張江科技港”,共同促進張江城鎮化的提升。
“類似于發達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實際上需要向高端發展才能真正的解決城鎮化建設中的問題。”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艾豐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
“張江”模式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不同,它走的是一條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發展道路。我國在城鎮化建設初期,為加快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高新園區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國不少高新園區與周邊鄉鎮由于發展水平、目標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兩張皮”的現象突出,不同程度影響著高新園區和鄉鎮的發展進程。盡管種種協調措施正在積極探索之中,但尋求切實有效的良性互動機制仍處于兩難狀態。
雖然方法有限,但仍有部分地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在上海重點發展張江戰略的推動下,張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與北京中關村等成為中國著名高新園區,成為各地尋求發展的模板,并誕生了“張江模式”的概念。
張江模式形成的首要前提在于,從分立到聯合,形成聯動發展的共同基礎。張江高新園區與張江鎮均確立了振興“大張江”的發展理念。張江園區力求開發建設帶動包括張江鎮在內的周邊地區,引進高新科技產業,例如,電子、軟件、醫療等企業,解決周邊城鎮農民就業等問題,落實于張江鎮的聯動發展。同時,張江鎮服務于園區開發建設,雙方逐步形成區強鎮興、互補共進、協調發展的共識。在共同觀念的基礎上,雙方又進一步合作規劃,形成共同的目標基礎。例如,統一產業布局規劃、生態控制規劃,形成一批綜合性組團,構成生活區的新格局。
從分異到互補,形成聯動發展的基本格局也促進了張江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園區的開發征地上充分發揮張江鎮的行政功能;張江鎮將農民的集體土地直接進入園區,而動遷戶直接進入鎮區,農民直接轉為居民。另一方面,在鎮區的經濟發展上充分發揮張江園區的產業功能。張江鎮通過將一定的集體資產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園區產業的項目,從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
園區與鎮區的聯動發展需要強有力的體制保障,雙方通過設立聯合黨委,作為聯動發展的協調機制,與此同時,在園區組織系統內部專設“一體化聯動發展辦公室”,由雙方負責人兼任,處理落實開發進程的相關行政工作。
華東師范大學林拓教授就曾認為,張江園區與張江鎮正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產城結合,并形成以共同發展基礎、高效功能互補以及雙向體制創新為核心的張江模式。
超負載城鎮化
在新型城鎮化中,城市群的建設是重點。在城市群中,大城市處于核心的主導地位,起到輻射和帶動周邊城市的作用。
我國多年以來的城鎮化大趨勢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這和大城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相關,但造成大城市人口過度膨脹,相反小型城市難以吸引人口的聚集,城鎮化發展落后,與發達地區差距很大。
據數據顯示,上海張江鎮占地面積42.1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戶籍人口71310人,外來人口86376人,引發了例如交通擁堵、居住擁擠、環境污染等被統稱為“城市病”的問題。
“大城市的城鎮化,實際上面臨的就是超負載的問題,例如,北上廣等發達地區在城鎮一體化建設中與別的地方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口過多,城市與產業功能已經欠缺,因此這些地方唯有減輕負載才能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艾豐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
制約張江發展的因素除人口超負載外,城區功能規劃不恰當也是其中之一。同濟大學吳珂教授曾認為,張江在城市空間結構、社會空間結構和城市文化塑造中存在現實困難,這些問題歸因于其整體規劃差強人意、商業功能定位不明確、服務業欠發達、休閑娛樂業未成氣候。
張江在建設過程中,側重產業集聚效應、企業創新發展 ,但忽略了張江大量的宜居、人文、交通等綜合設施的公共基礎需求,缺乏綱領性的指導意見,使操作層面若干問題以及矛盾突出。未形成合理的布局、各行業的協調發展、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全的交通網絡、充分的生活設施以及宜人的居住環境,從而導致了“城市病”的出現。
“歸根到底,類似張江這樣發達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一方面必須將產業向高端發展,向質量好、附加值高但對物質條件要求不高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進行產業轉移,比如北京首鋼搬至唐山等。”艾豐說道。
高端化戰略
新型城鎮化強調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差較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城鎮化率超過80%,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經濟落后地區城鎮化率卻只有30%-40%。
雖然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在未來是提升我國總體城鎮化率的潛力所在,但發達地區的問題仍需要刻不容緩地解決。
“與西部地區城鎮化率不高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等發達地區則是過高,對這些地區而言,主要是要在嚴格按照自己定位的前提下,再利用高新科技使產業與從業人員向高端化發展。”艾豐續稱,“在操作上可能會涉及到城市群的問題,比如,京津冀城市群,核心是解決北京問題,但也需要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吳珂也認為,張江需要升級投資環境,促進產業高水平發展,用發展思路調整吸收跨國公司的政策,增強園區研發實力。“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高產業附加值。
繼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后,張江將城鎮化發展轉型作為工作重點,今年3月,張江集團與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各出資50%,聯合設立新公司,注冊資本預計10億元人民幣,共同開發“臨港張江科技港”。
對于這一輪的央企落戶熱潮,張江集團總經理陳干錦表示,央企入駐張江,有利于高端總部和研發功能的匯聚,提升園區創新和產業等級。
在業界看來,央企子公司的加盟,無疑將加速“臨港張江科技港”的推進速度,“中投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戰略與張江園區非常契合,有利于解決超負載的部分問題”,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秘書長羅釗明透露,和張江的合作是一個“產城一體化”的實踐,將打造高科技園區的升級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