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飛
同課異構,是新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教學及備課模式。“同”是指相同的“課程標準”,“異”是指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的差異。同課異構,是同在目標,異在過程,異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內容與方法的個性化、特色化。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學情,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設計不同的教學思路,展示迥異的教學個性,表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創造性要求,凸顯課堂教學“構思”與“結構”的差異。
一、課程標準的差異性解讀與教學設計的個性化構思
由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同,不同教師對整節課的設計思路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對教材內容的取舍、案例的選取及呈現的方式、時機及教學的側重點等方面不盡相同。湘教版地理必修Ⅰ教材中《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這一節內容的課程標準要求是:“以某一自然災害為例,分析其成因與危害”。筆者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探討自然災害的“成因及危害”,因此對于教材中自然災害的定義及分類應該弱化處理;自然災害類型多樣,教學中不可能一一列舉,選取哪一種自然災害,需要考慮學生現有的經驗或體驗,并且盡可能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在不同地區,可以結合當地的環境特點,選擇不同的案例,如有的地區可以重點講干旱,有的地區可以重點講地震……筆者在設計這節課時,選擇的是當地學生(啟東中學)感受最深刻的一種自然災害——臺風,讓學生利用已經具備的相關知識及生活體驗,嘗試分析臺風的成因及危害,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歸納自然災害形成的共性的成因和危害。
由于教學理念的差異,不同的教師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傳統教學注重應試能力的培養,有不少老師在課堂上著重培養學生的答題技巧;而現代教學模式則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分析探究其成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的能力,并且要求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地理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又應用于生活。學習對生活、對個人的成長有幫助的地理知識,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賦予地理學科新的發展動力。本節內容具有明顯的地理學科特色,同時也最能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面對自然災害造成的各種危害,尤其是對生命造成的各種傷害,學生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一些必備的逃生自救的技能,這一點應該是本節課要達成的重要能力目標。
二、課改理念的差異性認知與課堂流程的個性化處理
教學過程的差異,直接體現教師教學思路的差別。從課堂的導入,到知識點之間的過渡,到重點難點的突破,再到課堂的總結,各個環節都能展示教師的教學特色、教學風格、教學理念、駕馭和管理課堂能力。本節課的導入,首先展示的是百度貼吧出現的在臺風“菲特”影響期間當地的相關留言及圖片,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展開,引導學生回顧當時的經歷、感受、所見所聞,進而總結臺風造成的危害,除了強風、暴雨、風暴潮之外,還對生活、生產、生命及財產造成危害,然后在此基礎上探求臺風的成因。在臺風造成的各種危害中,城市內澇是當地學生感觸最深的次生災害,學生在分析成因時,直接就能想到強臺風帶來的暴雨是內澇產生的自然原因。關于內澇的成因,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人禍”的角度來分析:結合水循環的相關知識,從水循環的環節入手,分析城市建設過程中天然河道的填埋、植被的破壞以及混凝土地面的廣泛覆蓋對下滲及地表徑流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找到治理城市內澇的一般方法。關于洪澇的成因,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相關知識,從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特征、植被、土壤以及人類活動等方面展開,最終讓學生掌握分析洪澇災害問題的一般思路。
傳統課堂往往按部就班,整堂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新知識。同課異構模式就是要求教師能夠打破常規,采取各種方式展開課堂教學:可以分組討論,可以就某個話題展開辯論,可以自問自答……用不同的方式展開教學,正是同課“異構”的一種表現和追求。
板書設計是容易被很多老師忽視的環節,也是最能直觀體現“同課異構”功能的環節。大多數老師都是流水賬似的平鋪直敘,盡管也能夠體現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卻不能反映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比較零散、混亂。如果教師能夠以知識框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重點、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
三、教學素養的差異性養成與教學境界的個性化達成
教師的教學素養差異,直接關系到教師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所要達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把控能力。本節課的素材最適合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及生命安全教育,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和科學的人地關系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方面要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地球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人類在“天災”面前顯得非常渺小,但這類天災可以“防”;另一方面,又要認識到有些自然災害由于“人禍”加劇了成災的頻率、強度和影響范圍,這類自然災害可以“控”;只要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環境就能造福于人類,反之也可能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傷害,由此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地關系觀,這一點應該是本節課最終的升華所在。
本節課是進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師應該通過這一節課讓學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樹立安全意識和防范意識。在有的老師看來,生命安全教育似乎“偏離”了主題。其實,我們研究自然災害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趨利避害,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尤其是對生命的傷害。因此在本節課中,筆者刻意利用如皋中學優秀學子趙曉婷的事跡,結合視頻資料,對學生進行自我防護及逃生技能的相關教育,這也是“異”于其他老師構思之一。
自然災害對人類而言,常常會造成巨大的危害,但同時我們又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例如洪水泛濫帶來肥沃的泥沙,促進農業發展甚至孕育了古代的文明;再如火山、地震、泥石流等,對人類而言是災害,但是站在自然界的角度,破壞的同時卻是一個建設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樣體現出對同一節教學內容的不同處理。
現代課堂,是開放的、多元化的課堂、是具有生成性、發展性的課堂。可以說,每一節課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在相同的課程標準下同課異構,由不同教師來展示不同的構思設想、不同的結構框架、不同的流程設計,這樣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發創新的靈感,從而讓我們的教與學都能踏上新的更高的臺階。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