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摘 要】本文介紹了“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內涵,以南京市江寧竹山中學為例,探析了地理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在分組,教學,評價方面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地理教學;分組合作學習;基本內涵;實施策略
一、分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基本內涵
地理教學中的“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是指在老師的指導和調控下,由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通過自由討論、合作探究和師生互動等形式,解決地理問題,使學生的地理知識、地理素養、學習方法、學習潛能、情感體驗等都得到較大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從概念中不難發現分組合作學習模式的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若干學習小組是組織前提。因為只有具有了學習小組,學生才能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在與小組組員合作交流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是特色。不僅有小組組員之間的討論,有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還有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結果給予及時的反饋,必要時甚至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去。
(三)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是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增進地理知識的同時,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并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以升華。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的滲透,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二、分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分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具體做法:以期中,期末地理成績的平均分為參考系數,將全班分成9個小組,各小組組員又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地理成績在85分以上,B層次成績在70~85分之間,C層次在70分以下。各小組有自身特色,如有自己的口號,組名,如初一(一)班第一組設計的的組名為“小蜜蜂”,第三組是“夢想的種子”,第九組為”飛翔”等等。各組堅持少數服從多數,集中與民主相結合的原則制定組規,投票選出組長,紀律委員,以保證合作探究的順利進行。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多數中等生是“群眾演員”,少數學習困難生是“觀眾”。參與機會的不平等注定主體參與的低水平,沒有全體學生的參與就沒有地理教學的整體效益。分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合作小組的互助性,互補性的基本特征,小組成員間通過互助獲得相應的進步和發展,通過合作,達到互補,使地理教學面向全體;組內分層,有利于兼顧個別,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實現因材施教。
“只有集體意志的原則性,原則性才有權威;只有建立在集體基礎上的靈活性,靈活性才真正有效”,各小組組名,口號,組規的統一,容易讓學生產生集體歸屬感,增強自豪感和團隊協作意識,從而自覺維護小組集體的紀律,并為獲得集體榮耀而奮斗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理教師課堂,課外管理的負擔。富有個性的組名,口號,也張顯了學生的個性,表現了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1.教材多樣化。具體做法:竹山中學為分組合作自主探究模式量身打造新的教學資源—地理導學案(分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當堂檢測,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反思,預習指導八部分內容)。
導學案是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優化,整合的實施方案。導學案使各小組明確了任務,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學習都有章可循,保證課堂秩序的井然有序,節省寶貴的課堂時間,有利于提高地理課堂效率。同時導學案也是教師對教材的二次處理,是對校內,校外課程資源的整合,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地理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2.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重視地理多元目標的滲透。具體做法:地理課代表在上課前將導學案上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抄到黑板上,讓學生在上課開始便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做到有重點的學習。
“教學目標”變成“學習目標”雖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地理課堂主體的轉移,是“師本位”向“生本位”的突破,是對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的實踐。
如《地勢與地形(第一課時)》學習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地勢總的特征及對河流和氣候的影響;了解山脈走向的含義及主演山脈分布特征;知道我國主要地形及分布。
②過程與方法:結合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歸納出我國地勢總的特征;讀我國地形分布圖總結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名稱,主要山脈走向及主要的地形區名稱。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的教學過程,初步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
在傳統教學中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在新的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以上學習目標正體現了地理多元目標的滲透。
3.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基本程序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三者的關系。
以初二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地勢和地形》第二課時為例說明該教學模式的教學基本程序。
具體程序:
(1)10分鐘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展示部分,并標注需要小組討論探究的問題。
(2)5分鐘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達成共識,如“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山區面積占陸地面積的___”,第一組有的學生說是1/3,有的學生說是2/3,大家一起翻看教材,發現山區面積不僅指山地面積,還包括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因此最終確定答案為2/3。
(3)教師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分配展示任務,每組負責1~2題,展示時間約為10分鐘。如第一組展示“我國地勢總的特征是什么?這種分布對氣候和河流流向的影響是什么”,第二組展示“我國第一、第二階梯,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什么”等等,每個組都要上黑板展示。
(4)除展示組外的組點評展示組,或是提出質疑,如第二組在展示時并未能在地圖上找出云貴高原,其他組可以上前糾正。
(5)對難點問題、學生質疑較大或是答案不唯一的問題,如“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區人口貧困的原因和措施”,各小組發表觀點,教師對創新性想法給予鼓勵性評價,并和學生一起總結。
上述教學程序是按照自主學習、合作和探究學習的順序進行的,遵循了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關系。
總之,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基本前提。只有實現了自主學習,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完成學習任務并發現疑點,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才有效率。合作學習也離不開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它是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形成的,是進行探究學習的有效形式和途徑。探究學習也需要自主和合作,學生在自主和合作中進行探究鉆研,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溪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