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啟明
社交網絡與大眾傳播結合得最為充分的成功案例,在冰桶挑戰中為未來營銷指明了一個方向。
美國學者克里斯·塔斯基和富勒的《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中展現了一個時刻都在發生卻沒能被我們深刻理解的理論。比如他們拋出的三度影響力理論,即是塑造社會網絡都強連接。具體而言,你朋友的朋友如果是個胖子,你很可能會變成個胖子。
斯塔基和富勒惡作劇一般地解析生活中有關“連接”的種種軼事,朋友通過朋友,可以啟動鏈式反應,并最終連接到我們,就像遙遠的波浪最終沖到我們的海岸一樣。于是,社會網絡通過傳播快樂、寬容和愛,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行為、思想、情緒,甚至是我們的希望。擁有醫學和政治學背景的兩位作者,對于傳播的研究顯然是超越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單一范疇,也難怪乎《大鏈接》被稱為繼《六度分隔》之后,社會科學領域最重要的作品了。
擺出“大連接”的理論,是想說說當下盛行且被質疑的“冰桶挑戰”。拿它作為理論支撐,應該足夠有說服力了。
冰桶挑戰賽全稱為“ALS冰桶挑戰賽”(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它要求參與者在網絡上發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內容,然后該參與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來參與這一活動。活動規定,被邀請者要么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么就選擇為對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捐出100美元。該活動旨在讓更多人知道被稱為漸凍人的罕見疾病,同時也達到募款幫助治療的目的。
具體來說,這種類似于擊鼓傳花的規則,輔之以慈善的名義,然后再加上名人朋友圈效應,可謂是勢如破竹的“通吃”節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以病毒式的傳播效果飄洋過海,影響了一大批科技界、體育界、文藝界,乃至政界的一眾大佬。
我們看到,在發起者制定的規則中,可謂是嚴絲合縫,絕不存在不了了之的可能。為什么?因為不論是被點到對人怎樣回應,都將造成話題效應。而且,這種效應從扎克伯格、庫克、比爾·蓋茨等等但凡任何一個參與其中之后,就變得“不可收拾”了。
一個正當的慈善名義,往往讓人無法拒絕,尤其是在“名人效應”的傳播之下。病痛挑戰不同于普通人際傳播的特點是,從最初它就冠上了無可替代的“光環”。名人本身即是新聞,是注意力經濟。大眾媒體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凡是名人,無論是挑戰者還是被挑戰者,都不存在看不到“消息”的可能。所以,熱衷于慈善者要么接受挑戰,要么乖乖捐款,要么是既接受挑戰又獻上捐款。
這應該是社交網絡與大眾傳播結合得最為充分的成功案例。當然,這個舶來品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之后,所裹挾的慈善、炒作、作秀、娛樂等等因素,讓這個活動多少有些變味兒。
就像捐了近4萬美元的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所說的,ALS (Ice Bucket Challenge)——是一次了不起的公益行動,它用病毒式傳播的手段,成功喚起了全世界對漸凍人癥對關注……或至少是好奇。相信這次行動會籌得數目可觀的善款,也會稱為一個值得商業或非商業組織者學習的經典案例。
畢竟,一次難度不大,創意新穎的活動就能實現堪稱瘋狂大“引爆點”,而且還在呈方興未艾大態勢向前發展。
這,真讓本土大慈善機構汗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