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大基礎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404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項目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竹園商貿地塊,地址為楊高南路378號。基坑總面積約為48 860 m2,周長950 m(圖1)。地面以上為3 幢獨立的超高層建筑,總建筑面積約40 m×104 m(地上約25 m×104 m);整體設置5 層地下室,基坑開挖深度26.50~28.06 m。屬一級安全等級基坑工程。

圖1 施工場地總平面
本工程地層分布較穩定,主要由黏性土、粉性土及砂土組成,基坑開挖范圍內涉及的土層有:①填土;②粉質黏土;③淤泥質粉質黏土;④淤泥質黏土;⑤和⑥為粉質黏土;⑦1-1黏質粉土夾粉質黏土;⑦2灰色粉砂層。基坑開挖時易產生流沙、管涌、塌方等現象。土層深度28 m以下分布巨厚復合承壓水層由⑦1、⑦2和⑨1、⑨2層組成,承壓水水頭埋深6 m,總厚度>100 m,水量極為豐富,坑底已接近或深入到⑦1-1層,有突涌可能。
基坑圍護原設計周邊采用"兩墻合一"地下連續墻作為圍護體,墻深55 m,采用工字鋼接頭;地下連續墻接頭外側設置MJS大直徑高壓旋噴樁止水,Φ2 200 mm,與地下連續墻搭接550 mm,有效長度不小于55 m。
在地下連續墻外側設置墻厚700 mm、入土深度為53 m與地下連續墻間距不小于800 mm的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替代地下連續墻構造隔水段,形成懸掛帷幕。地下連續墻入土深度由原設計的55 m減少至46 m,接頭由工字鋼接頭調整為圓形鎖口管接頭,同時由TRD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替代地下連續墻接頭位置的大直徑旋噴樁MJS工法樁(圖2、圖3)。

圖2 原圍護設計平面示意

圖3 調整后圍護設計平面示意
本工程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深度達53 m,且需進入標貫大于50 擊的第⑦2粉砂層11.6 m,施工難度較大。正式墻施工前進行現場非原位試成墻試驗,以驗證TRD施工設備在該地層條件下的施工能力、成墻質量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通過試成墻試驗確定一整套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的施工參數,以指導后期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的施工。
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試成墻厚700 mm,有效長度不小于8 m,深度不小于56 m,墻底進入第⑦2粉砂層不小于14.6 m;采用P.O 42.5水泥,摻量不小于25%,水灰比1.5~2.0;挖掘液采用鈉基膨潤土拌制,被攪土體摻入50~100 kg/m3的膨潤土;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250,墻位偏差不大于50 mm,墻深偏差不得大于50 mm,成墻厚度偏差不得大于20 mm;試成墻漿液試塊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1.0 MPa,鉆孔取芯試塊強度不小于0.8 MPa、墻體抗滲系數10-7cm/s。
現場根據設計要求,采用TRD-E型設備進行了非原位試驗墻試驗,試驗段墻幅長度為11.0 m,墻厚700 mm,墻身有效深度達56.73 m;設備掘進過程中每立方米被攪拌土體摻入100 kg的膨潤土作為挖掘液,試驗墻段實際水泥摻量為25%,水灰比為1.5;在試驗墻段養護14 d后,對試驗墻段進行了鉆孔取芯檢測,14 d取芯完成后進行了地下連續墻試成槽施工,地下連續墻成槽檢測完成后對槽段進行回填養護,對TRD試成墻段進行28 d鉆孔取芯。試成墻平面布置如圖4所示。

圖4 TRD試成墻平面布置示意
TRD試成墻分別進行了漿液試塊強度檢測、鉆孔取芯強度檢測與滲透性檢測,實際試成墻鉆孔取芯孔平面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TRD試成墻鉆孔取芯孔平面布置
4.4.1 漿液試塊強度檢測
14 d和28 d漿液試塊強度均滿足設計要求,且離散性較小,其中14 d漿液試塊無側限抗壓強度達0.55 MPa以上,28 d漿液試塊無側限抗壓強度達0.91 MPa以上。
4.4.2 鉆孔取芯強度檢測
TRD試成墻養護期達到14 d后,對2#、4#、6#、8#孔進行鉆孔取芯,試成墻養護期達到28 d后,對1#、3#、5#、7#、9#孔進行鉆孔取芯,分別進行14 d和28 d鉆孔取芯強度試驗及滲透性試驗。從9 個孔TRD水泥土攪拌墻試成墻鉆孔取芯情況來看,芯樣率較高,完整性較好,水泥土攪拌墻均勻性較好。鉆孔取芯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4.4.3 鉆孔取芯滲透性檢測
本次在TRD水泥土攪拌墻試成墻14 d及28 d后分別進行了室內滲透試驗和原位滲透試驗,TRD試成墻滲透系數滿足設計要求。通過室內及原位滲透試驗與勘察報告中土層滲透系數相比較,TRD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實施后對各土層抗滲性均有所提高,其中砂層抗滲性提高較為明顯。
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試成墻過程中,按照設計要求布設了地表沉降監測、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和深層土體分層沉降監測測點,并進行了相應監測。
TRD試成墻試驗階段,距離TRD墻體外側3 m范圍內的監測點沉降量為6~9 mm,距離墻體外側3~22 m范圍內的監測點沉降量為4~6 mm,距離墻體外側22 m范圍外的監測點沉降量為1~2 mm。TRD試成墻養護階段,距離TRD墻體外側5 m范圍內的監測點沉降量為3~4 mm,且大部分沉降量發生在TRD成墻結束后1 d內,距離TRD墻體外側5 m范圍外的變化1~2 mm。
土體沉降主要集中在距離TRD墻體外側5 m范圍的區域,最大值基本發生在埋深5.68 m的位置,為11 mm;距離墻體外側5~22 m范圍內的各層土體沉降約為5 mm。
在整個TRD試成墻和地下連續墻試成槽試驗過程中,周邊土體變形總體較小,變形區域主要集中在距離TRD墻體或地下連續墻槽段5 m和深度10 m范圍內,即使是在該5 m區域內埋深10 m以下的深層土體變形也沒有突變現象發生。
正式施工階段,先后組織了日本進口TRD-35型、中外合資TRD-E型與首臺國產TRD-D型3 套不同型號的TRD設備同場競技。TRD-35型正常工效為5~6 m/d ,TRD-E型正常工效為7~9 m/d,TRD-D型正常工效為7~8 m/d,保證了工期節點。施工中嚴格控制技術參數,水泥摻入量為25%,膨潤土摻入量為100 kg/m3,水灰比控制在1.2~1.5,挖掘液混合泥漿流動度為200~240。
本項目TRD工法隔水帷幕深度53 m,試成墻深度達56.7 m,進入⑦2粉砂層不少于11.6 m(14.6 m),施工難度大;現場通過試成墻試驗確定了正式施工工藝參數,收集了TRD施工對周邊環境影響的監測資料;通過調整優化施工參數,合理選擇挖掘液配比,控制挖掘液混合泥漿流動度,加快施工效率,確保了施工質量和工程進度。本項目的成功實施,為上海地區乃至全國超深TRD工法設計與施工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