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成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443
蘇州某大酒店場地位于蘇州市相城區,在相城大道和華元路交匯處的西北側,占地面積24 829 m2;建筑面積129 078.36 m2。由4 層裙房(商場、高24.6 m)、33 層的酒店及辦公(高152.7 m)、9 層商務酒店(高38.05 m)組成;地下1層為商場,地下2層為機動車停車庫。
工程地下室整體呈矩形,東西長約145.5 m,南北長約152.15 m,基坑開挖深度約9 m,電梯井落深處開挖深約11.7 m。基坑側壁的安全等級為二級,局部為一級,環境保護等級為二級。
以基坑圍護邊線與地下室外墻距離控制在0.8 m為依據,北側圍護邊線距用地紅線約3.4 m,距服裝城K樓最近約12.9 m,距服裝城E區最近約16.4 m;西側基坑圍護邊線距用地紅線最近約2.9 m,距瀑布大廈地下車庫邊線最近約29 m;南側基坑圍護邊線距用地紅線約6.5 m,且在距基坑圍護邊線6.2~8.6 m、深度2.5 m范圍內分別埋有污水管、光纜、通信管線等重要城市基礎設施;東側基坑圍護邊線距用地紅線約8.5 m,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周邊環境
本工程場地地貌類型屬古澙湖堆積水網平原類。場地土層自上而下依次為:①雜填土,平均厚1.1 m,土質不均,結構性差;②1褐黃色粉質黏土,平均厚2.1 m,可塑狀態,工程性質較好;②2灰黃色粉質黏土,平均厚1.2 m,軟塑-可塑狀態,工程性質較好;③1粉土,平均厚2.7 m,松散狀態;③2粉土夾粉砂,平均厚6.4 m,稍密狀態,地下車庫底板置于該層;④褐灰色粉質黏土,平均厚5.4 m。
通過對地質條件及周圍環境分析,本工程基坑圍護設計方案中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a)周圍環境對基坑圍護結構抵抗土體變形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b)由于基坑較深,且場地狹小,西北側均有高層建筑,東南側有交通道路及地下管線,必須考慮支撐體系來抵御基坑變形和減少放坡占用場地;
(c)基坑圍護方案必須能夠對地下潛水及微承壓水進行有效的阻擋,以利于基坑降水,保證正常施工;
(d)業主工期要求比較緊,且能夠承受的基坑圍護成本有限。
通過對現行常用圍護擋土結構及支撐體系進行分析和比較,最終采用SMW工法+1 道圓環桁架支撐輔以角撐的圍護形式。與其他圍護形式相比,該支護形式具有對周邊建筑物、管線影響小,對環境污染小,能適應絕大多數地層(特別是軟土地區),工期短、造價低的優勢。
基坑支護形式具體方案為:護壁結構采用Φ850 mm三軸水泥土攪拌樁內插700 mm×300 mm×13 mm×24 mm的H型鋼的SMW工法作為擋土止水體系。水泥攪拌樁水泥摻量為水泥摻入比20%, 水灰比1.5~2.0;型鋼布置北側建筑附近地區采用密插和插二跳一形式,西側基坑落深區域采用插二跳一,其余型鋼布置采用插一跳一形式(圖2)。內支撐為鋼筋混凝土圓環桁架支撐,圓環Φ125 m,環形支撐截面尺寸為1 400 mm×1 000 mm,頂圈梁截面尺寸為1 100 mm×800 mm,主支撐截面尺寸為1 000 mm×700 mm。立柱樁采用Φ800 mm鉆孔灌注樁,基坑開挖面以上鋼格構立柱由450 mm×450 mm組成;棧橋平臺下鋼格構立柱由450 mm×450 mm組成。集水井及電梯井等局部深坑以及圍護結構內側等區域采用3Φ850 mm@600 mm三軸水泥土攪拌樁進行加固,加固形式為格柵式,水泥摻量坑底以下20%,坑底以上10%(圖3)。

圖2 型鋼布置節點

圖3 基坑圍護支撐剖面
(a)業主對工期的要求比較緊,坑內土方開挖(土方量約18.5萬m3)及坑內支撐拆除可能占用有效工期較長,施工方案及施工組織是否得當將是影響總工期的關鍵因素。
(b)場內地層中存在孔隙潛水及承壓水,地下水位埋深0.60 m,其中③1、③2層為微承壓水含水層,在水頭差的作用下極易產生坍塌、流砂、管涌現象,對基坑開挖圍護極為不利。
(c)地質報告顯示坑底以下8 m處的⑥層存在承壓水,為防止承壓水水頭對坑底土體產生隆起效應,除對坑內部分基底土體進行加固外,還需結合開挖工況,進行按需減壓降水。
(d)坑內土方開挖平面要分區對稱,立面要分層,使每次土方開挖面呈水平下降,保證圓環桁架支撐受力與設計工況相符。
(e)基坑內僅設1 道水平支撐,與開挖面的最大距離達8.1 m,開挖時不但要分層還要合理安排挖土方式,充分利用時空效應使支護樁的變形趨于最小。
(f) 合理設置出土棧橋及出土坡道,為土方車進入坑內進行規模化出土創造條件,達到加快施工進程的目的。
(a)基坑降水方案:基坑內共設置52口Φ650 mm疏干管井、2口Φ800 mm降壓井。疏干井在基坑開挖前30 d開始布置,井深16 m,進入坑底以下6 m,運行10 d后開始挖土,過程中持續降水,確保坑內水位施工維持在每層開挖面下1 m以內。
(b)因⑥層存在承壓水,故除對坑內部分基底土體進行加固外,在基坑內主樓位置布置2 口減壓井,進入坑底以下6 m,結合監測結果,進行按需減壓降水,防止承壓水水頭對基坑底土體產生的隆起效應。
(c)在基坑內、外布置水位觀測井,根據地下水位監測結果指導降水運行。
本工程開挖總土方量約18.5 萬m3。結合基坑圍護形式與周邊環境的特點,本工程的挖土方案擬定為平面分區、豎向分層、均勻對撐開挖;圓環支撐南側設1 座棧橋,并將出土坡道引入坑內。
根據支撐布置及利用時空效應的原則,土方在平面上分3 個區、豎向分3 層進行開挖,每層開挖方法依次為島式開挖、盆式開挖、島式開挖。
(a)第一層土方采用島式開挖,一次挖至支撐底部標高即-4.65 m,先形成水平支撐減少基坑變形。平面分3 個區域開挖,如圖4所示:先開挖區域①,隨即進行區域①范圍的混凝土支撐施工;再開挖區域②,隨即進行區域②范圍的混凝土支撐施工,最后開挖區域③。

圖4 土方開挖分區平面
(b)第二層土方開挖采用盆式開挖,挖至-8.50 m,以充分利用周邊反壓土的抗力減緩支護樁向坑內變形。先開挖中部區域③,然后用WY60小挖機在支撐下(區域①、②)分區、對稱挖土,并轉移到區域③,由PC200挖機裝載到自卸汽車運出基坑。
(c)第三層土方采用島式開挖,直接開挖至基底設計標高,以便及時施工基坑四周的基礎底板,對支護樁起1 道地撐的作用,減小樁體變形。同樣分3 個區域進行開挖,先分區、對稱地開挖區域①、②,再開挖區域③,各區域當挖到基礎設計標高后立即進行墊層及基礎底板的施工。
最后土方收尾時設1 臺長臂挖機和1 臺WY40型挖機接力進行。WY40型挖機將坑內剩余土方集中在棧橋平臺邊形成土堆,由長臂挖機將剩余大部分土方運出坑外。長臂挖機能力范圍以外的少量土方,由WY40挖機配合人工裝入吊斗,用塔吊吊出基坑。最后由WY40挖機用塔吊吊出基坑。
挖土階段豎向施工順序為:支護外硬地面施工→第一層土開挖、圍護樁鑿樁、降水施工→第一道支撐圍檁、鋼筋混凝土支撐施工(包括棧橋)→第二層土開挖→第三層土開挖、墊層、大底板施工。
本工程基坑采用SMW工法+1 道圓環桁架支撐輔以角撐的圍護形式,按計劃合理組織施工,使本工程在地下施工階段坑壁安全、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基坑變形控制、工期控制及成本控制方面都達到了預期目標,應用非常成功。具體實施效果如下:
(a)從基坑開挖一直到圍護支撐拆除,基坑安全穩定,坑壁內側大部分壁面干燥,滲點極小。
(b)從支撐下土方開挖到基礎底板澆筑完成歷時53 d,期間監測頻率1 次/d。據監測,基坑在各種工況下,圍檁最大水平位移32 mm,小于設計要求的40 mm或突然加快>3 mm/d;坑外地下水位最大下降0.8 m,小于設計要求的1.0 m或200 mm/24 d;水平支撐軸力隨基坑開挖波動上升,最大軸力主撐5 300 kN,小于設計要求的8 000 kN;環形撐11 600 kN,小于設計要求的15 000 kN。監測數據表明,SMW工法在本工程中應用是成功的。
(c)由于超大圓環支撐形成的敞開空間給土方開挖創造了便利條件,使得挖土階段工期比計劃縮短了6~8 d;同時采用爆破的方式進行支撐拆除,計劃從具備拆除條件至拆除完成需要10~12 d,由于組織得當,實際僅用了8 d。總體上節約工期10~12 d,為以后各節點工期達到計劃要求贏得了先機。
(d)圍護墻體采用SMW工法,就地加固原土的方式,一次成墻,故施工工藝簡單,效率高,工期短,并且無泥漿污染,同時型鋼回收,造價可大為降低。經與鉆孔樁排式地下連續墻相比,可節省費用30%~40%,整體圍護工程可節省造價20%左右。
由于每個深基坑工程自身的地質條件、周邊環境、經濟條件及工期要求等均不相同, 因此研究如何根據項目自身特點和要求,合理地選擇基坑支護方案,制定與之配套的施工方法,做到既經濟、安全,又提升工程進度,就顯得非常迫切和實用。本工程結合業主對基坑圍護造價的控制、場地相對寬松、地質條件較好和基坑形狀比較規整等特點,通過合理選型、充分利用時空效應,科學組織施工,降低了基坑圍護工程造價、滿足了工期要求。且在±0.00 m以下施工階段,基坑安全穩定,基坑變形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內,達到了經濟與技術的最佳組合,圍護工程設計和施工取得成功,可供類似工程的設計、施工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