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 215131
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現代傳媒廣場工程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內,為南施街東、翠園路南的一長方形地塊。該工程為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占地面積21 550 m2,總建筑面積299 700 m2。本工程基坑面積約為33 500 m2,開挖深度為15.4 m、17.4 m,土方量約為540 000 m3,分為酒店公寓塔樓(地上37 層)、廣電中心塔樓(地上43 層)兩個超高層建筑及周邊演播中心裙房和商業裙房等幾部分。其下部為統一的3層大地下室,塔樓開挖深度為17.2 m,裙樓開挖深度為15.4 m。
本工程設計標高±0.00 m相當于絕對標高+3.6 m。自然地坪標高為-1.10 m(相對標高)。
本工程西北角臨近蘇州軌交1號線南施街站車站,北側翠園路下為地鐵隧道,距離基坑圍護邊線最近僅為10.66 m,目前車站已經施工完畢,并于2012年1月試運行,施工保護要求高,在施工期間確保做好地鐵車站與隧道的保護和監測工作,及時預警,確保地鐵和施工安全。
本工程基地周邊道路下各類市政管線密集,且為大口徑型。管線與基坑的距離最近的僅為6 m。
1.3.1 地形地貌
擬建場地位于廣闊的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東部,地貌類型屬三角洲沖、湖積平原地貌,地貌形態單一。擬建建筑場地地勢總體較平緩,為綠化草坪,場地地面一般標高1.50~3.14 m,總體較平緩,場地中部、西南部分布有3 個水塘,水體水面標高1.0 m 左右,水深0.4~1.5 m,塘底標高-0.52~0.61 m。
1.3.2 不良地質現象
擬建場地表層分布了厚度不均的素填土,在本工程施工前需對該層地表填土進行必要的清理,以消除不利影響。
本工程場地內,第③~④3層土砂性較重,滲透性較大,增加了鉆孔灌注樁成樁、地下連續墻成槽時的難度;另外在基坑開挖時,也加大了圍護結構發生滲漏、管涌等風險,因此應采取一定措施確保圍護結構施工質量,并提高地下連續墻接縫處的止水效果。
(a)基坑面積大,埋置深,屬大型基坑,難度及風險大。基坑面積約為33 500 m2,開挖深度為15.4 m、17.4 m,土方量約為540 000 m3,且由于夏季雨水較多,在基坑施工過程中,防汛、防臺亦成為關系到基坑安全的重點。
(b)周邊環境復雜,對施工技術要求較高,西側南施街、北側翠園路臨近軌交1號線,市政管線多,而且地鐵隧道距離本工程基坑最近處約為10 m。施工期間應確保地鐵隧道和車站的沉降量小于20 mm。在施工期間應采取相應措施以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控制圍護墻位移、測斜、支撐軸力、基坑內地下水位、地下管線以及軌交1號線環境監測等應是本工程的重點。
(c)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本工程局部深坑受承壓水的影響。因此,本工程合理按需降水,是確保本工程基坑開挖安全和周邊管線、建筑物不受損壞的關鍵。
(d)本工程場地內,第③粉土層至第④3層砂性較重,滲透性較大,增加了鉆孔灌注樁成樁、地下連續墻成槽的難度,另外在基坑開挖時,也加大了對圍護結構發生滲透、管涌等的風險,因此須采取一定措施保證圍護結構的施工質量,并提高地下連續墻的接縫效果。
(e)本工程基坑占地面積大,基坑深、周轉場地小,周邊管線復雜,工期緊,如何“分層、對稱、平衡、限時、分段”開挖,成為本工程施工難點。
先開挖施工塔樓所在的1區,在1區施工出±0.00 m后再開挖施工2區。在1-1 區地下室結構完成后方可開挖施工與地鐵出入口連通的區域。基坑分區籌劃平面圖詳見圖1。

圖1 基坑分區開挖示意
本工程基坑分區主要考慮了以下各方面的影響:
(a)塔樓的建設進度是本工程工期的關鍵路線,因此分區籌劃重點考慮2 棟塔樓所在分區先施工,以加快塔樓區域的施工速度,確保本項目總體工期要求。
(b)通過分區形成先后施工,可以較好的解決施工場地的布置問題。
(c)基坑北側臨近地鐵車站及盾構隧道,將基坑北側分為3 個區施工,可以減少基坑大面積一次性卸載對北側地鐵設施的擾動變形影響。
本基坑外圍結構均采用地下連續墻,且地下連續墻與地下室結構外墻采用二墻合一的形式,以降低工程造價。其中基坑北側臨地鐵車站及盾構隧道側,地下連續墻與地下室結構墻形成復合墻,并在地下連續墻與結構墻間設置膨潤土防水毯;基坑中隔墻則采用鉆孔灌注樁+三軸攪拌樁止水的形式;基坑其余區域地下連續墻采用二墻合一的形式,見表1、圖2。
由于本工程采用分段挖土,先開挖1區,待1區地下室結構封頂后,再進行2區土方開挖,根據此情況及進度要求,又將本工程3 個施工區域劃分為5 個施工階段:

表1 圍護結構參數

圖2 臨地鐵側的基坑圍護形式
第一階段,圍護施工,三軸攪拌樁中隔墻止水帷幕與地下連續墻槽壁加固同時進行,計劃投入3 臺樁機,1 臺止水帷幕施工,2 臺槽壁加固施工。完成一定程度后,地下連續墻圍護與鉆孔灌注樁跟進施工,高壓旋噴再跟進鉆孔灌注樁施工。
第二階段,1區坑內加固及樁基施工,此階段預投入20 臺樁機,其中有4 臺高壓旋噴及2 臺三軸攪拌樁機。
第三階段,1區坑內加固及樁基施工完畢后,進行2區坑內加固及樁基施工,此前1區施工機械轉入2區。
第四階段,待第二階段完成后,開始1區基坑開挖施工。
第五階段,待1區地下結構封頂后,再進行2區基坑開挖施工,直至地下結構封頂。
圍護結構按以下程序施工:

確保地鐵安全是本工程的重點,故在基坑內靠地鐵側采取Φ850 mm三軸攪拌樁作裙邊加固,加固范圍為坑底以下6 m,靠近南施街側采取Φ850 mm三軸攪拌樁作墩式加固,加固范圍為坑底以下4 m。采用42.5級普硅水泥,水灰比1.5,通過試樁確定水泥摻量且大于20%,地面至加固實體采用10%低摻量補強。下沉速度為0.5 m/min,提升為1.0 m/min。
地鐵側基坑圍護結構采用地下連續墻,地下連續墻厚度在地鐵側為1 000 mm,深度為35 m,其余側厚度為800 mm,深度為33 m。本工程厚1 000 mm地下連續墻共51 幅,厚800 mm地下連續墻共85 幅。地下連續墻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水下混凝土,抗滲等級為P8。
為確保地鐵安全,在地下連續墻地鐵側專門采取了針對性措施:
(a)地鐵側成槽之前需對后道工序進行嚴格檢查把關,槽段劃分合理,如開槽后必須確保此幅槽段能連續施工完畢,如無法在相關時間內完成及存在不確定因素的,禁止此幅槽段開工。
(b)地下連續墻成槽施工安排為做1 幅跳隔5 幅進行槽段施工,以避免連續成槽的隱患。
(c)不同深度的相鄰槽段施工,按先深后淺的原則施工。
(d)成槽過程中盡量避免大型設備在周邊行走,以確保槽壁的穩定性。
(e)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將槽段施工完成。
(f)先進行試成槽,根據規范要求及現場施工試驗情況,采用水灰比為0.55,注漿量根據設計要求每根注漿管2 t。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確保槽壁穩定。當每根注漿管注漿量達到設計要求或注漿量達80%以上,且壓力達到2.0 MPa并維持3 min后停止注漿。另成槽時泥漿液面須保持在導墻下30 cm以上。
本工程基坑面積約為33 500 m2,開挖深度為15.4~17.4 m,土方量約為540 000 m3。
待圍護結構、支撐、地基加固達到設計強度,且降水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土方開挖。我們將整個大基坑劃分為3 個小基坑,先進行1-1區和1-2區土方開挖;待其到±0.00 m結構封頂后再進行2區的土方開挖:
(a)配合支撐的架設,在分層先撐后挖基坑土方開挖之前,根據支護結構的計算工況(-2.6 m設置第1道支撐,-8.6 m設置第2道支撐、-13.5 m設置第3道支撐)來安排分層開挖的順序。根據支護結構設計要求先撐后挖,即挖土至支撐設置標高時,要停止挖土,待支撐架設完畢并起到作用后,再繼續往下開挖土方。
(b)本工程土方開挖分4 層進行;第1層挖土從自然地面-1.1 m到-2.6 m,其后開第1道支撐槽溝,澆筑支撐,挖土深度為1.5 m。第2層挖土從第1道支撐底-2.6 m到第2道支撐底-8.6 m。挖土深度為6.0 m。第3層挖土從第2道支撐底-8.6 m到第3道支撐底-13.5 m。挖土深度為4.9 m。第4層挖土從第3道支撐底-13.5 m到基坑底;主樓-18.5 m、-18.3 m,裙樓-16.5 m。挖土深度分別為5.0 m、4.8 m、3 .0 m。
(c)考慮時空效應:對具有流變特性的軟土,考慮到土方開挖部分的空間幾何尺寸和圍護無支撐的暴露時間長短,對圍護墻和基坑周圍地層的位移有明顯的影響,為此,在安排挖土順序時。先進行盆中土方開挖,緊跟盆中支撐安設。后再進行盆邊按支撐的布置形狀分區開挖,當一個區段的土方挖至規定標高后,緊接著立即安設支撐,以縮短圍護墻無支撐暴露時間,縮小時間效應的影響,同時由于空間幾何尺寸的減小,亦縮小了空間效應的影響。
(d)為了使整個圍護墻和支撐系統受力均衡,分區挖土時宜對稱、均衡的進行,這對支撐體系尤為重要。為確保開挖的成功,本工程基坑開挖采用盆式開挖的方法。
(e)在開挖過程中隨挖隨撐,墊層施工與土方施工同步進行,土體暴露時間控制在2~3 d內。
本工程基坑施工,按有關規定實施了第三方監測及第四方地鐵安全影響專項監測。根據檢測報告,圍護樁頂水平位移、圍護樁頂沉降監測數據均滿足了地鐵控制要求。但各項數據比理論計算數據明顯偏大,有些數據已經達到臨界狀態,特別是其中由于南側點位在2區的挖土區域,支撐還未拆除,故今后的位移可能會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必須嚴密監控并做好防護預案。其余三側由于地下室頂板已基本完工,今后施工也不會對地鐵側產生影響。
在地鐵沿線復雜的地理環境下,建造3層地下室存在很大的風險。項目部憑借合理的施工組織順序,以及所搜集的豐富的資料,并且密切觀測周圍環境的變化,將基坑檢測的數據不斷地進行分析總結,在確保周圍地鐵、道路、管線的沉降、位移符合各部門要求的前提下,順利的完成了地下室底板的澆筑,并為今后的臨地鐵側基坑支護體系施工提供了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