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19日,中國網壇“一姐”李娜發布退役告別信,正式宣布退役。在其不尋常的職業生涯中,李娜取得兩項大滿貫賽事冠軍并曾世界排名第二,這些輝煌牢牢記錄在中國網球和職業體育的史冊上。 在那份不短的退役信中,李娜寫下21個“感謝”,涉及方方面面給予她關注、支持和幫助的人。此前,在一本名為《獨自上場》的自傳中,李娜寫下15個“第一次”,記敘自己經歷的甜酸苦辣。將這“21個”和“15個”合成,可以清晰梳理出一個成功球星的成長歷程,以及身后國家改革開放、時代快速變化的大背景。前后30多年,中國網球從夢想中一步步走過來,李娜以不懈追求和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付出,加之隊中和隊外無數熱心人的關愛和相助,成為隊中的排頭,更是時代的幸運兒。 李娜之所以備受關注,除了在比賽中取得了亞洲人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媒體將她的成功簡單歸結于甩開舉國體制去“單飛”。這要么是一種誤解和偏見的混成,要么是一種拿明星當噱頭的炒作。李娜8歲進入業余體校訓練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舉國體制是體育運動唯一的管理方式。李娜打下了很好的專業基礎,引發后來一系列改變的決定性因素是會不會“飛”,而不是許不許“飛”。即便先后采取類似模式“飛”出去的球員,也不是都能達到李娜的水平。簡言之,傳統體制給了她基礎,職業體制給了她機會,她具備了實力,又爭取到展示的平臺,缺一不可。這是一個特殊時代運動員成功的特殊軌跡。體制無完美可言,只有是否適合。對個人來說,視條件和機會,兼得不同體制之優,要比只取其一、排斥其他好得多。 人才是資源,但在發展中的中國,場地、費用等成本甚至比人才資源更具價值。盡管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網球和其他各類運動場地有了很大發展,但打網球畢竟不同于跳繩、踢毽,在中國仍然不是走到哪兒都能打的,李娜成為精英絕對是幸運之中的幸運。 中國傳統觀念中,都明白“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改變習慣和適應新的狀態,還是一件挺難的事。中國網球遠沒有強大到此“娃”不在,尚有彼“娃”的程度,李娜幾乎就是全部。每到一項大滿貫賽事舉行,媒體的所有焦點都聚集在李娜一人身上,李娜一旦出局,大賽似乎就此結束。日后,沒有李娜的網球大賽還能吸引媒體和球迷的高度關注嗎?肯定會受影響。李娜身前沒有先驅,身后卻留下腳印,但是,踩著他人腳印走是難以實現超越的。 如同姚明退役,尋找“下一個”是國人一種癖好。但是,李娜只有一個,無論怎樣發掘和打造,都不會是簡單復制。李娜退役并非一個時代的結束,她用自己的經歷完成了一個勇敢的嘗試。作為體制轉換和過渡時期的運動員,李娜的歷程不是后來者的必經之路,她遇到的麻煩、經歷的坎坷也不會是“下一個”仍要面對的主要困難。她推開了一扇大門,后來者無須再做推門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存在突破性的開拓。大門敞開,都能像李娜那樣走得堅定、執著嗎?答案在后來者自己腳下。▲(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4-09-20